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使各民族身份私人化

祖国的社会稳定与长治久安仰赖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
首先,解决各地经济开发、分享与社会公正问题。让各民族个体都能体会到作为中国公民的机会平等和生存条件平等带给彼此的信任和温暖,使其进入各社会群体并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归属﹑利益与兴趣,而非一味地拘囿于所谓的「本民族」历史和文化。唯有如此,才不被「民族主义者」所人为强化的「民族历史」、「民族情感」所蛊惑、所煽动。〔1〕
其次,在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国家需要努力的是让各民族整体变成一个个的中国公民。让各民族个体真正感受到公正的司法、平等的经济机会、自由而有序的社会、个人可经努力向上流动的社会体制、完整的社会安全与救济制度。〔2〕事实上,每个人都是自然生命与社会生命的统一体,既有私人生活文化的异质性、特殊性,更有公共生活领域文化的同质性、普遍性。在此意义上,每一个人的文化与其他人没有什么不同。政府的责任在于提供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让所有社会成员都能以中国公民的形式享受权益,厘清地方与中央、公民与政府、政府与社会的正常利益关系,最终消解文化差异。
再次,使各民族身份私人化。这是指把本来属于私人领域中生活喜好的各民族习俗文化变成公民个人可以自由选择的私事,不再进入公共生活领域。这种转变是必要的和可行的。个体的习俗文化本质上是一个人对自己家庭生活习惯、家乡文化的自然喜好,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随着个体的空间流动及价值观的改变,一个人的习俗文化是会改变的,所谓「入乡随俗」。个人生活喜好有差异是普遍存在的,把本来属于个人的、变化中的生活喜好当作各民族整体亘古不变的认识不符合实际。让各民族身份回归私人生活领域,成为公民个人的私事是新疆长治久安的核心因素。
(本文节选自李瑞君《缺失与归位:新疆治理现代化中的公民文化教育》,有删改)
〔注释〕
〔1〕〔2〕王明珂:《解决新疆问题的关键不在民族政策》,搜狐文化,2014年9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