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努力的人将失败归因于应试教育?
这是典型的休谟问题。
休谟问题,即所谓从“是”能否推出“应该”,也即“事实”命题能否推导出“价值”命题,它是休谟在《人性论》中提出的一个著名问题。
简而言之就是因果的归纳。
举个例子:乌鸦是黑的,不能推导出乌鸦应该是黑的。要认定乌鸦是并且应该是黑的,必须经过论证。这和白马非马有几分类似。
再回到原问题上来,一个人受到应试教育和遭遇失败在时间上有先后顺序。对于这个人来说会形成一种逻辑自洽,即受到应试教育所以遭遇了失败。
然而造成他失败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并不能由失败的果推导出受到应试教育的因。如果他想推导,就必须给出足够的事实与证明。
在遇到坏事时,人往往会愿意把造成的原因归于客观因素。而遭遇好事时,往往会归于主观因素。如闯红灯被车撞了,第一时间想的是车为什么不看人而不是自己的过失。再如考上了好大学夸大自己努力的程度而忽视教学水平、学校、家人所带来的帮助。
再加上努力是难以量化的,每个人对于努力的标准也不同。所以不努力的人对于自己失败原因的感知是有失偏颇的。努力在他们心中的权重会大大减小,而作为另一种寄托的应试教育自然会被放大。
这当然是人性也是很正常的,将失败归因于应试教育也不稀奇。因为即使我国采用欧美式的教育,同样也会产生失败者,他们同样也需要将自己的负面情绪寄托在某种具体事物而非自己的努力上。20年前,也许他们会归因于社会制度问题。20年后,也许他们会归因于娱乐的泛化。
就像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一样,人总是在某种意义上试图精神胜利,仿佛只要把锅甩给应试教育,自己就一身轻松。确实,至少他们在精神上是得到了慰藉。然而这对于身处中国社会的他们,并不能改变任何事实,产生任何帮助。
也许正确的做法是将造成失败的原因尽可能列举出来,根据影响程度进行加权,能跑个线性回归那是最好(手动狗头)。当然,如果他们有这样的觉悟和思维水平,就不会有人问这个问题了。
至于应试教育存在的问题大家也都看得见。做批评家容易,做建设者难。人们急于脱离应试教育的桎梏却又无法一致认可某种符合中国国情的应试方案。
一边骂着教育模式,一边给孩子报着海量的补习班。今年高考高分低名次的内卷化已经在警告人们了:应试教育的极限已经快达到了。而如今这种混沌的状态才让应试教育屡屡成为背锅侠,成为各种失败的借口。
在听说这些有关于应试教育的负面新闻后,很自然的会产生巴纳姆效应,即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仍然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哪怕自己根本不是这种人。
即使自己并没有吃过应试教育的苦果,即使有关新闻的描述是不真实且空洞的。但是由于自身有切实经历过了应试教育的体验,这些描述套用在自己身上也显得比较合理了。
北岛有云:“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时代在变,通行证也在变。当抓住应试教育弊端的通行证之后,卑劣者们的群聚就有了理由。当他们被指责时,他们亮出了通行证,而不明所以的人们只会说:“有一说一,确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