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懂血常规分析

WBC(白细胞):增多是细菌感染、应激状态下、急性大出血等疾病或白血病;减少是造血系统疾病,风湿免疫系统疾病或病毒细菌感染。
RBC(红细胞):增多是新生儿、高原地区居民等会出现红细胞偏高,体液大量流失、吸烟等某些疾病的指征;减少是生理性因素,慢性失血,红细胞生成障碍性疾病。
Hb(血红蛋白):增多是生理性或病理性同红细胞;减少是再生障碍性贫血或缺铁性贫血。
PCV(红细胞压积/体积):增高,常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液浓缩,如大量出汗、严重的腹泻、呕吐等,同时还可见于红细胞绝对性增多引起的,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等。红细胞压积降低,常见于各种贫血的情况。
MCV(平均红细胞体积):体积增大为大细胞性贫血;体积缩小为小细胞性低色素性贫血
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降低:为单纯小细胞性贫血,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也见于缺铁,慢性失血,口炎性腹泻,胃酸缺乏,妊娠,地中海贫血,铁粒幼红细胞贫血,巨幼红细胞贫血。升高:常为大细胞性贫血,见于恶性贫血,叶酸缺乏,长期饥饿,网织红细胞增多症,甲状腺功能减退,再生障碍性贫血。
MCHC(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升高:高色素性贫血,严重呕吐,频繁腹泻,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一氧化碳中毒,心力衰竭等。降低: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PLT(血小板):增多:急性失血性贫血、脾摘除术后、骨折后及骨髓增生性疾病;减少:血小板生成减少、破坏过多、分布异常。
NEUT#(中性粒细胞%):超过了70%提示细菌感染的可能性;降低了,说明可能是白细胞缺少或其它的病毒感染可能。
LYMPH#(淋巴细胞%):偏高提示可能存在病毒感染,若低于正常值可能是免疫力低下
MONO#(单核细胞%):增高为结核,伤寒,疟疾,单核细胞性白血病;降低无临床意义
EO#(嗜酸性细胞%):增多:见于变态反应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荨麻疹)、寄生虫病、皮肤病、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某些恶性肿瘤(尤其是肿瘤转移或有坏死灶的恶性肿瘤):减少临床意义不大,可见于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患者
BASO#(嗜碱性细胞%):增多见于过敏性疾病及风湿性疾病,减少暂无明确临床意义
MPV(血小板平均体积):升高:血小板凝集、不成熟血小板、血小板生成增加、样本放置时间过久、周围消耗增加;降低:免疫相关的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生成减少(骨髓问题)
RDW-CV(红细胞分布宽变异系数):高,说明红细胞大小存在一定的变异性,提示可能
存在不同种类的贫血或者红细胞破坏等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