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艺 | 踏日月星辰,飞舞而作歌

国家宝藏的特别节目「“黄河之水天上来”国宝音乐会」邀请了各领域表演艺术家加入国宝守护人的行列,对文物的内涵进行呈现与解读,回溯黄河流域各个地域的历史文化风情。其中,四川博物院“东汉七盘舞画像砖”的国宝守护人来自北京舞蹈学院中国古典舞系,她们用《相和歌》一舞展现出汉代的文化气象。

【01】相和歌:
踏日月星辰,飞舞而作歌
《相和歌》这支汉唐古典舞以汉代的盘鼓舞为基本素材进行创作,这一舞蹈形式在文献资料中有所记载,如张衡《舞赋》“裙似飞燕,袖如回雪”、“历七盘而蹝蹑”,傅毅《舞赋》“及至回身还入,迫于急节,浮腾累跪,跗蹋摩跌”、“体如游龙,袖如素霓”都对舞者腾踏于盘鼓之上、回旋于盘鼓之间的姿态作了生动描述。

而在这块汉画像砖上,七个盘子象征北斗七星,两个鼓则分别象征太阳和月亮,这就代表了汉代的天地观和宇宙观。“汉代的人认为,既然我们上不了天,我们就把日月星辰踩在脚下,飞舞而作歌,这就是大汉王朝的气象。”在节目中,郑璐老师这样介绍。她还提到,从前孙颖先生排这支舞的时候说过,“你们是踏在日月星辰上,你们的气质就不是小家碧玉,你们是宇宙的女儿”。

【02】汉唐古典舞:
向古探源,气韵复现
舞蹈《相和歌》是古典舞剧《铜雀伎》中的片段,而这部上世纪八十年代首演的作品,既是孙颖先生创作的第一部舞剧,也是汉唐古典舞的代表之作——正是在这部作品中,消失了千年的盘鼓舞获得了新生。

在过去,中国古典舞不是参照戏曲风格,就是遵循芭蕾的模式。孙颖先生对此进行反思,试图去探索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厚文化的中国,如何形成足以自成门户的中国古典舞。他在50年代提出“向古探源”的主张,从古代的哲学、礼法、民族、习俗、宗教、艺术乃至考古学资料中寻找中国古典舞的文化基因和语言形态,对文物遗存中的舞蹈形象中的形式与风格、气韵与精神进行解读与转化。这,即是在文化母体中研究舞蹈艺术,接续历史的流程再进行当代的舞蹈创作。

史博老师曾分析过《铜雀伎》语言世界的构建过程:“在对于那些墓葬出土的画像、石刻、木俑、陶俑的窥探中,史料带来了万千信息与无限想象……身姿/语言,经由人与人的传承,人与物质载体的交互转换,把跨越时空的身体过程活生生地记录/呈现出来”。

在《铜雀伎》后,孙颖先生创作了一系列汉唐古典舞作品,如《楚腰》、《谢公屐》、《小破阵》、《踏歌》。2016年的世界舞蹈日,联合国发行了一套六枚邮票,其中的中国舞蹈形象就取自《踏歌》,这也是对他舞蹈艺术探索的纪念。

【03】舞蹈何为:
作为技术的舞蹈 vs 作为文化的舞蹈
孙颖先生的学术研究与创作实践背后是舞蹈人的尊严:舞蹈不仅仅是技术或技能,而更是一种文化形态。在肢体动作和技术技巧之外,中国古典舞更强调的是一种气韵和精神,肩负着传承文化的责任。
节目中,郑璐老师谈到,经过孙颖先生的指导后,她才意识到舞跳得好不是把腿搬高、转圈转顺溜,舞蹈不是胳膊腿的事,而是文化的事:“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个《相和歌》,它讲述了黄河的故事,就是因为中国的舞蹈和中国的音乐诗歌一样,都是中华文化母体的一部分”。
舞蹈不仅是肢体上的表演,它更是以身体复现文化气象、传承文化基因。

汉唐古典舞《相和歌》
编导:孙颖
作曲:张逸马
服装:董淑芳
舞者:北京舞蹈学院中国古典舞系2017级

参考资料:
孙颖《中国汉唐古典舞基训教程》
金涛《北京舞蹈学院教授孙颖和他的舞剧<铜雀伎>》
史博《悲剧,是一种对生活的仰望——谈舞剧<铜雀伎>》
图片来源:国家宝藏,四川博物院,北京舞蹈学院,联合国
文案: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