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青春星火,护航绿水青山
一、印象
我出生于湖南湘西的一个乡镇,是这里的常住居民—土家族的一员。这里和故事里的边城一样,依山傍水,风景秀丽。正如沈从文先生笔下所写:“水中游鱼来去,全如浮在空气里。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长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目。”老家就坐落于清澈的小溪边,沿着绿林中的乡间小道走不远,便成一套陈旧但干净的老木屋。
我少年时关于自然的记忆都来自于这里,偶尔从县城回到老家,我都会沉浸于与山水的交流中。夏天,我们会去小溪里捞虾米。母亲带着自家做的竹篓和竹竿,招呼着爱凑热闹的我和哥哥,悠悠地往小溪走。虾米往往聚集在水草多的流水下,我一般负责拿着竹竿拍打水草,哥哥就拿着竹篓在下方接着受了惊的虾米。由于竹篓的孔径很大,往往兜了一小篓虾米就回家了。那几年虾米一直很多,我们也不时去捞着玩。我们也常常从山中找寻乐趣,砍小节的竹子,自己做弓箭、竹棍竹刀等去玩一场畅快的游戏,又或是缠着外公做高跷、秋千,乐此不疲地折腾一下午。
当然山水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娱乐,更是生活。外公自己会找到合适的树桩种植木耳,也栽李子、梨子等果树,种白菜、萝卜等蔬菜。印象最深的是家人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支持将荒废的耕地统一规划管理,因地制宜种植了茶树。栽种茶树的时候很热闹,一大家子,十几个人都来帮忙。我们还分配了任务,挖坑、施肥、栽树、填土,每个部分都分配了合理的人员。我虽然当时还只是个小朋友,但也热情地参与挖树坑,手被锄头磨起泡了也不在乎。我真挚地热爱这片土地,也希望它被好好地利用和爱护。
青少年时期经历的一切给予我了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想法。这是感性的、朦胧的、浅显的,却又是深远的、潜移默化的。作为一个真正感受过良好的生态文明,了解环境实际影响的人,我更能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科学论断的正确性。


二、初识
就是凭着这一浅淡的印象,高考结束的我莽撞地选择了很多环境相关的志愿,最后误打误撞地走进了南京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专业。 离家千里,我从湘西来到南京,从县城一中步入南京师范大学,怀揣美好的梦想,体悟人生崭新的篇章。
然而刚入学,实际的课程就给了我当头一棒。环境专业并不是我想象中与人文地理紧密联系的学科,相反地,它是一个严谨务实、博大精深的理工类学科。我高中时期的理科基础就不是很扎实,更没有选择与环境专业密不可分的化学,当高等数学、无机化学、大学物理、计算机等理科类课程像雪花一样向我飘来时,我只感受到深深地无力和迷茫。
在各种基础学科的联合打击下,我开始怀疑选择环境专业的初心,或许这个专业确实很好,但我们并不适合。脱离高考单纯的学业压力后,初入大学的我不由思考环境学科的意义,我对它又是真的喜爱吗?犹豫不决中,我逐渐放任了自己,甚至开始准备转专业考试,虽然最终也没成功。现在回首,当时对自我的认知并不清晰,我选择转专业也并不是因为对其他专业有真正的热爱,只是想逃避眼前的困难。而逃避的后果只会从一种困境转换到另一种困境,从各方面来看,这都不算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梦幻的印象不经历实际的检验就只能是虚幻的。

图3 物理化学习题

三、点燃
让我走出虚幻,打破偏见的是环境学院包罗万象的专业课。从《寂静的春天》到世界八大公害事件,从身边的小事到国家的节能减排,从参观污水处理厂到游览湿地生态公园。老师们的讲解从书本知识延伸到课外读物,从以前破坏环境的事件扩展到现在的科技前沿发展,从身边的生活常识联接到专业的治理技术。生动形象的事例、贴近生活的实习都将我从深奥晦涩的知识点里拉出来,我逐渐发觉所学的知识是具有实际意义的,课本上层出不穷的公式也都运用于具体的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复杂丰富的知识体系背后是一次次挽救身患重病的生态环境的妙手回春,是一幅幅开阔宏伟的生态蓝图。环境专业是一门实践的学科,国家有需要,我们就有追求。人类永远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我们对生态环境的探索也一直不会停止。
班级讨论课程也带给了我很多启发,记忆最深刻的是一次学风建设班会课程。学习委员提前收集了许多学习问题,也在班会上向班主任做出了集中的询问。班主任微笑着听完了我们的学习问题,却不着急回答,他在黑板上有力地写下几个大字—点燃一把火。他满怀激情地说:“今天同学们提问了很多具体的学习问题,这很好。但我想先在总体上为大家做解答,我们究竟该从哪里获得解决问题的能量呢。”能量来源于内心,班主任回答地铿锵有力。班主任老师曾经和我们现在很多大学生一样,迷茫又无助,但是在点燃心中之火后,他脚踏实地,步步向前,逐步成为了现在热爱科研,热爱教育,致力于环境保护的科研工作者。老师动情地回忆到,他心中一把很重要的火是在读书时点燃的。老师那时去外地采集数据,被当地不知情的农民当作环境方面的专家,农民们焦急地提出一些种植的环境问题,希望老师能够解决。在那充满希冀的询问中,老师找到了科研的意义,也明白了所有环境人肩上的责任。
我也重新对环境专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放下了对学科难度的成见。在大二专业分流时,我选择了对我来说更具魅力的环境科学专业。一个人,一只笔,一本书,我在自习室里和很多理科课本度过了这样的时光,踏踏实实地学习了专业相关课程。克服畏难心理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但好在我心中已经有了热爱。一点星星之火,也可以点燃整个青春。


四、护航
点燃了青春扬帆起航的引擎,我也开始在实践科研中参与绿水青山的护航。从零开始,我首先选择了环境专业中自己兴趣最浓的光催化降解污染物方向,再联系相关导师,进入课题组,跟着师兄师姐做实验。实验课程的要求和具体科研实践的差别是极大的,作为科研小白的我只能从基础的实验操作开始,勤学勤问。成长的过程是漫长的,但好在每一次的挫折和困难都没有白费,在无数的错误和失败中我逐渐掌握了基本的实验技巧,也学习了处理和分析实验数据的常用方法。我深切地知道自己做的科研实践微不足道,但我也常常为这微小的探索或许能为守护绿水青山做出一点贡献而感到动力无限。
志愿活动是我将理论化为实践的另外一个途径。护航绿水青山的志愿成长之旅是从环境学院对接的迈皋桥环保站点开始的,在这里我们进行资源回收利用,学习特色环保知识。环保点的组织者都是非专业工作人员,他们来自于各行各业,在工作日也有各自的工作,但每个周六他们都会主动报名参加资源回收分类。生活中的垃圾只是一种狭窄的定义,任何所谓的垃圾都是放错位置的资源。我们在环保站点共同实行资源的回收利用,然后再进行温馨座谈和环保简餐。在温馨座谈的过程中,我们志愿者会分享专业相关的环保知识,环保站点的哥哥姐姐们也会分享环保站点的相关知识和文化,如如何收集周围的资源,怎样把资源发给厂家回收等。他们甚至会诚恳地向我们这些环境专业的初学者征求建议,希望从专业的角度优化环保举措,扩大宣传力度。他们都是知行合一的环保主义者,我也被他们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所感动,开始在生活中从小事做起,习惯低碳出行,坚持堂食,拒绝过度包装等。身边的朋友在互相鼓励,互相监督下,也都默默地开始守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为了结识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我加入学校环保宣讲团,积极参与了环保宣讲进校园系列活动。与此同时,我也报名参加了学院组织策划的环保微课比赛,从关注量相对较少的地球的活皮肤—土壤环境入手,尽心尽力地准备了微课程,一路前行。后续我也将和其他同学们带着打磨过的课程在一些中小学进行实际宣讲。众人齐心,微小的举动也能汇聚磅礴的力量,进而引导青少年学生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推动形成绿色环保生活方式的社会风尚。我们愿用实际行动助力“双碳”战略,为我国早日实习“双碳”目标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图7 环保站点资源分类

暑期将至,我也将回到那个小小的,安静的却很舒心的老家。通过两年的系统化地学习环境知识,我对周围的生态环境有了崭新的认识,但心里也仍藏着小时候的那些美好。绿水青山,是我的梦想,是环境人的梦想,更是全体中华民族的梦想。我愿将青春奉献于实现碧水蓝天净土目标的进程中,点燃青春星火,护航绿水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