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企在印度的挑战与中国制造业的崛起
近期富士康决定退出与印度合资的半导体公司,这一消息引起了广泛关注。原本,富士康之前在印度建设了28纳米晶圆厂,这是因为印度承诺出资100亿美元,吸引全球半导体和显示器厂商来印度建厂。然而,印度并未兑现承诺,富士康没有得到任何补助。富士康并非唯一一家在印度遇到困难的外企。苹果多年来一直计划在印度完成25%的产能,但至今仅实现了约6%。印度塔塔集团为苹果代工的手机壳的合格率甚至只有50%。从营商环境到基础设施和工人素质,印度无法与中国相比。
然而,外企在印度遇到挑战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类似的情况还出现在其他公司身上。苹果、富士康、三星、东芝等企业都纷纷将目光投向越南、印尼等地,但他们在转移过程中遭遇了许多困难。然而,这些转移对中国的影响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国产品牌在许多领域迅速崛起,填补了这些外国品牌的空缺,并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举例来说,三星的撤离反而成就了小米、荣耀等品牌的崛起。阿迪达斯和耐克的离开为安踏、回力等品牌的崛起提供了机会。2022年,安踏的总营收达到了536亿,超过了阿迪达斯和耐克在中国的销售额。今年初,安踏在特卖电商唯品会的销量增长超过50%,回力更是实现了108%的增长,而且下单的主要消费者是中国年轻人。
手机市场也是如此,曾经在中国市场上与苹果齐头并进的三星如今的市场份额只能被归类为“其他”。国产智能手机已经占据了国内市场份额的80%以上,经常迫使苹果降价以换取销量。例如,在今年的618购物节期间,苹果在天猫降价了1900元,而荣耀手机立即在唯品会上直降1600元。中国制造业在经历短暂的阵痛后,实现了高质量的发展。
资本和产业的迁移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从成本高的地区向成本低的地区流动是不可避免的。然而,苹果、三星和阿迪达斯等公司应该明白,如果产业链的迁移过于急促,不仅会导致产能的不稳定,原有的市场份额也可能被其他品牌取代。与此同时,中国制造业在适应转变过程中经历了短暂的挑战,却实现了高质量的发展。
总而言之,外企在印度面临的挑战并非新鲜事,而中国制造业在这个过程中崛起并填补了这些品牌留下的空缺。尽管资本和产业在寻找低成本地区的过程中进行迁移,但迁移的速度应适度,以确保产能稳定,并保持市场份额的稳固。中国制造业已经展示出高质量发展的潜力,并在各个领域迅速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