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苻坚见不到鸠摩罗什

2023-10-19 11:52 作者:南无十方三世诸佛菩萨  | 我要投稿

其三,例如前秦的苻坚,据说他的先世是西戎的酋长,也不能完全算是境外迁入的胡人,旧史称他“雄武智略,尽有中原”。史称秦王苻坚鼎盛的时期,其武力霸权,已“东极沧海,西并龟兹(新疆省库车、沙雅二县之间),北尽沙漠,唯建康(东晋首都的南京)在外”。但最后以百万之众南伐东晋,为谢安、谢玄所败,自称“秦王”只有二十七年,寿命只有四十八岁。但他能重用隐居华阴的山东名士王猛,也就是曾经与东晋的权臣桓温见面,所谓“扪虱而谈当世之务,旁若无人”的奇士。王猛在临死之前,吩咐苻坚说:“晋虽僻处江南,然正朔相承,上下相安,臣没之后,愿勿以晋为图。” 后来苻坚自负以百万之众,可以“投鞭断流”,决心南伐东晋。弄得宗室苻融没有办法,只好对他说:“王景略(王猛字景略)一时英杰,陛下尝比之诸葛武侯(亮),独不记其临没之言乎!”苻坚还是不肯回心转意,终于一战而败,身死国亡,不出王猛之所料。 但是,苻坚也是倾心文化,对学者和高僧,都加以特别的礼遇,决不自以为是,轻视文化人士。他重用王猛,言听计从,尊如师礼。那时在襄阳的高僧道安法师,名重一时,是佛图澄的弟子,也就是后来南渡到庐山,建立净土宗念佛法门,影响中国千余年来各阶层社会的慧远法师的师父。道安法师的学问和德行,中外皆知,东晋朝野也很仰慕。在中国文化哲学史上所称的“襄阳高士”习凿齿来见道安法师,自称:“四海习凿齿”,法师对说:“弥天释道安”,便是这个故事。苻坚敬仰道安,曾经送他外国金饰佛像金缕结珠弥勒。法师每次讲经说法,便安设此像作证。但苻坚终于忍不住而攻打襄阳获胜,就亲自与道安法师见面,对左右的人说:“吾以十万师取襄阳,得一人半耳。”左右问为谁?曰:“安公一人,习凿齿半人也。”可是,苻坚南伐东晋,苻融请道安法师力劝,也终于不听。但他既得道安法师之后,又听说西域有高僧鸠摩罗什,道望推重一时,就又派大将吕光(字世明,河南洛阳人)率兵七万西征,要迎取鸠摩罗什东来中国。 吕光奉命西征,据说威服四十余个小国。到了龟兹,以武力威胁,龟兹国王无奈,只好出让高僧鸠摩罗什。但吕光得到鸠摩罗什,回到了姑臧(甘肃的武威),听说苻坚已死,他便收降了凉州牧(甘肃地方首长),先自称为“酒泉公”,后又自称“凉帝”。因此鸠摩罗什法师也在后凉吕光父子手里,被“凉”了十多年。这个时候,正是公元392年之际,欧洲的罗马正开始确定基督教为国教。 由于苻坚以霸权武力,派兵遣将远征西域,只为了迎取一位有道有学的高僧东来,实在是古今中外历史上,极为稀奇少有的事。同时,也可知后来佛学在中国的盛行,鸠摩罗什法师对中国文化哲学、文学上的深远影响,也是史无前例的重要事件。 十多年后,西戎羌族的姚兴,是后秦第二个皇帝,又派大将姚硕德伐后凉,迎请鸠摩罗什入长安,待为国师,安居于长安的“逍遥园”,翻译佛经三百余卷。门下弟子共襄译事的很多,据说从学的中国僧俗弟子有两三千人之多,而特别俊秀突出的有七八人。例如后来史称“生公说法”的道生,与著《物不迁论》、《般若无知论》等哲学和科学上千古名文的僧肇,以及道融、僧睿等,各有著述。尤其他开创用梵文的拼音原理,为中国文字首创音韵字母的拼音反切方法,便是鸠摩罗什法师与他的中国弟子僧睿、惠观、惠严等的功劳。可惜法师在秦住世译经的时间只有九年,便已圆寂。算来世间的寿命并不太长,实在也是中国佛学文化的一大憾事。 但当苻秦与姚秦的两个时期,中国的道安法师与西来的鸠摩罗什法师的时代,关中(潼关以西)与洛阳等中原一带地区的第一流知识分子、优秀人才,因对于当时政权的悲观和厌倦,大都是脱离现实,跳出世网去出家学佛。不然,就去学神仙,做道士。因此也可以说东晋时期是“天下之言,不归于佛,即归于道”的时代。既如南渡以后,东晋王朝上下各阶层的社会人士也是如此,在位的权势名臣如王导、谢安等人,都与西域过来居住在江南的佛学名士支谦、支亮等人有密切交往。例如道安法师居襄阳的时期,东晋的孝武帝司马曜便赐以诏书说:“法师以道德照临天下,使大法流行,为苍生依赖,宜日食王公禄,所司以时资给。”但道安法师却固辞不受。而且当时兴起一种讲学论道的风格,所谓有学问有修养的人,手里都拿着鹿或马的尾巴所做的拂尘,表示有出尘离俗的风度,这在史料的称谓便是“手持拂尘,从事玄谈”的风气。事实上,这种习惯是从印度文化中婆罗门教手持拂尘所传布过来的形象,至今佛、道两门中还保有“持拂”的风规。

苻坚见不到鸠摩罗什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