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347认知智能】零基础学人工智能06—人工智能简史02
第一次浪潮(1956- -1974):伟大的首航
人工智能的诞生震动了全世界,人们第一次看到了 智慧通过机器产生的可能。当
时有人乐观地预测,一台完全智能的机器将在20年内诞生。虽然到现在我们还没看
到这样一台机器的身影,但是它的诞生所点燃的热情确实为这个新生领域的发展注人
了无穷的活力。
1963年,当时刚成立的美国高等研究计划局(ARPA)投人了两百万美元给麻和语言理解等领域的一系列研究。Projet MAC培养了一大批最早期的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人才,对这些领域的发展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这个项目也是现在赫赫有名的麻省理
工学院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实验室(MIT CSALL)的前身。

在巨大的热情和投资的驱动下,一系列新成果在这个时期应运而生。麻省理工学院的约瑟夫.维森鲍姆(Joseph Weienbaum)教授在1964年到1966年间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自然语言对话程序ELIZA。ELIZA通过简单的模式匹配和对话规则与人聊天。虽然从今天的眼光来看这个对话程序显得有点简陋,但是当它第一-次 展露在世人面前的时候,确实令世人惊叹。日本早稻田大学也在1967年到1972年间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人形机器人,它不仅能对话,还能在视觉系统的引导下在室内走动和抓取物体。
期望越高,失望越大。虽然人工智能领域在诞生之初的成果层出不穷,但还是难以满足社会对这个领域不切实际的期待。由于先驱科学家们的乐观估计一直无法实现,从70年代开始,对人工智能的批评越来越多。在领域内,百花齐放的背后各种问题也逐步显露出来。一方面,有限的计算能力和快速增长的计算需求之间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另一方面,视觉和自然语言理解中巨大的可变性与模糊性等问题在当时的条件下构成了难以逾越的障碍。随着公众热情的消退和投资的大幅度削减,人工智能在70年代中期进入了第一个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