《叶嘉莹说初盛唐诗》笔记·陈子昂(2)·兰若生春夏
《感遇》诗——兰若生春夏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陈子昂提倡的“复古”就是说作诗一定要有比兴的意思,一定要使外在的物象与自己内心的情意密切结合起来。这首《兰若生春夏》正是从物象写起,但又不仅仅是只写了眼中所见的物象。
首联: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兰”指兰花,“若”指杜若,这都是芬芳美好的植物;“芊蔚”是形容草木茂盛的样子,“何”是“多么”的意思,“青青”通“菁菁”,也是说草木茂盛之意。所以这两句是说兰花和杜若它们在春夏之间长得多么茂盛!在这一联中需要提到的是,陈子昂不仅用了《诗经》中比兴的传统,还用了《楚辞》中香草美人的传统,同时还用到了叠字的传统。所以陈子昂的“复古”口号不是嘴说说而已,而是真正应用到了他的诗歌创作中。
颔联: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叶先生说“幽独空林色”句法相当凝练,正是初唐近体诗的风格。林中虽有兰花、杜若盛开,但因没有人迹往来所以用一“空”字来形容山林。这“空林”有一种独特的意趣、境界,正是“幽独”。空林之中久无人到自然是幽静的,兰若生长在其中无人欣赏,当然是孤独的。那么什么又是“空林色”呢?叶先生解释道:兰若在空寂的山林之中,幽寂而孤独,而这种幽寂孤独就形成了兰若的一种品质、一种丰姿,这就是它的色。尽管兰若有一种安于寂寞、不求人知的境界和情趣,但对一个美好的生命而言,有人欣赏它才不至于辜负它的一生。“朱蕤冒紫茎”是说兰若在春夏间生长得极好,红色的花朵从绿色透紫的花茎上长出来。总之从第一句到第四句都在说花的美好,到后边两句就发生了一个转折。
颈联: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
叶先生在此处评价陈子昂的这首诗的好处正在他表现得好,在复古之中传达出一种感发的力量。前面都在写很美好的事物,在这里突然急转直下。而感发的力量正在这个转折之中,原来很美好的东西,它现在都要结束了。“迟迟白日晚”是说这一天要结束了,“袅袅秋风生”则在讲这一年将要结束了。“袅袅”是风吹动的样子,前面说兰若生长在春夏之间,当春夏将过时,那袅袅的秋风也就吹起来了。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人生转眼便到了迟暮之年。这两句在形式上是排比的,不仅是由一天到一年,而且接连两个都是消逝,接起来后,感发的力量就非常强大。
尾联: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叶先生说这两句写得真是悲哀!“岁华”是一年的芳华,这一年之中不管是何时开放的花朵,不管绽放得有多么好看,最终到了年末时仲逃不过“尽摇落”的命运。花草如此,人,也是如此。“我”有着美好芬芳的心意和品质,也很珍惜它,想在这一生一世中好好地完成自我,可结果却都在袅袅秋风的摧残下完全凋落了。“我”的“芳意”——由本质到理想所结合起来的那种美好的情意,是“竟何成”呢?“我”到底完成了些什么呢?生长在寂寞无人的山林之中,无人欣赏,没有发挥作用的余地,白白地开了,也白白地谢了。
在赏析这首诗的最后,叶先生说一个人,不管你做什么事情,你要能够把自己最好的品质和能力表现出来,完成些什么,这才是好的。但对很多人来说都没有这样的机会,所以就“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这样看来,陈子昂这首诗毫无疑问地表现了一种不遇的悲哀。
【小魏同学胡说八道】
一个有能力的人始终得不到机会去一展宏图、施展抱负,不能够去完成心中追寻的那一份理想,就算是我这样的普通人来讲都为之感到憋屈,更何况是陈子昂呢?他真的用文字笔墨,抒写出了贯穿古今的感慨和悲哀。我曾不断地反驳自己,像我这样的人不配拥有那样的梦想,不断告诉自己“你的能力配不上你的野心”,学会认清现实。可人生又是那么短暂,如果就这样浑浑噩噩过去,我又很不甘心。只好安慰自己“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哪一天实现了呢”?一步一步地积累,我坚信,只要在学习这条路上继续坚持下去,我就一定能与女神再次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