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健康中国 三晋大地中医在苏城的赓续

过去,中华民族几千年都是靠中医药治病救人。特别是经过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非典等重大传染病之后,我们对中医药的作用有了更深的认识。中医药文化是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华夏民族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和最富独特内涵的文化遗产,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在几千年的中医药发展过程中,经过无数医学家的努力,形成了诸多学说,其中最具代表人物就是医圣张仲景,开创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先河。所著《伤寒杂病论》被称为“方书之祖”,深受历代医家推崇,无数中医人为此穷极一生研究不辍,其独特的医学思想体系,对我国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在有着近2500年历史,有“人间天堂”美誉之称的苏州,就藏着一位中医高手。王艳兵,来自山西阳城的王艳兵。王艳兵深受家传中医文化的影响,精通整骨,推拿,针灸,查拳,足疗,作为中医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弘扬者与践行者,始终在发展中医的道路上,不遗余力。
王艳兵,自幼在家庭环境的熏陶影响下,对于中医有着过人的天赋和兴趣,注重实践。随后更是经常在中医文化典籍中徜徉学习。虽然在年少时没有一开始就选择中医作为职业,但是在来到苏州以后,渐渐地拾起了祖上中医的本事。如今,在苏州已经扎根的王艳兵依然踏实努力,壮志满怀。
同苏州的很多别的养生馆一样,这种产业是极不稳定的,打着中医养生的幌子,随时有倒闭的可能。早在前几年,王艳兵就干过一件在生意人眼中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他接手了上一个倒闭的养生馆的顾客,并且愿意为了没用完的会员费提供服务。
谈到此处,王艳兵用“责任”一笔带过当初的决定。一是对于人与人之间的责任,二是对于中医的名声的责任。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至江海。“我们干事业不能忘本忘祖,忘记初心。”在此基础上,王艳兵对于每一个患者都尽心尽力,治愈过许多腰椎间盘突出的病人,颈椎病的病人,糖尿病的病人……随着科技的进步,患者的年龄下降,六岁的小孩因为长期看电子产品,也在王艳兵的整骨手法下被治愈。真正做到了,传承精髓,更好地服务广大人民群众对于中医文化和科普需求,推动中医更好地融入生产生活,让中医成为中国人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不断增强振兴发展中医药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近代以来,随着西医的传入,中医兼容并蓄,吸收西医的特长,作为中医焕发出蓬勃的生机活力。如今闲暇时间会坐诊的王艳兵,就时常碰到现代人因为久坐养成的流行病。这些病症,在西医的领域要通过x光,甚至于手术解决的腰椎间盘突出等问题。在中医看来,都大致分为气血问题导致的,在王艳兵的治疗下,中医疗效得到病人的认可,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国家记多次强调坚持中西医并重的原则理念,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王艳兵的中医治疗手法践行了中医药发展的科学之路,与西医的作用机理相辅相成,从内里养护,气血循环自愈的角度出发,切实把中医这一老祖宗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
人才培养是中医药事业百年大计。培养一代又一代中医药人才从根本上说就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王艳兵想办法在推行中医日常的同时,也想办法帮助那些下岗职工、待业青年,进行免费的中医穴位按摩培训,帮助他们创业就业。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之后,王艳兵更是萌生了创建一个网络平台的想法,让那些学有所成的人可以去上门为那些行动不便的老人或是事业繁忙的年轻人做诊疗。一方面可以让中医诊疗更加生活化便捷化,一方面可以为苏州的经济努力。大疫当前,百业艰难,但危中有机,唯创新者胜。
牢记医者初心,奋力前行。作为中医工作者,面对国家记对历史悠久的中药学的关心和评价,以此为契机,坚定理想和信念,在苏城传承中医药文化的过程中,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自觉肩负起弘扬大国中医文化的使命,用心去传承弘扬中医药文化,为守护发展和传播中华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责任编辑:李昭波
实习生: 王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