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大纲式——杨宁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n(杨宁)
绪论:什么是理论?什么是⽂学理论?
何谓理论\n(乔纳森·卡勒)
理论是分析的话语
理论是对常识的批评
理论具有反射性(反思性),是关于思维的思维
理论是跨学科的
何谓⽂学理论
⽂学理论是⽂学的“哲学”。
作者之意vs读者之意 《安娜·卡列尼娜》⼈们对现实/⽂学中“安娜”的态度不同
你是否看到⼀只鸡 《电影的本性》
随意解读vs科学解读 随意解读基于⽂本说话。
阅读为何? 接受式阅读&反思性阅读
⽂学理论是评判作品背后的价值系统。
⽂学理论提供解读作品的⻆度、⽅法
⽂学理论具有跨学科性(比较文学)
⽂学理论的研究对象
作品:解读作品中的形式结构、字⾳、语法、修辞等。
文学文本论
作者:知⼈论世。史铁⽣与作品中的“残疾⼈”形象。
文学创作论
读者:被读者阅读过的作品才能称作品。意义是作品跟读者之间在交互过程当中产⽣的。不同读者产⽣不同意义 → “接受美学”产⽣
文学接受论
世界:⼀个⽂学作品就是⼀个⼩世界?⽂学作品反映什么样的世界?
文学活动论
追问“⽂学是什么?”\n【文学本质论】
第⼀章、⽂学本质论:⽂学是什么?
⽂学的“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
本质主义:现象背后有本质。 苹果和梨的本质是⽔果 彩虹是光的折射
反本质主义:现象背后⽆本质(只有现象,不存在本质)。 罗兰·巴特“剥洋葱论”
⽂学本质——⽂学性:是使得⼀部作品成为⽂学的特性(俄国形式主义者雅各布森)
⼆、⽂学性
⽂学的存在⽅式:精神性存在\n
⽂学性的四个维度
维度⼀:审美、⽂化
⽂学与真\n艺术真实≠⽣活真实 ⽂学追求真实感,⽽不是(现实的)真实。
⽂学与善\n⽂学不是以善为最⾼⽬的,⽽是以美为最⾼⽬的。\n美是⼀个⼈的最终需求,美是⼀个⼈光辉的体现。
⽂学与美\n美学:是研究审美活动的学科。\n 审美:⼈的⼀种活动。美是客观存在的,\n美是主观的。美的本质是无功利性的
康德《判断⼒批判》:美是⽆⽬的 的 合⽬的性(符合某种⼈类更⾼的⽬的性)\n⽆概念(美没有概念)⽽具有普遍性(要求⼤家都认同美)
⿊格尔《美学》:A.美是⼈本质⼒量的对象化。(⼈欣赏⾃⼰画的画,画以对象形式出现)⼈本质⼒量:⼈之所以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那些品质。\nB.美是理念的感性体现
柏拉图:洞喻、床喻。 洞喻:洞中——现象世界、洞外——本质世界(理念世界) 好的作品符合⽇常⽣活规律(即理念),好的⼩说反映社会规律。
维度二、语言、符号
语言的基本特征
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
A.索绪尔《普通语⾔学教程》:“⼆象对⽴”:\na.能指:符号本身; 所指:符号指称对象。 粉笔 →语⾔符号具有任意性,但前提是约定俗成。\nb.语⾔:词汇系统、语法系统。(language ) ⾔语:⽇常的个体语⾔活动。(parole) c.组合:横向的句段关系。 聚合:纵向的联想关系。
B.罗兰·巴特《神话学》 (针对索绪尔的“能指、所指”展开的)\n能指、所指关系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化对应关系。\n1979《枫》⽂⾰中“红太阳”与领袖的⼆级符号系统关系
C.语⾔本身就是⼀个世界。\n中国⽂化中:语⾳与⽂字是分开的。 ⻄⽅:语⾳与⽂字⼀体。 →中国⽂化具有⼀定的特殊性,有两套系统,造成符号本身的意义越来越多。 菊花:屈原、陶渊明、重阳、悠悠岁⽉、杀⽓。 “唐后⽆典”
语言与话语
福柯:“话语”理论。 《知识考古学》《词与物》《性史》\n《疯癫与⽂明》:不同年代区分精神病与正常⼈的界限不⼀。“精神病”概念究竟是医学概念还是⼈们权利的规定物。福柯:精神病是⼈们区隔⼈们的⽅式\n《规训与惩罚》 边沁:“全景监视机制”(即上帝视⻆) 福柯:⼈类社会的“微观权利”\n●语⾔: 交际⼯具。\n话语:⼤于语⾔,是语⾔的社会存在形态。包括:说话⼈、受话⼈、⽂本、沟通、语境。(⽂本是语⾔本身)
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的区别
①⽂学语⾔是陌⽣化的语⾔。(俄国形式主义者:什克洛夫斯基) vs⽇常语⾔:⾃动化。\n●陌⽣化:本质是把熟悉的语⾔变陌⽣,增加感受的时间、难度。\n⽅式:描绘、呈现细节。(增强⽣活的敏感度)\n
②⽂学语⾔具有⾮指涉性(伊⼽尔顿)。\n指涉性:⼀⼀对应。 ⽂学语⾔⾮指涉性:语表的具体性、语⾥的多义性。\n
③⽂学语⾔具有拟陈述性(瑞恰茨)\n⽂学语⾔具有虚拟性。 (⽆关外在真伪,表现内在情感)\n⽂学作品注重情感表现。
总结:⽂学语⾔:陌⽣化、⾮指涉性、多义性、虚拟性、注重情感表现、内指性、可感性、 深度、⽣成性\n⽇常语⾔:⾃动化、指涉性、 确定性、现实性、注重信息传递、外指性、⾮可感性、浅度、惰性
文学对语言的超越
⾔不尽意 ——《⽼⼦》 得意忘⾔ ——《庄⼦》\n⽂不逮意。 ——陆机《⽂赋》 意翻空⽽易奇,⾔征实⽽难巧。——《⽂⼼雕⻰》意与⾔的⽭盾。 设计师设计可天⻢⾏空,但⼯程师要考虑落到实处。
原因:\n语⾔与思想的⽭盾:语⾔具有公共性、普遍性。 思想具有个⼈性、私⼈性。\n我们借语⾔表达思想,但是语⾔会限制我们。
超越语⾔⽅案:\nA.⾃动化写作:布勒东——基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说” 意识流⼩说(不加裁、修饰地记录意识的流动) B.意⽣⾔外、象外之象
维度三、情感、形象
⽂学创新的根本动机:抒情 诗歌是古⼈的⽇常化写作。
抒情⽅式:借助形象。 古代诗歌借助意象→⾃然景物季节交替明显 地理环境决定论情感 情感\n物象 → 意象→意境: 情感选择什么样的意象进⼊意境
形象:客观事物特征与主观情感特征相互结合。\n形象具有概括性→ 强化特点、激发联想,使读者进⾏⾃由创造、联想,激发读者感受⼒。
维度四:想象、虚构
⽂学是⼀种假定的真实。 ⽂学世界不需要遵从现实规律。\n莱⾟:艺术是⼀种“逼真的幻觉”。 ⽉落乌啼霜满天。夜半钟声到客船\n
世界三⼤戏剧体系:A.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员的⾃我修养》 B.德·布莱希特 “间离化”“打破第四堵墙”观众与演员⽆界限 C.梅兰芳为代表的京剧艺术体系
文学与世界
文学与意识形态
定义:文学在整个社会结构当中的位置\n观念性的上层建筑
关于意识形态的三种含义
意识形态是⼀个学科(18世纪特拉⻄)→“观念学”
⻢克思:意识形态是⼀种虚假意识(谎⾔系统)。 贬义
马克思:意识形态是⼀种观念系统、思想体系。 中性
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 \n(针对⻢克思的“虚假意识”论)
区分\n
国家机器:军队、法庭、监狱 暴⼒性、可⻅性、公共性
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宗教、教育、家庭、⼯会、传媒、⽂化、体育 ⾮暴⼒、隐形、私⼈性
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功能和⽬的
⾃然化:意识形态告诉你这个东⻄⾃然如此,从来如此
合法化:为统治者的统治合法化。 新历史主义“历史都是胜利者书写;⼀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意识形态的运作⽅式:建构个体为主体
核⼼:建构个体与现实的想象性关系
把个体询唤为主体。个⼈到公司⼯作后,个⼈成为企业的⼀部分,完成个体成为主体的想象关系。
个体对主体⾂服。subject (个体必须⾂服主体,才能成为主体)
主体与主体互认。 个体把⾃我置于主体中。 对中⽂系学⽣群体的辱骂引起个体愤怒
意识形态是⼀个“镜像序列”\n
引⽤ 法·拉康“镜像阶段” 理论 (当⼈从镜像中指认⾃⼰时,意识形态发⽣作⽤)
意识形态没有历史,人永远处于意识形态之中
“症候阅读”\n→ 挖掘作品中的意识形态\n
作品有表层结构、深层结构。 “症候阅读”试图挖掘⽂本背后未说出、已表现的意识形态。
再现与模仿 (世界=⾃然)
作为艺术理论的“再现”\n(表征)representation
再现:外部事物(或现象)在作品中的呈现。 呈现的前提:不在场
“再现”涉及的⼏个因素:\n ps:再现不能反映完全的真实
媒介及其⽂化规定:媒介(语⾔、图像)会影响认知。不同⽂化规定影响阅读期待(诗歌、⼩说的⽂化规定不同)
再现的编码层⾯:⽂本:⽂本细读→形式、结构、修辞、⾳韵
再现的社会层⾯:⽣产机制 \n【⽂化⽣产、⽂化消费⻆度研究作品】\n作家写成作品→出版→定价→成为商品\n《⾦瓶梅》⽣产机制与⽂学套路化(被删减的⾊情语⾔⾮作者原创)
模仿说、镜⼦说
模仿说
柏拉图:“床喻”(⼯匠根据理念中的“床”打造出现实的“床”,现实“床”就是对理念“床”的模仿) 艺术就是对现实⽣活的模仿。
三世界: 理念世界:真实存在 (柏拉图认为理念世界是最⾼级的。) 现实世界:对理念的模仿\n艺术世界:模仿的模仿 “影⼦的影⼦”
问题
忽略艺术家的创造⼒
艺术世界模仿的对象:表象、本质。(柏拉图认为只模仿表象)
⼆元关系
原本 → 摹本
世界 → 艺术
亚⾥⼠多德:《诗学》\n创作过程是模仿过程。 现实⽣活是个别与⼀般的结合(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结合)。\n→“诗⽐历史更真实。” Ps:这⾥的“诗”:⼀切⽂学、艺术。\n
诗vs历史的区别:诗描述可能发⽣的事情(呈现本质的规律)。\n历史描述已经发⽣的事情。(呈现个别、特殊)
与柏拉图不同的⼀点:承认原本与摹本的关系,但是亚⾥⼠多德认为艺术能够再现世界本质规律,⽽不仅仅是再现世界表象。
镜⼦说 (⽂艺复兴·达芬奇)\n
绘画艺术就是⼀⾯镜⼦。 → ⽂学⽤语⾔影射⾃然。
艺术⽔平与模仿准确度成正⽐。→“真理符合论”
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
现实主义:18世纪末19世纪初,继承“模仿说”,强调⽂学作品对现实的能动的反映和再现。 → 揭示物质⽣活的本质规律 司汤达、巴尔扎克、⾬果
⾃然主义:19世纪后期,强调“客观的真实”、“科学的真实”,强调⽂学对⾃然⽆条件的复制和记录。 好处:注重环境描写 左拉
表现与抒情(世界=人的情感)
作为艺术理论的“表现”(⾔志)
抒情强调表现:主观情感呈现、⾃我内⼼体验的表达克罗⻬“直觉即表现”
突出个性、创造⼒、想象、天才在作品中的作⽤→主体创造能⼒(柏拉图“迷狂说”)\n→⾃我表现蕴含着⼀定的社会内涵 →在抒情背后蕴含着某种评价、信仰、理想看作品时要置于历史语境 《天狗》写于“新诗运动”,在于独创性⽽不是审美性
创造性选择、组织“抒情话语”\n抒情:超越原发情感→抒情是情感的释放,⼜是情感的构造 →构造意象 抒情≠宣泄\n⽂学理论需要:⽂本感受⼒、思辨能⼒
直接抒情:抒发⼈类的共通感 《登幽州台歌》间接抒情:通过意象抒发情感
抒情:主体是情感的创造者。(⾃由)\n宣泄:主体完全沉浸在情绪之中。(不⾃由)受到⽣理情感控制
抒情的表现⽅式:构造抒情话语\n抒情话语本质:不追求外表的真实,⽽追求情感的真实。 情感的逻辑“⽆理⽽妙”\n《⽩象似的群⼭》“你是不会觉得像的。”是抒发情感,⽽⾮符号与现实的对应关系。
抒情与再现
抒情的本质是⼀种再现(外在、内在)
抒情是⼀种特殊的再现
①再现社会⽣活精神层⾯。
②抒情对客观世界的再现,具有某种主观性。
王国维《⼈间词话》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我之境:以物观物。
③抒情对现实的再现,具有某种评价性,暗含某种价值判断。
浪漫主义、唯美主义
浪漫主义:兴起于⻄⽅19世纪上半叶。实质:艺术要再现作家的内⼼世界,强调情感、想象、激情、个性、⾃由。席勒《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 浪漫主义的前身是感伤主义。 《少年维特之烦恼》
唯美主义:19世纪后半叶,强调“为艺术⽽艺术”。 否定艺术的社会性、功利性实质:⽣活即艺术。 强调艺术是为了强调⾃身。否定了⽂学真实的存在。
⽂学与真实
真实的含义:符号模仿某个对象的逼真程度。
⽂学真实的3个⽅⾯
作品与世界:作品与外部世界的符合度。→现实主义理论
作品与作者:作者创作初衷(动机)的真假→作家的责任、道德
作品与读者:读者个体经验差异 (体验差异与读者经验有关)
⽂学真实与⽣活真实
现实⽣活制约⽂学。
⽂学超越现实⽣活。
⽂学的“真实感”问题:诗意的真实。通过失实的表象转换为真实的哲理。博尔赫斯《⼩径分叉的花园》\n《堂吉诃德》《哈姆雷特》作品主⼈公读到作品本身的情节 →“读者也是被作品虚构出来的
现实⽣活对艺术的模仿。
⽂学真实与情感真实(作品vs作者)
作者的情感经验是作品真实保证
作者的情感经验 ≠ ⽂学作品“真实”
创作动机的“真诚” ≠ ⽂学作品“真实”
⽂学真实与读者经验(作品vs读者)
制约读者经验差异的原因:个⼈经验不同(知识、背景、⽂化模式等)
形式与结构(世界=文本)
结构主义:⽂学作品具有内在的共通结构。
构思⼩说:⽬标(因为)→阻碍(但是)→努⼒→结果(所以)→意外(但是)→转弯→结局(所以)
叙事语法:“叙事作品是⼀个⼤句⼦”
罗兰·巴特《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 “所有叙事作品都具有句⼦的性质,但要分层⾯。”
托多洛夫《⽂学作品的分析》“组成情节的最⼩单位是⼀个个的叙述句,叙述句中有很多要素。”
普罗普:故事形态学 《⺠间故事形态学》(1928)“所有⺠间故事不超过31个⻆⾊”→ 31个固定功能,7个⻆⾊①对⼿(加害者) ②赠予者(提供者) ③相助者(帮⼿) ④公主(要找的⼈)⑤派遣者 ⑥主⼈公 ⑦假冒主⼈公
格雷⻢斯:结构语义学 (即从科学⻆度分析⽂学作品,但缺点是僵化、死板)\n
六个⾏动模型(基于普罗普的“7个⻆⾊”论)\n发送者——客体——接受者 (认为任何故事的⼈物形象或情节单元都逃不过“六模型”。) 辅助者——主体——反对者 《我不是药神》
符号学矩阵\n认为所有⼈物关系都可以放到⼆项对⽴⾥。
克洛德·布雷蒙的“三合⼀体”模式
托多洛夫的叙事语法研究
《叙事作为话语》\n建⽴原有平衡 → 平衡破坏(孕育对抗性、破坏性⼒量) → 达成新平衡 → 平衡破坏→......
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主义五巨头之⼀):\n《语⾔学与结构学的⼈类分析》神话结构理论
神话由“构成单元”组成,“神话素”是神话系统中最⼩的结构单位。神话素之间“既共时⼜历时”
文学与文本
叙事性⽂本的形式问题与审美问题
叙事性⽂本的形式问题
叙事视角
外视⻆:观察者处于故事之外。
全知视⻆(上帝视⻆)
选择性全知视⻆:叙述者选择性观察⼈物内⼼
限制性客观叙事视⻆(摄像式视⻆) 海明威《杀⼈者》“冰⼭原则”
第⼀⼈称主⼈公回顾性视⻆ 《呼啸⼭庄》→带领读者共同经历、感知。《⼀个陌⽣⼥⼈的来信》
第⼀⼈称叙述⻅证⼈旁观视⻆(未参与故事) 《林中之死》
内视⻆:观察者处于故事之内
固定式⼈物有限视⻆(固定式内视⻆:通篇以⼀个⼈的视⻆感知)
变换式⼈物有限视⻆(不同⼈物对同⼀事件发展过程的感知) 多意识流⼩说。《檀⾹刑》
多重式⼈物有限视⻆(不同⼈物讲述同⼀事物) 电影《罗⽣⻔》
第⼀⼈称叙述的体验视⻆(叙述者采取第⼀⼈称视⻆)
热奈特《叙事话语》\n——⼩说叙事视⻆的3种类型
零聚焦:没有固定观察⻆度,全知视⻆。叙述者>⼈物
内聚焦:叙述者只能说出某个⼈物的情况。叙述者=⼈物
外聚焦:不透视内⼼。 叙述者<⼈物
叙事时间
故事与情节\n福斯特《⼩说命名观》\n——区分“故事”与“情节”
故事:按时间顺序排列的总和。 “国王死了,王后也死了。”
情节:按因果逻辑排列的总和。 “国王死了,王后因悲伤过度也死了。”
时序\n《百年孤独》开头:\n现在、未来、过去共存于⼀句话
倒叙 (把任何东⻄提前都是倒叙) 《⼗⼋岁出⻔远⾏》2345671对美好成⼈世界的反差
插叙=顺序+some倒叙
时距\n故事时间(⾃然时间):事件发⽣实际的时间\n话语时间(⽂本时间):讲述事件所⽤的时间
话语时间<故事时间 → 概述 (⼀般⽤于背景交代) 《塔索》《花⽊兰》万⾥赴戎机,关⼭度若⻜
话语时间=故事时间 → 场景 (⼀般⽤于舞台表演)
话语时间为0,故事时间⽆穷⼤ → 省略
故事时间为0,话语时间⽆限⼤ → 停顿 《追忆逝⽔年华》
频率
单⼀叙述:讲述已经发⽣⼀次的事件
重复叙述:多次讲述发⽣了⼀次的事件 祥林嫂多次说“阿⽑被狼叼⾛” 《命若琴弦》⽣命轮回
C.概括叙述
叙事交流
布思《⼩说修辞》——叙事交流的三要素:作者、作品、读者 “作品是作家与读者交流的艺术”
查特曼《故事与话语》——叙事交流图\n
真实作者:处于⽇常⽣活中的⼈(只有⼀个)→ 通过传记\n隐含作者:作家创作时处于某种创作状态、⽴场的作者(可以多个)→ 通过作品真实作者与隐含作者不对⽴,⽽是具有⼀定联系。 海明威参加战争→作品“硬汉”\n隐含读者:创作时,作者按照期待预设的读者——理想读者(⾮实际读者)。
叙述者:叙述故事的⼈。(接近于主语)\n受述者:接受故事的⼈。(接近于宾语) 与“隐含读者”相近 卡尔维诺《寒冬夜⾏⼈》
叙述者与故事的关系:\n故事内的叙述者:叙述者是故事当中的⼈物。\n故事外的叙述者:叙述者不是故事当中任何⼀个⼈物。\n亚故事叙述者: 嵌套结构 “套娃” 从前有座⼭,⼭⾥有座庙,和尚讲故事(循环)
(二)叙事性作品的审美问题
⼈物:形象 →⼈物性格、情感 (追问形成原因,是好是坏)\n⼈物:情感的多元错位
⼈物形象的复杂性
雅俗
(⾼雅)作品:展现⼈⽣、⼈性、社会复杂性 →冲击原有价值观 (给⼈物形象赋予原因)
(通俗)作品:巩固价值观
福斯特《⼩说⾯⾯观》
扁平⼈物:性格单⼀、缺少变化的⼈物。(⻙勒克·沃伦:静态⼈物) → 容易被识别
圆形⼈物:性格充满变化、多种性格因素的⼈物。 (动态⼈物) → 接近真实,是复杂⽣活的某种写照
⼈物情感:突破常态情感、⼼理
(⾼雅优秀、具有审美性作品在)⼈物情感上努⼒挖掘⼈物潜在情感、潜在状态 朱⾃清《背影》⼈物的情感波动变化(隔膜→理解) 《荷塘⽉⾊》情感单⼀
维果茨基:“⼈物关系与⼈物情感形成反差” 《怦然⼼动》
叙述者与⼈物拉开距离 → 不可靠的叙述者\n《圣经·约伯记》“我是唯⼀逃出来向您报信的⼈。”\n“唯⼀”有叙述的可能,也有虚构的权⼒→ 构成悬念
⼈物性格:理性与感性的交织
情感逻辑、审美逻辑 → 深层、⽆意识情感\n鲁迅:《三国》诸葛亮形象塑造失败(性格单⼀,理性,⽆深层情感) →类型化欧亨利《⼀位忙碌经纪⼈的浪漫史》
情节:因果逻辑 → 情感因果、审美逻辑\n情节:把人物打出正常轨道(情节为人物服务)
⽭盾冲突 :冲击常态情感冲击⼈物情感结构——表层、深层\n
因果关系:审美因果超越于实⽤因果
情节的动因遵循情感逻辑
情节的有机性、严密性 “契科夫之枪” 《红楼梦》⼈物名字与命运
情节为性格展开⽽服务 (展现⼈物多⾯性)
环境:典型环境
⼈物与环境的关系:促进与被促进
特殊 → 普遍(⼈物特殊,在环境中找到性格产⽣的根源) 环境为⼈物性格提供原因\n典型: 现实主义——典型就是⼤多数\n问题:代表数=平均数 → 平庸化、概念化 (个性化不明显)\n→ 不要回避⼈物特殊性(通过环境来塑造⼈物的特殊)
外因与内因关系
性格 → 先天vs环境 (本质论vs构建论) 洛克“⽩板说”\n强调环境 →现象层 性格是内因(选择)与外因(环境)起作⽤。
环境的淡化 (⼈物>情节>环境)
现代主义⼩说 :表现⼈类的普遍精神状态 →⾃然属性、本能 卡夫卡《变形记》《城堡》
抒情性作品的结构问题和审美问题(诗歌、散文)【参见文学理论那本书】
文学文本的层次
概念
⽂本:(text)具有相对独⽴性。→ 意义来源于作者与读者(⽂本间性) 作品:从属于作者。→ 意义来源于作者\n⽂学研究 → ⽂本=内容+形式
“⼆分法”
“⽂质彬彬”:内容与形式搭配到位\n内容:作品的素材、主题、题材(主题类型:校园、军旅)。形式:作品的语⾔、技巧、结构、体裁(诗歌、⼩说)。\n问题:内容和形式被强制割裂
超越“⼆分法” → 层次
英国 克莱夫·⻉尔:“有意味的形式” 《艺术》 (艺术就是形式) → 形式主义
英美新批评
声⾳层⾯:强调韵律、节奏
意义单元:语⾔结构、⻛格
意象、隐喻
象征系统中的世界
形式、技巧
现象学
法国:杜夫海纳《审美经验现象学》 “三分法”\n材料 → 主题 → 表现
波兰:英伽登\n①语词声⾳和语⾳结构(语⾳) ②意群:句⼦、句群形成的意义(语义)\n③图示化外观 (语⾔描绘) ④被再现的客体(意义) 由浅⼊深
中国古代⽂论
《周易》 → ①⾔(语⾔) ②像(意象) ③意(意境) 由浅⼊深核⼼:意象vs意境 (古代⽂论重点)\n最早提出“意象”——刘勰《⽂⼼雕⻰》“独照之匠,窥意象⽽运⽄。”\n最早提出“意境”——王昌龄《诗格》“诗有三境:⼀⽈物境,⼆⽈情境,三⽈意境。”
文学文本的层次
⽂学⾔语层
①功能:审美意识符号化;语⾔本身有审美特性
①特点:内指性(指向内在情感)、⼼理蕴涵性(表现>指称)、阻拒性(“陌⽣化)雪莱《⻄⻛颂》
现象层
①功能:⽂学的本质标志。 (⾮⽂学语⾔直接到达意义,⽂学:语⾔→形象→意义)
②特点:主观与客观的统⼀、假定与真实的统⼀、个别与⼀般的统⼀、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
意蕴层
①特点:隐含在形象中,不独⽴存在 (巧妙运⽤⽂学⽂本的多义性)“阴阳割昏晓”的“阴阳”——⼭南⽔北、宇宙运⾏
②三层⾯:历史内容层、哲学意味层、审美意蕴层
文学典型P229
文学与作者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说
意识与无意识
弗洛伊德式失误
失误⾏为:都是由⽆意识导致的。 ⽆意识会交叉 “出去散个烟”
诚实的不诚实。 警察办案忽略有利于被告的证据(潜意识:尽快破案)
癔症转移:找发泄出⼝ 律师辩护(内在为了获得满⾜)
⼈格结构理论 《⾃我与本我》
超我:超我是本我的压制,遵循求善原则。\n(意识、前意识、⽆意识→思想负担过重)\n唐僧:⾃我:本我与超我的中间⽭盾,遵循现实原则。\n(意识、前意识)孙悟空本我:受到本能驱使,遵循享乐原则。\n(⽆意识 →冲动、我⾏我素) 猪⼋戒
本我 → 本能
⽣的本能→物种的延续 “性本能”\n死的本能→ 回到原始,破坏欲
⽣本能——⼒⽐多的发展阶段
A.⾃恋期:(0~1岁)⼝腔期——(1~3岁)肛⻔期——(3~5岁)⽣殖崇拜期:\n 男:恋⺟情结“俄狄浦斯情结” —— 阉割焦虑\n⼥:恋⽗情结“厄勒克特拉情结”—— 阴茎嫉妒
《梦的解析》
基本观点:梦是有意义的,与⼈清醒时的活动有关。梦:(被压抑的)愿望的达成。 尿床
梦的四种伪装⼿段
浓缩作⽤:两个或以上的经验浓缩在⼀个⾥。
移置作⽤:重要的事情转移到另⼀事上。
象征作⽤:抽象的东⻄变具体。 性本能在梦中的象征“洞⽳”“⾬伞” “性本能”解读《桃花源记》
润饰作⽤:以上三种作⽤的结合,以逻辑关系润饰在⼀起。
解梦方法
①将梦拆分成不同部分——②根据各部分展开⾃由联想——③追溯现实⽣活来源——④找出之间内在联系——⑤发现真实愿望
《作家与白日梦》
⽩⽇梦 \n⽩⽇梦源⾃想象,源⾃未满⾜的愿望。\n张贤亮《习惯死亡》
升华理论\n作家被压抑后→⽂化转移→⽂学、艺术 (升华的过程) 弗洛伊德:⽂学艺术就是本能欲望的升华的体现。\n《哈姆雷特》犹豫、延宕的原因→ 弗:叔叔满⾜了哈姆雷特潜在的“俄狄浦斯情结”,杀死叔叔=杀死⾃⼰ vs 莎⼠⽐亚⽗亲去世时创作
精神分析批评
分析作家创作⼼态
搜寻作家相关资料(传记、讲稿、⼿稿、童年记载) 《丰乳肥臀》&莫⾔“恋⺟”
症候式解读 《爱玛》&简·奥斯汀“恋⽗”
作品的潜在意义
施蛰存《春阳》婵姨“⽆⽗”,回去检查锁 →潜意识:再⻅男⼈ (移置作⽤)
荣格原型理论
⼈格结构理论
原型
原型(心理学)批评
弗莱原型理论
重新定义了“原型”\n荣格:原始意象 vs 弗莱:典型的、反复出现的意象 \n(扩展了原型概念)
神话的四种叙述模式(通过⼈与⾃然的关系)\n
春:英雄诞⽣、创世神话 → ⽗⺟
夏:英雄成仙、进⼊天堂 → 伴侣、新娘
秋:战争失败、死亡 → 奸细、海妖、悲剧、挽歌
冬:众神毁灭、英雄被害 → 妖魔、⼥巫
原型批评、理论的特点: 弗雷泽《⾦枝》
原型批评是⼀种“远观”的研究。→ “向后站”
重视⽂学创作与⽂化传统的关系。 → ⽂学创作 是⽂化传统的产物
从神话仪式出发研究⽂学作品创作的动机、结构,典型精神分析:拉康、德勤兹
关于文学创造的几种观点
灵感说:柏拉图——“迷狂说”
虚境说:⽼⼦——“涤除⽞览” 《⽂⼼雕⻰》:陶钧⽂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藻雪精神。
社会说:强调背后的社会动⼒ ⽩居易“补察时政” 鲁迅“改造国⺠”
欲望升华说
原型说
罗兰巴特:“作者之死”说,“作品的本质是编织的结构。”艾略特《传统与个⼈才能》:“诗歌不是情感的放纵,⽽是个⼈情感的逃避。”
文学与读者
高雅文学与通俗文学
雅俗分野
从内容上看:\n⾼雅:忠实于“世界” → 真实再现世界复杂性通俗:对“世界”简化处理 → 满⾜读者的愿望
从形式上看:技巧\n⾼雅:不追求技巧(即突破技巧) → 受阻化通俗:追求技巧 → 使作品通俗易懂
从价值上看:\n⾼雅:⾃由独⽴品格、崇⾼艺术理想 →说教滋味不浓通俗:娱乐性、思想性、教育性的统⼀ →寓教于乐
从创作意图上看:\n⾼雅:为艺术⽽写作 反例:巴尔扎克通俗:为流⾏⽽写作
雅俗变异
从⽂本构成上看——⽂学的内质与形态的错位: A.外(俗)→ 内(雅) 《红楼梦》B.外(雅)→ 内(俗) 宫体诗
历史的发展:时间积淀作⽤ “莎⼠⽐亚”身世问题热议 经典化:意识形态、教育问题(语⽂教材)...... 《红楼梦》
接受⼼态。 不同年龄段对⽂学的感知程度不⼀样。
文学接受的过程
读者的地位和作⽤
读者转向带来的原因
⽂本分析必然涉及个体(读者)的阅读经验。 (“陌⽣化”即是对读者的要求)
关于主体与对象的哲学问题讨论(解释学、现象学、存在主义、接受美学)
后结构主义理论:作者之死(罗兰巴特) → 读者诞⽣
读者转向带来的影响
突破了原有的⽂本分析模式(作者、⽂本⻆度解读 →读者⻆度解读)
⽂本意义从“⼀元论”⾛向“多元论”
完善了⽂学研究的四要素
读者的作用
⽂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
⽂学意义的⽣产者 《盗墓笔记》原著粉vs作者
从潜在作品到现实作品 (通过读者完成任务)
姚斯:期待视野(视域) (继承伽达默尔)
期待视野:⽂学阅读之前,读者对作品产⽣定向的思维指向、观念结构。→决定阅读的可能范围:《红楼梦》:经学家看⻅《易》,道学家看⻅“淫”,才⼦看⻅“缠绵”,⾰命家看⻅“排满”,流言家看⻅“秘事”。
产⽣原因:经历、趣味、知识结构、⽂化背景、性别、年龄、身份......
导致两种情况:①期待得到满⾜(多通俗作品) ②期待受挫(多⾼雅作品,艺术追求)
⼏个层⾯
⽂体层⾯ 韩少功《⻢桥词典》以词典形式呈现⽂本
形象层⾯ ( ⼈物形象 )
意蕴层⾯ (思想、主题)
伊瑟尔“空⽩” “召唤结构”“隐含读者” (继承英伽登)
【空⽩】产⽣原因:语⾔内部结构、图景⽚段(蒙太奇)、思想价值(视域融合、挑战→形成新价值观)
【召唤结构】⽂本具有⼀种召唤读者阅读的机制(能动参与→接受→再造) “填空题”填补空⽩
隐含读者 ≈隐含作者
不是现实读者,⽽是理想读者。
完全按照作品的召唤结构去阅读的。
意味着⽂本之间的潜在可能性。
读者⽣产批评实践\n从读者层⾯切⼊需要注意的问题
描述印象 “印象式批评”
发现空⽩
寻找⽭盾 《⽼⼈与海》寻找⼈⽣价值vs⼈⽣价值的虚⽆
建构⽂学接受史 →取决于⼈们不同时代的接受 (⽂学编年史取决于作品选择)
文学消费与文学市场
⽂学消费的⼆重性: ⽂学本身是商品vs这个商品是特殊的商品→\n特殊性:①商品消费物质vs⽂学消费精神 ②商品消费遵循等价交换vs⽂学消费⽆法等价\n③物质商品有损耗vs⽂学商品有升值
⽂化资本 (布尔迪厄)\n⽂化资本是阶级趣味的重要标识。 (经济资本可以偶然性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