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凉州贸易史话:河西五地大将军窦融,通货羌胡姑臧为富邑

2022-10-11 10:15 作者:大马文化  | 我要投稿


图片


凉州之畜天下绕,

名山茶为易马用。



在「两汉新玄魏晋十六国南北朝隋唐史」的历史长河中,丝绸之路能够连绵不断,凉州人为此付出了太多。


今天要说的,就是历经西汉、新莽、玄汉、东汉,遇中原板荡却依旧屹立不倒的河右大族凉州牧窦融。


图片
▲ 凉州牧 窦融(拍摄:武威金陆港进出口)(拍摄地点:武威市丹阳广场)



新朝雍州地,窦融遗种处。新朝始建国元年,王莽称帝。“凉州”改名“雍州”,姑臧(今武威市凉州区)成为了雍州的治所。


注意了,王莽时期河西五郡的名字都发生了改变。武威郡,改名为张掖郡;张掖郡,改名为设屏郡;酒泉郡,改名为辅平郡;敦煌郡,改名为敦德郡。


图片
▲ 河西五地诸郡易名对照表(制图:武威金陆港进出口)



窦氏一族世代仕官河右之地,窦融的七世祖窦广国是清河窦氏,西汉时期的“文景之治”窦氏一族为其出谋划策做出了突出贡献。


后世,南朝史学家姚察奉诏修撰《梁书》称:“昔窦融以河右归汉,终为盛族。”故,窦融是河右盛族。


河右盛族窦氏,对维持丝绸之路的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后汉书·西域传》云:“自建武至于延光,西域三绝三通。”可见,为了维持丝绸之路畅通,从光武帝刘秀到汉安帝刘祜,经营西域保全凉州(今武威市)都是重中之重。


与西汉经营西域时的游刃有余不同,东汉的“三绝三通”更显得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今天,笔者带您来了解的,是第一次的“一绝一通”。


王莽改制,改的不仅是河西五地之名。王莽下令把匈奴改为“服于”后又改为“恭奴”。单于改为“善于”,后又改为“降奴服于”。王莽还要求匈奴立即交出“匈奴单于玺”,改用 “新匈奴单于章”。


新朝想成为《礼记》中所记载的那个“天下大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但王莽没有想到,他的激进引起了不满。随着西域都护被驱逐,西域丝路遂绝。这就是“一绝一通”中的“一绝”。


而“一通”是谁办到的呢?没错,就是窦融。


玄汉更始二年(公元24年),窦融为巨蕖太守。当时,战乱未止,他决定联合来自河西的昆弟窦士,不往巨鹿,而是举矣西迁,屯垦雍凉,据河西五郡。后窦融被梁统等推举为河西五郡大将军、凉州牧。


窦融在武威建河西五郡大将军府、凉州牧府、窦融台。这台就是河西五郡大将军府、凉州牧府遗址。此台历经千年,唐朝时期为尹台寺,诗人岑参《登凉州尹台寺》就在这里写下的,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图片
▲ 窦融时期的窦融台,唐朝时期的尹台寺(拍摄:武威金陆港进出口)(拍摄地点:武威市凉州区杏林路)



在窦融镇守西北的时候,积极联络西羌稳定贸易发展。“时天下扰乱,唯河西独安,而姑臧(今武威市)称为富邑,通货羌胡,市日四合,每居县者,不盈数月,辄致丰积。”不仅如此,窦融还特别注意边防安全“修兵马,习战射,明烽燧之警,羌胡犯塞,融辄自将与诸郡相救,皆如符要,每辄破之”


窦融据雍凉,班氏一族也得以在凉州避难。因此,班固在修撰《汉书》时,笔墨多在凉州。这就是史料典籍中,“凉州”会频频出现,以至于后世的文人骚客向往凉州(今武威市)的原因之一。


后记:凉州文化传递向上向善的人文精神,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精神生活追求的向往不会改变。我为凉州文化,感到自豪!*笔者才疏学浅,如有遗漏错误还请各位同仁同学指正

*本文转载于【金陆港进出口】已获取原作者授权转载

凉州贸易史话:河西五地大将军窦融,通货羌胡姑臧为富邑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