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王国风云3宗教科普:日耳曼多神教

2021-03-22 01:59 作者:一条关白  | 我要投稿

        日耳曼多神教,或者说日耳曼异教是一支历史悠久的原始宗教,从罗马铁器时代起到斯堪的纳维亚基督教化前,日耳曼多神教一直在日耳曼人中占据主导地位,其宗教习俗是日耳曼文化群体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今大多数日耳曼多神教文献,是10世纪和11世纪由斯堪的纳维亚和冰岛学者收录保存。

历史

        根据研究,最早的日耳曼多神教可能脱胎自印欧语系原神话,但这段时期的书面文献少之又少,包括起源在内的线索只能靠考古遗址略知一二。最早详细描写日耳曼多神教的是朱利乌斯·凯撒的《高卢战记》,书中描写的日耳曼多神教与现今的文献有着许多不同,凯撒将日耳曼描绘成一种野蛮的世外桃源,他说日耳曼人不同于凯尔特人,他们没有德鲁伊司掌圣事,也没有多少对于祭祀活动的热情,只会将太阳、月亮和火焰这种能够感知到的力量视为神灵。公元98年,塔西佗所著的《日耳曼尼亚(Germania)》更详尽的描绘当时日耳曼人的信仰情况,他说日耳曼人会使用牲畜与活人进行生祭,尤其是苏维汇人会将罗马战俘献给他们的女神那瑟斯,在这里塔西佗将那瑟斯比作罗马人信仰的伊西丝女神。据说那瑟斯居住在一座位置不明的小岛上,苏维汇人会将进行过净化仪式的人祭投入水中作为祭品,并且日耳曼人不建造神庙供奉神灵,仪式地点一般会选在一片圣林当中。

        据说罗马人十分忌惮日耳曼的女祭司们,因为这些身材高大的女人时常会主持人祭,俘虏们会被割开喉咙投入大锅,或是开膛破肚进行内脏占卜。此时的日耳曼多神教已经以沃登/奥丁(Wodan),多纳尔/托尔( Donar)为主神


北欧青铜时代文物,特伦德霍姆太阳战车,1902年出土自丹麦西兰西北部的特伦德霍姆泥炭沼泽

        时间推进到337年君士坦丁大帝去世时,虽然罗马帝国已经将基督教立为国教,许多日耳曼部落也开始改信基督教,但是依旧有相当数量的日耳曼人信仰着自己的异教,而君士坦丁本人也没有完全禁止帝国内部分神庙的异教信仰。此时的日耳曼多神教出现了分化出地域特色,如哥特异教与法兰克神话。

        哥特异教的历史自3世纪早期,到哥特人于四世纪基督教化,仅短暂存在了约1个世纪。在哥特人的信仰中,除了沃达纳兹/奥丁(Wodanaz)和尤纳兹/托尔(Þunraz)外,出现了后期日耳曼多神教的象征,战神蒂瓦兹/泰尔(Tīwaz)。除此之外,哥特异教中存在许多祖先崇拜的痕迹,东哥特王国的阿玛勒家族(Amali dynasty,CK2中翻769伦巴第王国历史在最底下能找到)为了神化自己,将祖先高特(Gaut)奉为亚萨神族的始祖。在哥特人的墓葬中,并不存在武器作为殉葬品,这一点也是哥特异教与普通日耳曼多神教的区别。

1858年出土自乌克兰科韦利哥特符文矛头,在世界大战结束前夕失踪

        法兰克神话则更加贴近自然主义,他们将许多祭坛设立在森林、山顶与河流旁,并且对华纳神族的丰饶之神英格维/弗雷(Yngvi)突出崇拜,就算到克洛维一世时期还能找到祭祀的痕迹。与其他日耳曼部落不同的是,法兰克的墨洛温家族从未自称过是奥丁的后裔。在法兰克人中,公牛也有着独特的地位,据推测这可能与那瑟斯的信仰有关,也有说法认为这是学习罗马帝国晚期的传统,行省总督会乘坐驿站的牛车到地方伸张正义。

        不过法兰克神话中最独特的是他们的起源神话,他们吸取了许多罗马埃涅阿斯与罗慕路斯的故事。根据《法兰克人史(Liber Historiae Francorum)》的描述,特洛伊沦陷后普里阿摩斯与安忒诺耳带领1万2000遗民沿着塔纳斯河流浪,在亚速海附近的潘诺尼亚建立起一座名为西坎布里(Sicambri)的城市,在两代人后他们来到了莱茵河沿岸。在《弗雷德加尔编年史(Chronicle of Fredegar)》里,说到有位名为法兰西奥(Francio)的国王用自己的名字为国家命名,就和罗慕路斯为罗马命名如出一辙。但是许多证据表面法兰克人的迁徙并不存在,包括凯撒在内的许多历史学家都描述过,所谓的西坎布里一直在莱茵河沿岸,考古发掘也印证了这里是一处人类定居点。

法兰克国王希尔德里克一世墓葬中出土,装饰有石榴石与金禅或蜜蜂的饰品,可能象征永恒的生命与长寿

        在整个4世纪中,日耳曼部落也在慢慢的基督教化,加之391-392年狄奥多西一世颁布异教禁令(得益于“叛教者”尤里安的丰功伟业),由哥特人带头,包括勃艮第人和汪达尔人在内的许多日耳曼部落皈依阿里乌斯派基督教,到西罗马帝国灭亡时,大迁徙中的日耳曼部落仅剩下撒克逊人、法兰克人与伦巴第人坚持异教信仰。在508年,法兰克王国开国国王克洛维一世受洗,阿里乌斯派开始失去自己的信徒,到589年剩下的哥特人也抛弃了阿里乌斯派。

        在进入黑暗时代后,随着盎格鲁-撒克逊人入主英格兰,他们也将自己的盎格鲁-撒克逊异教带入,其影响从5世纪延续到到8世纪。在他们到来前,罗马的基督教传播已经有200年,但在不列颠依旧是以本地多神教为主,除格温特外的威尔士、康沃尔半岛和兰开夏几乎见不到基督教的痕迹。比起邻近的法兰克和斯堪的纳维亚,盎格鲁-撒克逊异教的第一手记录十分稀缺,大多数相关文献也是用拉丁文而不是古英语记述,唯一现存的盎格鲁-撒克逊史诗是《贝奥武夫》(J.R.R托尔金尤其支持这种论点,还撰写了一篇论文《Beowulf: The Monsters and the Critics》)

        在教义上,盎格鲁-撒克逊异教同普通日耳曼多神教一样,还是以奥丁、托尔和泰尔为三主神,除此之外盎撒还有信奉万物有灵论,相信存在着众多超自然实体,如水妖、精灵和龙。在祭祀方面,他们倾向于使用无生命物体或动物而非人祭,有着许多巫术与魔法这样萨满教的元素,而且有证据表面他们还建造了木质的露天庙宇。

英国罗塞贝里托普林山,在过去这里曾被叫做“奥丁山”

        除了盎格鲁-撒克逊异教之外,欧陆上的日耳曼多神教也开始被统称为大陆日耳曼神话,包括法兰克神话在内,撒克逊人、阿勒曼尼、弗里斯人、伦巴第人和图林根人的传说都被统称在内。但是大陆日耳曼神话没有多少留存或整理过的文献,只有一些零散的古弗萨克文铭文和古高地德语传说,如《希尔德布兰特之歌(Hildebrandslied)》和《梅泽堡咒语(Merseburg charms)》。在大陆日耳曼神话中,关于圣树的事件有许多,像是圣波尼法爵(Saint Boniface)曾在日耳曼人的面前将象征多纳尔/托尔神的橡树砍倒,以及撒克逊人视为世界之树的伊尔明苏尔,在撒克逊战争中被查理曼摧毁。八世纪中叶,随着加洛林家族,尤其是查理曼进行撒克逊战争以及后续的严苛转教措施,大陆日耳曼神话逐渐消亡。如今在删除神圣元素后,大陆日耳曼神话逐渐化作欧洲的民间传说与童话。

砍伐圣树伊尔明苏尔
圣波尼法爵砍倒多纳尔橡树

        在黑暗时代结束后,日耳曼多神教仅剩下斯堪的纳维亚的北欧异教,盎格鲁-撒克逊异教虽然取得了军事胜利,但还是改信基督教信仰而非坚持异教。北欧异教有着独特的起源,在公元前1700-500年的北欧青铜时代,斯堪的纳维亚以太阳信仰为主体,这段时期有着大量关于太阳马车与船只的壁画和文物,公元前1000年时期日耳曼文化逐渐传入斯堪的纳维亚。到维京时代,北欧异教伴随着维京人向外扩展,在冰岛,奥克尼群岛,设得兰群岛和法罗群岛这些人口稀少的地方广泛传播,其中冰岛的情况最为特殊。870年挪威探险家开始殖民后,根据地名研究这里最兴盛供奉托尔,部分人信仰芙蕾雅,但是却没有关于奥丁的地名,并且自殖民起,冰岛一直处于异教徒与基督徒和谐并存的状态。

        时间推进到9世纪,维京人随着突袭欧陆和不列颠,也接触到了基督教。丹麦国王哈拉德·克拉克(Harald Klak)可能是第一个皈依基督教的维京领袖,他于826改信,据称可能是为了与虔诚者路易结成同盟对抗王位竞争者,但是在霍里克二世(Horik II,854 –867年在位)统治时期复辟异教信仰。

        在10世纪,“好人”哈康(Haakon the Good)将基督教信仰带到挪威,传说他的父亲金发哈拉尔德(Harald Fairhair)为了不让小儿子受到伤害,将他送到埃塞尔斯坦(Æthelstan,924–927时期的盎格鲁撒克逊之王)的宫廷接受教育,在这里哈康成为了一名基督徒,在哈拉尔德去世后埃塞尔斯坦还赠与船只和人员,支持他对抗自己的异母兄弟“血斧”埃里克(Eric Bloodaxe)。在回到挪威后,哈康并没有公开自己的信仰,但是他纵容基督教传教士宣教,根据《挪威列王纪(Heimskringla)》的说法,异教徒被激怒并在特隆赫姆焚毁了三座教堂。后来,几位的挪威国王支持异教和基督教并存的方式,推进改信进程。直到奥拉夫一世(Olaf Tryggvason,995 – 1000在位)登基后,于995年建立了第一座正式的基督教教堂,通过强硬手段逼迫北欧异教的信徒改信,并大力迫害那些被打为“巫师”的人。

        瑞典是最后一个基督教化的北欧异教国教,其转教过程十分模糊。不过可以知道的是,瑞典国王豪吉的比约恩(Björn at Haugi)曾于830年,邀请“北方圣徒”圣安斯加尔(Saint Ansgar)第一次在瑞典传教,但以失败告终。一个世纪后汉堡主教乌尼(Unni)继续安斯加尔尝试,但是他也同样失败了,最后在比尔卡(Birka)中道崩殂。到奥洛夫·舍特康努格(Olof Skötkonung,胜利者埃里克之子,第二位有文字记载的瑞典国王)上位后,基督教开始顺利在瑞典传播,他自己也于1008年受洗。在整个11世纪,瑞典的核心地区处于北欧异教和基督教并存的状态,并且人民十分乐意向新的信仰过渡,但是法律还是遵照着异教传统实施,到来11世纪末,仅剩下著名的“异教徒”埃里克(Erik Årsäll)作为最后的异教领主。

        12世纪后,基督教势力在斯堪的纳维亚完全巩固,值得注意的是异教文化在本地基督教中得到了再利用,例如北欧神话的图案与主题大量出现在为“伟大者”克努特(Cnut the Great)创作的宫廷诗歌中,斯诺里·斯蒂德吕松(Snorri Sturluson)这样的历史学者也开始将北欧的口头传说用文字记载下来。


瑞典舍维斯塔德(Sövestad)1号符石,描绘了一个手持十字架的人


教义

更新后P社用血祭取代人祭还是挺符合史实的

        鉴于北欧神话的深入人心,这里就不再赘述神话方面的东西,重点放在习俗方面

        在早期日耳曼多神教中,沼泽和湖泊似乎是经常举行祭祀的场所,根据考古发掘这里曾发现了大量仪式器物与绘画,最早的甚至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日耳曼多神教中,生祭一直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在部分沼泽地区,还发现了原始的人物木雕,据信这些东西会被烧毁或是投入湖中,当做人祭的替代品。在举行人祭时,日耳曼人还会使用巨石等道具确保祭品被压入沼泽和湖水中。日耳曼多神教的另一样独特仪式是供奉武器,仅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南部,就有50处类似的祭祀地点,时代约在公元200-500年,那些报废和无用的武器会被投入水中,如弯曲的剑、断矛和破盾,在这些地方还出土了财物与动物骨头,但却没有人骨。

        到北欧异教时期,许多地方已经与原来的日耳曼多神教大不相同。根据《挪威列王纪》记述,异教徒会在祭祀时宰杀动物,将他们的鲜血洒在祭坛和神殿的内外墙上。在乌普萨拉神庙(Temple at Uppsala),当地流传着九年一度的大型祭典,每种动物会选出9只雄性,在完成献祭后悬挂在神庙的林地中。除此之外,决斗、完成交易和启航之前等等事务,也都会举行动物生祭。虽然动物祭祀占据主导,但是人祭传统依旧存在。根据考古发掘,在比尔卡出现了非正常死亡的尸体被作为墓主人的殉葬品,例如被斩首的青年尸骨。对沼泽和湖泊投放祭品的仪式则完全保留下来,维京人会将武器、珠宝或工具投到湿地当中,这种习俗还传播到斯堪的纳维亚之外,例如英国赫尔河(River Hull)就出土过利剑、工具以及牛、马、狗的骨头。

        在丧葬习俗中,北欧异教大量使用火葬。死者的尸骨会先在墓地旁火化,在将骨灰呈放在器皿中,与随葬品一同下葬。船葬一般只有贵族担负得起,墓主人会将生前的爱用品、宠物甚至是看重的奴隶作为随葬品一同献祭或火化,那些一般的家庭则会使用“石船”代替船只火化。新生儿的名字往往会以一位去世的亲戚来命名,视为对故人的重生。

用石块堆成的石船





王国风云3宗教科普:日耳曼多神教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