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到的勘误》——可以骂我,我认罚(所有编校错误,跟老师没有任何关系)
(认罚之前,我想用偶像的话,为自己“狡辩”两句)
以下内容“偷”自小编特别喜欢的《读库》主编张立宪(大家有时间可以关注一下《读库》,很棒的书)
我不由得想起相声捧哏演员的那句“别挨骂了”。我要是敢说《读库》的书里几乎找不到错字,或者是我们的编辑敢这么说,马上就应该跟上这么一句。
《读库》里头有太多的错了,每一期新的《读库》出来,包括我们其他的书出来,都会有很多读者热衷于为我们捉虫,然后汇总到编辑部这里,看得我们真是一身冷汗,有时候恨不得抽自己大嘴巴。在编辑过程中,也经常半夜突然被吓醒:有一个错,改过来了吗?那个东西是对的吗?等等。
我想说的是,一本书有错是常态,没有错才是不正常的,甚至是不可能的。为什么这么说?我想从以下两个角度解释。
一个叫生理盲区。比如说一本书需要经过三审三校,而读库的书是六审三校。几位审校老师,经过“换眼”这个过程,貌似已经有几个人层层把关,是不可能有错的。但你要知道每个人看一页纸的时候,眼睛上都会有盲点,心理上也会有疲劳松懈的时候,或者由于习惯性预读预判而松懈的时候。比如他看到某处很疲劳的时候,就一略而过。如果这几位审校老师的盲点都赶到一块去了,那就可能有一个错大家都没有看出来,到最后真的就变成了一个血淋淋的现实。
还有一个叫知识盲点。比如说我要出一本历史方面的书,可以找一个历史方面的专家来做审校,甚至如果这本书是关于秦汉方面的,我就直接找一个研究先秦两汉史方面的专家来做审校。但是《读库》每一期的内容都五花八门,几乎是天文地理无所不包,所以我们的审校老师没有那么万能,肯定存在知识短板、认知盲区。一旦文稿中某处超出他的认知范围,如果原来的事实又没有经过认真核查的话,极有可能这个错就被漏过去。
所以《读库》到现在出的错简直是不胜枚举,完全可以编一本《读库的黑历史》。
从另一方面来说,一本书里有一个大家都能看到的错误或者错字,反倒不可怕,因为你已经知道它是错的,可怕的是它有的地方犯的错误隐藏很深,或者那处错误是你意识不到甚至信以为真的,但它又确实是错的。
比这个更可怕的是,一本书虽然没有错字,但这本书整体做得不对,让人看着很不舒服,这是比有错字更可怕的。
当然还有最可怕的一种情况是,这本书设计一流,印装完美,勘校仔细,没有一个错字,但这本书整个内容是误人子弟的,是反人道、反人性的,说的全是陈词滥调,连他自己都不相信的话。你说这样的书即使百分之百正确,又有什么意义?我还想说的一点是,很多朋友非常乐于从书里挑错,并且挑完错,他就会觉得是不是自己也可以做编辑了。这其实完全是两个概念,从一本书里挑错,是很多人都能做到的,一本书里有错也不可怕。您也许很容易做到从这本书里挑出三个错、五个错,但您能够做到让这本书只有三个错、五个错吗?
这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境界,也是作为读者和作为编辑,不同能力的体现。对一本书来说,有错是难免的,请大家多多担待,发现了错误及时告诉我们,再版的时候予以纠正,能实现这一点就该烧高香了,至少说明我们的书有人在认真读。
(以下是截至2023年2月15日发现的错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