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JN舰艇全览 战列舰篇(重投)

之前的那篇编辑软件导致阅读有问题重新投递
战列舰
“八八舰队”远在华盛顿海军会议之前便已确立,计划中日本海军将随时保有舰龄不满8年的一线战列舰8艘、战列巡洋舰8艘后来该计划又加以扩充,形成“八八八舰队”计划,即在原有16艘舰的基础上再增加二线战列舰8艘。由于明显远远超出了日本的国力,在华盛顿裁军会议上日本被迫同意将其主力舰数量限制为英、美海军的六成。其后的近20年里,日本海军拥有的只是“7-15-1舰队”(那个两个数字连在一起是星号)(战列舰6艘、战列巡洋舰4艘,其中1艘一度改为练习舰)。由于4艘战列巡洋舰在1930年代中期的主力舰现代化大改装中全部改编为战列舰,战列巡洋舰这一舰种也随之取消。
在1930年代,日本海军的基本对美作战计划中,一度设想建造一批“超战列舰”,搭载510毫米巨炮,作为对美海上决战的奇袭力量。1933年,海军舰政本部认为在无法维持美海军七成吨位(海军内部认为对美防御所需的兵力下限)的最坏情况下,如果能够建造威力凌驾于所有现存战列舰的巨大战舰,则将使战事向对日本有利的一方倾斜。由于美国海军舰只需要通过巴拿马运河,宽度和总吨位均存在诸多限制,日本海军巨型战列舰的构想便锁定在“舰宽超过巴拿马运河通航宽度”这一点上。在此设想下,日本海军舰政本部从1934年起开始设计大和级战列舰,此后共建成2艘,已经开始建造的2艘后续舰及3艘改型舰全部取消(第3艘“信浓”号后来改为航母)。
同一时期,日本海军中一直存在“航空派”与“舰队派”的纷争:前者主张以海军航空兵作为未来海战中的主要打击力量。此一派的重要人物山本五十六1939年起出任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在他的主持下,日本海军逐步发展起以航母特混舰队(机动部队)为中坚的作战力量。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庞大的日本战列舰群只能在濑户内海和特鲁克锚地待命,只有4艘航速较快的金刚级参加了大量的作战行动。拥有410毫米和460毫米主炮的长门级和大和级则一直被视为“最后的王牌”,直至战争末期才得以出动。
二战期间,日本海军在作战行动中损失战列舰“金刚”号、“雾岛”号、“比睿”号“扶桑”号、“山城”号、“大和”号、“武藏”号,共计7艘,锚地内事故自沉1艘(“陆奥”号),战争结束前夕被美机空袭炸沉3艘(“榛名”号、“伊势”号、“日向”号),至日本投降时,联合舰队只余“长门”号1艘。
建成服役舰只:
金刚级:金刚 比睿 榛名 雾岛
扶桑级:扶桑 山城
伊势级:伊势 日向
长门级:长门 陆奥
大和级:大和 武藏
未完成舰只:
天城级:天城 赤城* 高雄 爱宕
加贺级:加贺* 土佐
纪伊级:纪伊 尾张 骏河 近江
第13号型:13号舰 14号舰 15号舰 16号舰
大和级:110号舰* 111号舰
改大和级:797号舰
超大和级:798号舰799号舰
*:船体改建为航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