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
话说偶回知乎,看到自己多年前研究形意拳的文章给人点赞了,说我“明拳理”,哎,我不练武有段时日了,来B站也是因为不想再扯武术的事情了,换换脑子,学下中医。
我本家算是八极拳的,也是自学的,看的是徐记先生的视频,至于拓展的,那就有点多了。
既然扯到这个,说说我认为优质的武术内容吧。
八极拳看徐记先生的视频入门,提高的内容可以看周靖轩前辈的视频,突出什么呢,突出桩架工整,稳定,在此基础上上,再有爆发力,桩架工整必须马步与肩同宽,这是必须的要务,同时,要提胯而不是顶胯,硬架的首要这两个标准,落地生根,全靠这两个,需要做到你随意一开腿,落地马上符合这两个标准,你就有攀登八极高峰的本钱了。
形意拳标准在六合螳螂拳,很多古法在这里面,主要是和孟村八极一样的,偏内家的功法;硬架的看杨海,形意硬架没有人比杨海老师更为标准,软硬主要还是架子,杨海老师的架子,稳定沉坠,奔若长枪,落地如扎,当然也是硬架,提臀落胯,肩背弦绷,和八极拳是一样的。
心意拳网上有个视频,但是实在不记得是谁的了,师傅高大且肥胖,但是用法和步调很标准,网上流出的,是他给徒弟教学的视频,主要是手脚并用的特性。
戴氏网上一般最全的是陈晋福师傅的视频,额,是叫这个?我很久没看戴氏的内容了,戴氏最好的是有那个丹田功,其实那个丹田功,就是心意拳的四把捶的四种发力模式而已。
上面的,都是号称,或确实,和枪法有关的传武,所以,他们的关键,在腹部,在戴氏中被特异化出来,称为“丹田功”,为啥是腰腹,因为枪法,腹部为第三只手,没有腹部对枪的控制,完全使不上劲,所以上面的,都和转胯转身的发力有关,而戴氏和心意,还加入了不同阶段的腰腹发力效果,大家都是转胯那一瞬间的,这两个则是模拟枪头已经快扎到对面的,即弓步状态下的,发力。
特别是戴氏,心意二者都有,戴氏只有后者,心意那个鸡步,是弓步的变形,是为了协调移动状态下后手发力所设计的;戴氏则完全放弃后脚,全部使用发力末端的模式,所以特别注重胯部的最后的涌动发力。
听不懂?打的时候,挺肚子,就可以了。

说说南拳。
南拳内容不对,实际上,洪拳最繁华,然后现在咏春赶上来了,这两个月sifu的发售,感觉白眉也要赶上来了2333,除开这一些,比较常见的还有白鹤,五祖,乃至于日本空手道的刚柔,发刚柔吞吐,也能算是南拳一类的,只不过不在我国南边而已,但是都是一致的思路。
南拳有什么特点,按照意拳,这个改编版白鹤来说,那就是站桩。
当然意拳也有个问题,招式过少,过度重视站桩。
记住,是站桩,不是抱架,意拳手上动作设计过少了。
这一类有啥特点呢,主要是南方潮湿,水系众多,特别是在船上,木板也滑,小船也摇晃,不重马步,别说打架,看甄子丹的《叶问》,和洪师傅打的那一场,直接上来一个跺脚,啥玩意啊,看你马步,这一招在小船上特别好用,晃两下对面就摔河里去了,根本不用打。
所以南拳重臂力,甚至于都不敢用腰发力,更别说想北腿一样的步伐了。
南拳我看的资料不多,但总体说,都是重站桩,洪拳是比较基本的,五大拳都和洪拳有一定关系,“三战”可能是福建话,原意可能是其他意思。
抱架都是挺胯、拢肩、压胸,为什么,因为无人敢起脚,这个动作姿势,能很好地缓冲正面的冲撞力量。
如果像八极拳那样松肩,自己出拳落空,自己都飞出去了。
钳羊马,或者说三战步,为的是稳定自己出拳带来的腰部拧转导致失衡,不是为了防止对面发力的冲击用的;换句话说,没有人刚在小船上,发什么力,除非他想摔地上,所以,不用考虑被人打到失衡。

讲一下拳击。
其实看我知乎,年头还写了点拳击的内容。
现在的拳击教学有点问题,那个转脚,其实是,俄式的内容,俄式是类似八极拳的姿势,比较侧面对敌,然后靠转脚和跳跃,进行发力,可以看B站俄罗斯国家女子拳击队的教练,“大爷”的视频,那个转脚是俄式拳击的内容,或者说,是学院派的内容,古拳法的内容。
美式拳击,或者说现代拳击,发力的特性是——闭胯并压重心,比如说你右手后手拳,你应该想着收紧左脚大腿内侧和胯部之间的肌肉,同时,右脚要做一个支撑,要“顺势蹬地”,左腿合并发力,右脚蹬地保持支撑,是这么个用法。
这个其实就是八极拳和形意拳的枪法,转换而来的姿势,很多人说中国早期的老派散打,没和俄罗斯学好,前手出拳,居然转后脚,这个不是没学好,是学透了,知道俄式其实也是枪法,所以回来后参考了传武的枪法,给修改的,那个前手拳,姿势和八极拳的撑掌是一模一样的。
所以和上面说的,心意拳那个鸡步,其实也很接近现代拳击的姿势了,特别是后来的散打,看国家队的,后脚和前脚几乎都是脚尖朝前的,就是为了方便后手发力。网上有人还改了这个鸡步,说什么后脚外开,这是没明白原理,你外开很难后脚上步的同时能发力,你膝盖都是朝外的姿势。
类似的,美式的其实就是枪法的闭胯,就是扎枪的那个动作,是一模一样的,俄式的也是枪法的动作,但是为了保证移动,所以是几乎全部复原了枪法,比如侧身对敌等,这也对使用者的移动体能啊,很大的考验。
美式因为不采用完全侧面对敌,所以效果其实还有点棍法的弧线发力的意思,比如桨式棍法,双手握棍中段,左右末梢打击,类似的,俄式多是前后移动,一如大枪的路线;美式多是左右移动,这个就是棍法的路线了。

摔跤,这个我不熟悉,只是看过一点点资料。
主要是摔法,不是折骨的话呢,一般把人分为三个顶点,肩-胯-脚。
啥意思,就是你要摔人的杠杆的“支点”。
比如过肩摔,就是顶住对方肩膀的,外yi,是顶腰跨的,前后抱摔,也是顶腰跨。
脚呢,说的是别脚,勾脚啥的。
所以三者,皆为摔跤的“支点”,“顶点”,
怎么用呢,哪个离你近,就顶哪个,各种顶,向前顶,向后反背摔等。
但我说这个没用,为什么,赛场上对面也不傻,天下武功,无坚不破,唯快不破,你得练成肌肉反应,得快啊。

最后说一下棍法。
棍法其实,不多,主要的棍法,一共三种,上面说到的桨式,还有刀式和枪式,基本功是滑把。
换成枪法,也是差不多的,只是各有侧重。
桨式除了双手那种,其实花棍来个孙大圣转棍的,也属于桨式。
桨式的特点是好像抓着两把船桨一样,主要就是两头打人,避开对方中路,同时护住自己中路,用法设计上,接近三节棍。
刀式用的最多的,是五郎八卦棍,其实就是所谓的“棍扫一大片”,或者,俞大帅的《剑经》,这一类的,都是刀式的内容,也就是俗称,拜年剑法~(登龙剑2333)
枪式就别说了,五郎八卦棍,咏春和蔡李佛的“枪棍”(枪是本地话,就是标出去的意思,标也是本地话,其实应该写作“飚”),六点半棍,都是特别重枪式的棍法,当然人家这么用没问题,咏春用的可是以前撑船的那种杆子,特别沉重,而且长度很长,还一头尖一头大,当枪用完全没问题。
有人会奇怪,为啥六点半一类的,这个扎棍,这么奇怪。
其实不奇怪,因为这本身就是棍法,不是枪法,这么握才能稳定;同样的,你棍够长,也为了稳定不脱手,同时,这棍太重了,所以扎出去,也是俩只手一起出去的。
有人会说,那我现在用扑通的棍子,还要这样扎么?
答案是——不用。
其实六点半棍里面,很多姿势,都是因为棍子太重设计的,比如双手托住棍子的动作,你会很奇怪,为啥其他棍法没有这个,当然没有,你试一下手上拿着几十斤的大木棍,你要怎么才能轻松点。
类似的,那些夯撞的动作,也只有那种木棍,够粗够大,才有好的冲击效果,拿普通的棍子,根本没那么大的质量,也没那么大的刚性,这样撞别人是没啥力度的。
最接近的,你至少要拿个《师傅》里面的大竹竿子,才能发挥这个威力。
试想如果这样能有效果,其他棍法干嘛不加这个动作设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