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长安三万里》真的好看吗?啰哩巴嗦观影感来了

2023-07-12 00:20 作者:痴汉老鱼yufufu  | 我要投稿

"为李太白而来,却被高常侍折服。" "诗在,长安在。" (开头叠个护甲,我是喜欢这部片子的,本人只是普通的喜欢读诗词+历史人物但语文历史很一般的菜鸟国漫爱好者,没啥文化有语病说错勿怪)【‼️‼️ 涉少许剧透慎点 ‼️‼️】

看完长安三万里的第一感受,我觉得这部片应该没法大火。第一个原因是因为情节上没有什么大爆的"爽点"。这部片的叙述个人感觉偏向个人纪录片结合商业片的演绎方式,并非之前商业片惯用的跌宕起伏爽文式表达。而个人纪录片式的叙述+第二视角的描述+近3h的时长,会让没有耐心的人对电影观感大打折扣。 二来题材也会筛选一部分观众,毕竟当初的预告片能看出的元素只有李白。李白确实是诗人里的"大ip",但又因"诗"本身的泛受众群体相对会少。去看的人,要么是像我一样冲着追光出品和李白个人去的国动爱好者,要么是带着小孩去看的,亦或者本身是诗词历史爱好者对难得的题材感兴趣的。这两个原因会让我(主观)感觉到这片水花不大。 还有一些别的(可能存在的)原因就是,冲着李白来的结果对影片失望,因为不是完全围绕着李白来展开的情节;人物形象没有那么美形难出圈(相对追光之前的人物作画);时长过长但情节没爆点让人打瞌睡之类的等等等,噢当然,它的宣发做的也不咋地。但是筛选观影人群的好处就是,它原本吸引的人群都是受众者,评分不会低。 我本人的槽点在于追光一如既往的人物通用脸和一惊一乍的表情呈现。我原以为是追光做不好,但是李白和高适的脸完全两种风格。我对高适的刻画很满意,很符合我心中对中式人物的形象描绘,表情动态和人物形象几乎摆脱了模仿西方动画人物的毛病。然而我很期待的李白,也许是为了表现谪仙李太白的不羁和狂放,表情做的十分夸张,很典型的西式眉眼乱飞!青年时很多表情瞬间让我幻视重生哪吒,导致我开头一度无语出戏😅,我觉得某种程度上感观减分。但还好到了中年形象之后就收住了,并逐步还原趋向于我们史书上常见的李太白形象,我才得以沉浸进故事里。追光你说你明明能做好为什么非要倒油呢。 好了吐槽完,该说为什么喜欢了。最大的原因就是高适在我看来刻画得太成功了。看完直接把我按进了高适的坑里,回来后直接对人物进行大量补课。 大部分人应该对高适的了解不算深,或者说没有对李白的印象那么深刻,毕竟在学语文和历史上他的内容占比并不多,短短几笔。在《长安三万里》里面,高适是相对木纳笨拙,不易变通,不爱左右逢源,大器晚成的人物形象,在历史上40多岁才得以进入官场之中。在那个才人辈出的盛世年代,孤身异乡求士,没有显赫背景,口齿笨拙性格老实,心怀抱负却处处碰壁,不被赏识的高适,其实就是大部分平凡人的写真。 原以为电影仅仅让我们是代入高适,透过他看李白,同为"平凡人"视角去看李太白这样的狂放不羁、潇洒自由的天才的一生是如何的心境,对他的仰慕赞赏惋惜之情又是从何而来,让观众更好地感受到李白的个人魅力。但全篇章看下来,我最大的感受是,我们既不是天才李白,也难以成为高适。 人人都羡慕李白,模仿李白,却都成为不了李白,毕竟天才是难得一遇的。而看似普通且人人都有的缺点,容易遭受白眼,不易受到欣赏的高适,其实同样也是大众难以成为的人。 在那个盛世繁华的大唐,高适的清醒和自我意识的坚守,无论是放在当时,还是如今,都是难得一遇的。人们可以嘲笑他不懂投机取巧,但万万不能嘲笑他愚笨。 他的自我认知其实很透彻,自己没有才气,那就好好练武;自己没有油嘴滑舌的本领,那就不深涉官场;自己读不好书,那就回家让人念,想办法读进去。他的目标始终是扬名沙场耀祖光宗,所以对待歌舞升平和名利场不为所动。 几次与李白的重逢,其实他都有机会进入到常人挤破头都想进去的名利场里,但他都会及时抽身,明白这个不是自己要的,回到自己的破屋残田继续沉淀。面对昔日友人的放纵,他也不会让自己随意同流。他难得妥协的时刻,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沙场梦,退而居位于做军帐中的文官,放下自己的傲气。藏起自己的剑枪。 在大盛唐里,有着那样多的年轻气盛的才子,甚至自己交好的友人李太白,更是盛世天才中的天才,作为处在此般境地与对比下的"普通人",能做到不气馁、不动摇,不改变目标不与官场同流合污,对友人清醒劝谏,十年如一日地坚守自己吗?很难。反正换我我早就回家守着一亩三分地摆烂去了。 在我看来,高适就是能伸能屈的男子汉大丈夫,某种程度来说,他也是极端的理想主义者,但他有足够的耐力和毅力去完成理想。这就是他异于常人的地方: 卧薪尝胆,方成就自我。这样刻画饱满深刻的人物形象,也是让我给长安三万里打合格分以上的缘由。 当然片中也出现了许多各负盛名的文人志士,我那全场陪跑的李太白忠实粉丝的杜子美,识人爱才的岐王,有勇有谋的郭子仪,宁死不屈哥舒翰,一闪而过的孟浩然和汪伦等等。 他们风流倜傥,相互赏识,仰天大笑,吟诗作曲,志气轩昂,把酒言欢,笑谈之间把盛唐到安史之乱到衰落的后唐的属于他们跌宕的一生,挥手铺开在我面前,让我直面了时代的宏伟与人物的渺小,那种历史的宿命感直击我的心灵。 虽然没有惊心动魄的电影情节,但我在观影中却频频落泪,大概我是全场唯一一个一直擦眼泪的。每当他们在颂诗时,仿佛与他们共同置身那个年代之中:"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故事主要就是围绕高适和李白相识展开,而地点便是围绕着大唐的长安展开,其次是黄鹤楼、扬州和边塞。大约是我刚去完西安回来,所以对长安的感触十分深刻。网上常见人吐槽黄鹤楼其实就是重建新建的没看头,但看完这部片子下次再去黄鹤楼,我也许会有不一样的心态。我推荐对诗歌共鸣度高的伙伴可以看看,这部片诗歌节奏说不上做到极好,但足够挑拨心弦,沉浸其中。 (PS:至于画面制作,追光的画面自然是精美的。不过里面有一小节画面让我幻视了深海,两部都看过的小伙伴应该会知道我说的是哪段。也许有相关人员参与制作了,这算不算一个彩蛋联动呢 (ૢ˃ꌂ˂⁎)

《长安三万里》真的好看吗?啰哩巴嗦观影感来了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