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海边有间餐厅(随笔集2)

[2]尹泽和他的朋友
上次从城里来到鱼川岛装修餐厅的人名叫俞陈,是城里有名的设计师。在他装修的那一个月,岛上的村民也过来围观,偶尔交谈几句,才知道他在城里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具体是做什么的,岛上的人也听得不大明白,但他们知道的是这人的能力一定不简单。
在蓑青餐厅落成之后,俞陈也很快回了城里。而房子的主人尹泽再次回来已经是两个月之后的事情。那日,他像阔别已久地来到这座岛上,把城里的衣服装成四五个行李箱,再把食材和用具分成十来个箱子一同带来。除此之外,还另外带上两个特别重要的朋友。
那个高个子的叫高言,他是个从外表上无论怎么看都比尹泽优秀的男人。当年尹泽还在海外当主厨的时候他们就已经认识,一个做料理一个做茶点,一个在后厨一个在前厅,相互配合,尤其默契,是合作了多年的老搭档。
而稍矮些的叫李梁禹,是个踏实能干,同时也是最让尹泽喜爱的一个弟弟。尹泽在来到岛上的前几年也并不安定,四处漂泊,做过很多生意。从海外回来的头一年,他白手起家,独自一人做起餐车生意。因为资金不够宽裕,连请个临时工都有些为难。都说锦上添花不及雪中送炭,就是在这样一个最困难的时候,这个更为穷困的少年来到了他的身边,只要三餐温饱就可以做一天的活,然后直到今天都没想过要离开再另谋出路。
说起来,他们一路陪伴,走过尹泽半生的餐厅生涯,对尹泽来说是同家人一样重要的伙伴。他们无一例外地一起来到岛上,把行李往船下一搬,顶着烈日张望,惊喜地说:“这里真是个风景不错的地方。”
李梁禹赶紧推起两个行李箱朝海岸边的公路走,边走边望,兴奋的同时也不忘问:“尹泽哥,我们的餐厅在哪?”
尹泽从包里拿出地图,用食指沿着海岸线画个半圈,指着用红色马克笔圈起来的一个点说:“在这座岛的西南面,沿着这条路一直走一直走,走过一半,就到我们的餐厅了。”
“那么……”高言扫一眼身后数十个箱子,说:“我们开始搬吧。”
他们一路搬一路走,每隔一段距离放一次行李。一开始还以为只有十几分钟的距离,可走了二十分钟他们也没走出港口多远。
这已经是第二十趟,尹泽和高言放下手上的行李,瘫坐地上,倚靠箱子暂时享受起海边的凉风。李梁禹也提着最后一个箱子跟来,他把行李一放,立刻靠着围栏大口呼气。
歇息了没多久,一辆蓝色的小货车从港口那头驶来。发动机的声音“嘟嘟嘟”地响着,开车的是个五十多岁的老大叔。他从尹泽面前经过,停了下来。
“你们三个是要去哪?”他问。
尹泽朝左边指了指,“我们要去那边,在岛上新开的一家蓑青餐厅。我是那儿的老板,他们是店里的伙计。”
“那餐厅我知道。”老大叔往地上看了一眼,招呼说:“上来吧,我送你们过去。”
尹泽三人坐着敞篷的货车一路走,享受海风,沐浴阳光,终于来到餐厅的门前。搬下所有的行李,和老大叔道声谢,这才回头看向海岸山坡上的这间小渔屋。尹泽推开院子的大门,再把房门打开。推开大门迎面就是一排窗户面朝大海,海风迎面,烈日里的阳光落在海边细碎的沙滩上,闪烁星光,照亮了渔屋里面。
右手边是和厨房相连的茶水间,有个开放的餐台,在尹泽料理食材的同时还可以让客人用餐。身后才是隔断的厨房,里面主要是做些烹煮的料理,火炉、铁锅、烤箱还有洗碗池都在那里。另外在厨房后面还有一个小院子,是相邻渔屋和小山坡石墙之间一个不算很宽的缝隙。因为村里的渔屋是交错而建,虽然山坡上的渔屋是密集了些,但也不是房子挨着房子。因为山坡的缘故,旁边是渔屋在建的时候和石墙隔了好些距离,俞陈发现这个小空间后,决定从邻居那商讨些空地过来,好扩宽厨房。询问得知邻居是个对祖孙,见面时,老人没说什么就把空地让了出来,之后俞陈把围墙重新砌上,就多出了这么个露天的后院,用来放柴火和大铁锅用。
来到鱼川岛的第一个傍晚,高言在厨房后院烧起柴火。他拿起一根干木头,折断放进灶台里。这时尹泽提着一盆牛骨过来,“再起一个锅,今晚熬个牛骨汤。”
高言忽然笑开,“你还真是不放弃。”
“再熬一次,这次熬一晚上,明天味道就出来了。”
高言记得每回新开一间餐厅的时候,尹泽都会熬一锅牛骨汤,虽然是不断尝试,却总想回想起那个最朴素的味道。
高言把这当成了惯例,顺手拿出几根烧着的柴火放进另一个灶台。
尹泽打开铁锅,倒入牛骨,发出一连串“咚咚咚”的撞击声。再放上整颗的洋葱、腌过的蒜苗、现调的咸酱,倒水搅拌,直到汤水颜色从透明变成淡黄,再盖上盖子。
然后,他在高言的身旁坐下,折断一根木柴添火,慢慢地才安静下来。
安静后的他抬头望了望天空,看了很久,才说:“这里很安静,对吧。”
高言点点头。
他接着说:“和以前很不一样。你看,这里的夜晚可以看到星星。”
高言也抬起头,望向深蓝色的夜空,那些密密麻麻的光点,一粒一粒地就像在桌布上铺散开来的小米粒,又圆又亮。
高言渐渐被眼前的夜空吸引。
“好漂亮。”他说道。
尹泽悄悄地瞥了一眼高言,笑了起来,回过头看向夜空,轻轻地回一声,“是啊。”

(作者:裘布德)
作者很佛系,更新很随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