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十六)文笔之争与永明声律论

2022-07-26 18:20 作者:轻语-Echo  | 我要投稿
  1. 声律问题,即是文学创作中的语言音乐美问题。声律问题的形成和系统化对中国古代文学创作和文学思想的发展影响甚大。

  2. 对文学作品语言音乐美的注意并不始于南朝,而早在魏晋之际已经开始。

    1)曹操。

    2)陆机在《文赋》中注意到要运用音韵声律上的抑扬顿挫来构成文学作品语言的和谐的音乐美。

    3)刘宋初年的范晔曾提出了要科学地认识和研究文学创作的声律美问题,他体会到了声调的不同。

    4)声律派代表人物沈约、谢朓、王融等发现了“四声”。它不仅是对文学理论的重要贡献,也是对汉语音韵学的了不起之发现。它使诗文创作声律之美建立在科学基础上。

  3. 四声:以平上去入为四声,以此制韵。提出四声差别,并将它运用于文学创作之中,是南朝声律派文学批评的主要内容。

    1)“宫羽相变,低昂互节”:宫羽即是平仄之意。平仄不同,高低抑扬各异,方可形成音声之美。

    2)“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浮声指平声,切响指仄声。这是强调平仄要相间方能形成声律之美。

  4. 八病: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八病之中,对前四病要求较严。

  5. 根据“四声”形成的诗歌格律,是体现中国古代文学的民族传统的。但是对格律的规定过于细密,使文学创作受到很大的束缚,反而达不到真正的目的。

    沈约等人的另一目的就是把声律的重要性提得超过了一切,所谓“妙达此旨,始可言文”,甚至认为前人完全不懂,这也是不符合实际的。

  6. 文笔之争的实质,是怎样认识文学特征的问题。文学和非文学的区别,突出表现在关于“文”的概念的理解上。

    1)魏晋时期曹丕、陆机对“文”的概念的理解,实际上仍包含着两类完全不同的文章。一类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具有想象和虚构特点的艺术文学,一类是以抽象的理论思维为主,着重于说理和实用的非艺术文章。

    2)南朝时提出区分文笔,但如何选择标准是一个关键问题。当时的一个普遍流行观点是以有韵无韵来区分。这个标准的提出是为了适应当时研究文学特征的需要,并和当时文学创作的主要体裁是诗赋有关的。然而,这毕竟是一个不够科学的标准。有韵的其实不一定是文学,无韵的也不一定不是文学。

    3)萧统在《文选序》中提出的选文标准是“事出于沉思,义归于翰藻”,开始接触文学创作的形象思维问题。“沉思”是文学家创作过程中的艺术想象活动,“翰藻”是文学作品的华美辞藻,二者实际上 涉及了艺术思维的特点和艺术创作的形象特征问题。但萧统的认识是一种初步的朦胧的体会,不能从理论上正确地表达出这种艺术思维的特点,不能科学地说明文学的特征。

    萧统认为经、史、子都不是文学,从理论上把政治、哲学、历史等学术著作从文学中划分了出去。但他没有看到《诗经》也是文学,《庄子》《左传》也有很强的文学性。

    4)梁元帝萧绎强调了文学和学术的不同,提出以感情充沛、音韵流畅、词采华美作为文的标志。这个标准的提出,是和诗赋是当时主要文学体裁的实际分不开的。但音韵流畅和词采华美亦不能作为文学的基本特征来看待。


(十六)文笔之争与永明声律论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