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我读《庄子》之三:养生主

2023-06-03 20:08 作者:绿柳山庄灵芙醉客  | 我要投稿

原文翻译:

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追求无限的知识,那就危险了!明知道危险还要拼命追求,那就更危险了!做了善事不贪图名声,做了恶事不至于受刑,沿着名誉与刑罚的中间道路走,就可以明哲保身,可以保全天性,可以修炼精神,可以享尽天年。

有一个厨子替文惠君解剖牛,手碰到的、肩扛起的、脚踩到的、膝盖碰到的地方,牛肉分离作响,刀切割有声,这些声音都合乎节拍,像是“桑林”的舞曲,合乎经首的节奏。文惠君说:“嘻,太棒了!你的技术已经到了这样的化境!”厨子放下刀来回答说:“我喜欢的是‘道’,道发展成了技艺。我最初解剖牛的时候,看见的就是一头完整的牛;三年之后,看到的就不再是完整的牛;现在,我用心神意会,而不用眼睛看,不用五官而是用精神去感应。顺应天理自然,用刀击入大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按照牛身体的结构走刀。刀连牛的经络、紧附在牛骨上的肉和筋肉聚结处都没碰到,更何况大腿部位的大骨呢?好厨子一年换一把刀,因为他用刀割肉;普通厨子一个月换一把刀,因为他用刀砍骨头;现在我的刀用了十九年,解剖了几千头牛,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下来的一样。牛的骨节有空隙,刀口却没厚度,用没有厚度的刀插入有缝隙的骨节,那当然是轻松自如、游刃有余了。所以十九年过去了,我的刀还像是刚磨的。即使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难辨的地方,我知道很难解剖,仔细不敢分心,看清楚了为止,慢慢动刀,动刀的时候动作很轻,牛的肢体不知不觉已经分解,像土一样堆在地上。我会提刀站起,四处看看,为自己的成就而踌躇满志,把刀洗净了收起来。”文惠君说:“好极了!听到你的话,我明白了养生之道。”

公文轩看见右师,心中大惊说:“这是什么人?为什么只有一只脚?这是天生的,还是被人砍掉的呢?”右师说:“是天生的,不是被人砍掉的。上天让我只长一只脚,就像人的相貌一样都是天生的。由此可知我生来就是一只脚,不是被人砍掉一只。”

山林中的野鸡走十步才找到一条虫,走百步才找到一口水,但它仍不希望关在笼子里。在笼子里虽然不愁吃喝、羽毛光亮,但精神上还是不如野外自由。

老子死了,秦失来吊丧,哭了几声就出来了。老子的弟子问他:“你不是我老师的朋友吗?”秦失说:“我是。”“那么你这样吊唁可以吗?”秦失说:“可以。起初我还以为他是凡人,现在才知道他不是。刚才我进去的时候,看见许多老人像哭自己孩子一样哭他;许多年轻人像哭自己母亲一样哭他。这些人之所以聚在一起,必然是情不自禁地说出言语,情不自禁地哭出眼泪。这是违反天理倍增依恋,忘了受之于天的本性,古时候称这种情形为‘遁天之刑’。该来的时候来,老子应时而生;该走的时候走,老子顺理而死。安心适时而顺应变化,痛苦欢乐也就不能像人一样闯进来了,古时候把这种情形叫作‘县解’。”

用油脂来做柴烧,油脂有烧完的时候,火却永远地传下去,没有穷尽。

 

我的解读:

在《养生主》一篇中,庄子首先提出了一个观点,这个观点用《老子》中的语句来概括,就是“知止所以不殆”,也叫“止其所不知”,用儒家经典《大学》中的观点来说,就是“止于至善”,即做到极完善的地步,并坚持不变,不再为多数人都在追求的名利所惑,就很难再有危险了。

在现实生活中,知识常常成为人类追逐名利的工具。追逐名利本来没有错,人生在世,没有名利在身,很难安身立命。因此,学习知识是每个人都必须去做的正业。然而知识总在更新,个体的认知能力却始终存在上限。学习知识的人必然遇到瓶颈,名利双收的人认知容易受限。知识学到什么程度,名利能否为人所用,是否会将人引向歧途,关键不在知识,也不在知识通往的名利彼岸,而在驾驭知识的人。倘若人没了准则,盲目追求知识,并将其当作贪心不足的筹码,最终必然被反噬。《中庸》中有这样一句话:“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大意是:如果人能够完全达到“中和”的地步,天地就能安居正位,万物就能顺遂生长。

那么,什么是“中和”呢?《中庸》给出的解释是:喜怒哀乐的情感,在没有发动前,叫做中;情感的抒发都有合理的节制,就叫“和”。又说:“中”是天下事物自然的本体;“和”是天下人共行的道路。所以,这句话涉及了古人对天地宇宙本源的探索。古人心中的本源是什么呢?它是道家说的“道”,即万物化育的总原理,《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即由道生出一种气(这就是“一”,也即《易经》中说的“太极”),这种气又化生为阴阳两气(这就是“二”,也即《易经》中说的“两仪”),阴阳两气相交,而形成一种匀适的状态,这种状态就是“中”(也就是“三”的含义),就像天地之间的适宜气候促进生命诞生一样,万物都在“中”的状态下产生。而为人处世所提倡的“中”也正是在学习和发扬自然界这种伟大的创造力,做到“和”。

“和”的最基本要求就是情感表达要有节制,即《论语》中所说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修养,要做到和气待人而不同流合污,守住孕育万物的“中”道而坚定不移,无论国家兴衰,都能守住“中”道原则,就是“和”的最高境界。天与地在“中”道作用下产生,天地互动,实现了“和”的状态,才能产生万物。人每一天都活在“中”道的规律下,“中”道也一直在人类的不知不觉中发挥作用。所以,每个人都有责任秉持“中”道,以“和”为贵,不走极端,不趋分裂,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那么,作为个体,要如何寻求这种为人处世的“中和”之道呢?庄子讲述了后世广为流传的“庖丁解牛”故事。庖丁解牛的神妙刀法,用《老子》中的观点来概括,就是“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即用天下最柔弱的东西,来驾驭天下最坚硬的东西,用无形的力量穿透没有间隙的东西,水滴石穿就是这个道理。而牛的身体虽然健壮,终究还是有隙可寻的,庖丁手中的刀虽然不是无形之物,但批隙导窾到底还是游刃有余。但庖丁并不敢因为自己技艺娴熟而托大,该认真专注的时候也一定会全神贯注,把自身充分融入到“解牛”事业中去。庖丁的能力与态度,就是对道家“无为”的生动诠释。所谓“无为”,用科学而来解释,就是“利用自然达成目的”。

现代人利用自然的途径主要有两条: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自然科学的真谛就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2020年爆发的疫情和全国上下进行的疫情防控更加证明了,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

恩格斯早就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利用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但过度开发也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迫使野生动物迁徙,增加野生动物体内病原的扩散传播。新世纪以来,从非典到禽流感、中东呼吸综合征、埃博拉病毒,再到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新发传染病频率明显升高。只有更好平衡人与自然的关系,维护生态系统平衡,才能守护人类健康。要深化对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规律性认识,全面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这个旗帜必须高扬。

近代以来,越来越多的人类活动不断触及自然生态的边界和底线。我们要为自然守住安全边界和底线,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格局。这里既包括有形的边界,也包括无形的边界。要完善国土空间规划,落实好主体功能区战略,明确生态红线,加快形成自然保护地体系,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在空间上对经济社会活动进行合理限定。

而从社会科学角度来说,“无为”的最终奥义就是“实践”。但它更强调实践引导和实践效果,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坚持正确的工作策略和方法,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系统观念,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坚持以钉钉子精神抓落实。要避免机械做事,从根源上杜绝事务主义,真正做到上心用心,在石上磨刀、在事上练己,多经风雨、多见世面,不断提升业务能力和思想境界。

从自然、社会层面,《庄子》都以讲故事的形势暗示人应该如何做。但人终究不是机器,人有情感,有理念。那么,人要如何驾驭自己的情感,持有怎样的理念呢?庄子讲述了一则关于“老子之死”的故事,借秦失之口交代了理想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秦失所说的“遁天之刑”是指违反天然之理,被世俗感情所束缚,像受到刑罚一样,而“县解”就是从中这种痛苦中解脱。解脱的方法用《老子》中的话来概括,就是“死而不亡者寿”。身虽死亡而精神不朽的,便可算是长寿,成语“薪火相传”就是出自《庄子》,也正是在说明“死而不亡者寿”这一道理。人类最伟大的贡献就在于用实践造福了后世,造福了千秋万代。作为个体的人,只要生前无愧于心,做了该做的一切,也就不枉此生。今生的价值交给后人去说,未竟之业交给后人去做,即使壮志未酬,也是虽败犹荣。所以关羽、岳飞等人生前都是失败者,却能在后世被奉为神明,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中华民族是世界上伟大的民族,有着五千多年源远流长的文明历史,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个贡献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而且体现在精神层面。神明,并不是物质的赏赐者,而是精神的寄托者。顺应自然,知行合一,舍己为后人,三者合一,即为养生之道。


我读《庄子》之三:养生主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