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隐于世 心归于琴|当代认证非遗斫琴师——郭磊
早年的郭磊老师是一个篆刻兴趣爱好者,在篆刻方面有着不俗的造诣,并且有了一定的名气。

一次偶然的机会,著名斫琴师黄开波先生找到郭磊老师,让郭磊老师为他刻琴铭。
琴铭是古琴文化的精神内核所在,暗示了琴的品质和特点。
潜心钻研篆刻的郭磊老师迎来了他新的人生转折点,他第一次接触到了古琴。
温润的琴身,清冷的琴弦,苍古的声音都让郭磊老师震撼得不能自已,他意识到,他追求的古代生活的“魂”,就在这张三尺长的乐器里。
一床又一床古琴经郭磊老师的双手,被刻上琴铭,成为了一座移动的艺术丰碑,随着古琴的声音而流淌韵动。
在铭刻琴铭的过程中,郭磊老师彻底爱上了古琴文化,他开始向黄开波先生请教斫琴技艺,从木工与漆工方面开始研习。
在此山野小院,郭磊老师与黄开波先生一道,挥斧调漆,斫琴品茗,好不快哉。
黄先生家中收藏有不少关于斫琴的古籍,郭磊老师一有闲暇便要拿来翻阅,古籍历经数百年传承,纸张已变得脆弱不堪。所以每次郭磊老师要看书,黄先生既欣慰又心疼,欣慰的是,这些古法技艺只有真正被斫琴人领悟才能算得上是物尽所用;心疼的是,他也怕古籍被这个勤奋的学生翻烂。
两年山中学艺,郭磊的木工技艺、漆工技艺,都在这修行中突飞猛进,有了长足的进步。
山上生涯告一段落,带着满腹古法斫琴知识、带着已对斫琴形成肌肉记忆的双手,郭磊老师下了山。
为了心中的田园情怀,同时也是一次偶然,在朋友的邀请下,郭磊老师与朋友一起在家乡承包了土地,打理起了一家蓝莓果园。
“用现在流行的话说,这应该叫,赚钱养梦。”
秋冬农闲时,郭磊老师便抓紧时间潜心研习斫琴技艺,前脚刚离开果园,后脚又走到了工作台前斫琴。
郭磊老师一边打理果园一边刻苦练习斫琴,可因醉心于古琴,无心打理果园,最后他还是选择了离开家乡,前往山东省会济南,寻求在古琴文化方面的进步。

一间斫琴工作室,就这样在济南的南部山区悄然成立了。
“说是工作室,但照样是藏在这山沟沟里,谁认识咱啊。”
专心斫琴,但已经在古琴圈闯出了不小名气的郭磊老师自谦地说。
离开了黄先生,自己独立设计并完成整个斫琴流程,不出意料,郭磊老师遇见了诸多困难。
但好在,古籍中那些珍贵的知识早已被他在一次次刀劈斧凿中刻进了胸中。
站在前人的肩膀上,郭磊老师日夜钻研,对于斫琴,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感悟与体系。
“要想出一床好琴,要做到四精。”
一谈起斫琴,郭磊老师的眼中就闪烁起了光芒。
所谓四精,即选材精、工艺精、审美精、音色精。
为选到上佳的琴材,郭磊老师坚持四处淘百年以上老杉木材料,不顾成本高昂,但求琴材年代久远、木质松透;为彻底还原古法工艺,郭磊老师坚持用纯鹿角霜调灰处理琴体表面,更是在漆面的处理上要求自己要做到“漆面可照美人头”;为提高对古琴文化的审美,郭磊老师远离闹市,隐居深山,将篆刻、书法等等心得用于斫琴之中;为追求斫出的古琴音色优美,郭磊老师经常拜访古琴收藏名家,与他们交流珍品古琴的优质音色。

什么时候能斫出一床完美的古琴?这条路有尽头么?
郭磊老师从不思考这一点。
“这世上哪有什么是完美的?”
醉心于每一片木屑在工作台上飞舞的轨迹,痴迷于每一根琴弦直击灵魂的振动,郭磊老师明白,如果人生一定要有一件完美的事,那对于自己来说,投身于斫琴事业,这件事,就是最完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