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拾贝】 古越国灭亡纪

参考资料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第十一》 《资治通鉴》《孟子·离娄上》。

勾践灭亡吴国后,进取吴国姑苏丰腴之地,一跃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威震三晋,以蛮夷之地称霸中原。二十七年后,病重,传太子鼫(shí)与曰:“我继承列祖列宗的余荫,承蒙百越诸神的护佑和天帝时运的眷顾,以蛮夷之越国,卧薪尝胆,破吴王,渡长江,成霸业已至今日。楚国是与我国一同被中原华夏视为蛮夷的战友,攻破吴国也有出力,不可攻之;齐国无义之国也,擅使纵横之术,不可听之信之,尽取北面齐国之地,则霸业可成。一定要谨慎行事!”
不久后勾践卒,鼫与 即王位,继承先王遗言,交好楚国,北伐齐国。仅六年王鼫与病故,其子 不寿即位。十年后,王不寿病死,其兄翁继承王位。王翁在位期间,连续北伐,灭了腾国和郯国,兵锋直指齐国。
王翁两年后病死,其子翳(不扬)即位,其任越国内陷入内乱,北方的领地尽失,越国退回江南。到了其子之侯的时期,越国已积弱难返。之侯就是最后一位越王无强(也有作无疆的书法)的父亲。
公元前306年,越王无强想要效仿祖先称霸诸侯,欲效法列国征伐中原,与中原各国争胜,于是发兵向北攻打齐国。时齐威王在位,于是连忙派遣使者劝说越王西征楚国。
齐使以楚国分兵在列国争胜,国内空虚为借口诱引越国伐楚。
齐威王使者劝说越王无强说:“越国若不攻打楚国,从大处说不能称王,从小处说不能称霸。鄙人私下揣测大王不攻楚国的原因,是因为得不到韩、魏两国的支持。韩、魏本来就不可能攻打楚国。韩国如攻打楚国,它的军队就会覆灭,将领就会被杀,那么叶、阳翟就危险;魏国如攻打楚国亦如此,军队也会覆灭、将领也被杀,陈、上蔡都不安定。所以韩、魏事奉越国,就不至于军队覆灭、将领被杀,汗马之劳也就不会显现,您为什么重视得到韩、魏的支持呢?”
越王无强笑了笑,曰:“我所要求韩魏两国的,并非是与楚军短兵相接、拼死拼活地斗,何况攻城围邑呢?我希望魏军聚集在都城大梁下,齐军在南阳、莒练兵,聚结在常、郯边界,那么方城以北的楚军不敢南下,淮、泗之间的楚军不敢东进,商、於、析、郦、宗胡等西部地区的楚军受限于防备虎狼之秦国不能动弹,于是最后江南、泗上的楚军不足以抵御越国了。那么,齐、秦、韩、魏四国就可以在楚国实现自己的利益,这样,韩、魏无须作战就能扩大疆土,无须耕种就能获得收获。现在,韩魏两国不这样做,却在黄河、华山一带与中原诸国互相攻伐,而为齐国和秦国纵横之策所利用。现在的韩魏两国如此失策,寡人怎么能依靠他们称王呢!”
齐国使者揉了下眼镜,继续说:“越国没有还没有灭亡真是太侥幸了!韩魏两国没有智谋,然而大王用智谋就好像用眼睛看东西一样,虽然能见到毫毛却见不到自己的睫毛。现在大王知道韩魏两国的失策之处了,却不知道自己的过错,这就是刚才比喻的‘能见到毫毛却看不到自己睫毛的眼睛’之论了。”
不顾越王无强的反应,使者接着说:“君王对韩魏两国的期望,并非是要他们建立汗马功劳,也并非是与韩、魏军队联合,而是希望他们分散楚军的兵力。现在,楚军兵力已被分散了,何必有求于韩魏呢?”
越王无强疑惑道:“为什么这么说呢?”
使者拱了拱手,从容缓慢的说:“楚国三个大夫已分率所有军队,布置九军,向北包围了曲沃、於中,直到无葭关,战线总长为三千七百里,景翠的军队聚结到北部的鲁国、齐国、南阳,兵力还有超过这种分散的吗?况且君王所要求的是使晋、楚争斗;晋、楚不斗,越国不出兵,这就只知两个五却不知十了。现在有这么好的机会,大王却不进攻楚国,我因此判断大王从大处说不想称王,从小处说不想称霸。”
“再说,雠(chóu,仇)邑、庞邑、长沙邑是楚国盛产粮食的地区,竟泽陵是楚国盛产木材的地区。大王只要出兵打通无葭关,这四个地方将不能再向郢都进献粮食、木材了。我听说过,按着称王的想法去做事即使不能称王,还可以称霸。然而不能称霸的,王道也就彻底丧失了。所以恳望大王赶紧抓住机会,调兵攻打楚国啊!”
越王无强听从齐使计策,与齐国使者约定共伐楚国,转头讨伐楚国。
然而,楚威王早有灭越之心,曾派大臣昭滑到越国去调查了5年,准备充分。于是楚威王领军进攻越国,大败越军,杀死无强,北边在徐州大败齐军。由于越王无强生前未曾明确指定王位继承人,导致他的长子次子各以正统自居,纷纷建国,有的称王,有的称君,居住在长江南部和岭南的沿海,服服贴贴地向楚国朝贡,越国分崩离析。
评述:越国本就借助同为中原诸侯视为蛮夷的楚国力量击破吴国,一跃成为春秋五霸。在战国时期积贫积弱,无强想趁火打劫袭击楚国腹地,反而给楚威王很好的借口,结果身死国灭,自取之也。“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孟子·离娄上》原文:
孟子曰:不仁者可与言哉?安其危而利其菑,乐其所以亡者。不仁而可与言,则何亡国败家之有!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
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
《资治通鉴》原文:【越王无疆伐齐。齐王使人说之以伐齐不如伐楚之利,越王遂伐楚。楚人大败之,乘胜尽取吴故地,东至于浙江。越以此散,诸公族争立,或为王,或为君,滨于海上,朝服于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