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
我跟我阿妈说:“进入社会是一个途径,这是得出于为了想要到一种能感觉到安全的地位才会有的,我们弄目标就是为了脱离不安全感,我们所有的动作,都是为了脱离不安全感,为了让自己变得处于安全中。能被选择去做的事情,都是自己当下认为最有利的,虽然可能是有害的。” 她不信,说什么什么不是安全是什么什么努力,我就开始针对我和她的一些经历展开了思想培训。 努力比如说,农村的,想进城,进城对你来说是通往安全感的,所以在学校努力学习是对于你本身来说是非常有利的。 但是现在大学生多了,有边际效应了,这是因为大家都在努力,大家都有这个资格,那么你现在所做的努力,换来的效果肯定不如以前的了,现在的很多人需要往死里拼才能到一个普普通通的大学。大学生一多,在学业上投入的努力所获得的东西性价比已经不如以前了,甚至开始亏了。 为什么亏了呢?打个比方,就像热爱变成了更现实的东西——变成了一个工作,工作重点是什么?重点是它需要竞争。我阿妈是热爱那份工作,不是热爱变成那份工作,她本来想要的就是那份工作。 做自己热爱的工作和热爱变成工作是有区别的,我阿妈把这两者的概念混淆了。 热爱应该是你感觉到了安全、感觉到了稳定,才会有的东西。 竞争是残酷的,如果你做得不够优秀,你热爱的热情带入到竞争中,它会消磨掉你的热情,就比如学校的学业。学校就是微型社会,它的核心在于竞争,是同学之间成绩的攀比,有攀比自然会有慕强。 喜欢竞争的,都是那些成绩理想的人,他们当然喜欢了,因为有碾压别人的感觉,他们享受于此。因为年幼的孩子卷进了竞争中,很多时候没有人引导他反而做出的行为都是鼓励这场竞争,孩子就变成了这样。 享受的孩子会更加努力读书,即使不刻意增加努力,别人的慕强都是对他的肯定,这些都是积极正面的情绪,它会影响人体的生理,常常被肯定的孩子思维会更敏捷,也更喜欢学习,这是一个良性循环,但是,被碾压的人呢?不喜欢竞争的人呢?慕强的环境是一个灾难。 不喜欢竞争的人会享受学习,但可不一定享受竞争。不喜欢竞争有两种可能:一、不喜欢竞争环境;二、不喜欢竞争的战利品。 不喜欢竞争环境的人,可能不喜欢战利品,不喜欢战利品的人,可能不喜欢竞争环境。 有的人特别善良,不喜欢学校里竞争的感受,会觉得自己抢占了他人的名额,产生负罪感,甚至会休学退学。 有些自负的,也会直接退出竞争,这类人一般都是成绩有好有坏的,因为接受不了本来好的成绩会跌下去。 而被碾压的人,在没有人支持他的情况下,绝对会陷入恶性循环,和碾压者形成两极分化,强者更强弱者更弱。 尤其是在学习环境不好的地方,(这里的学习环境主要指学习氛围)本来成绩就不好,老师都是不看他好的,如果大家都不看好他,无论谁,到这个时候都非常容易觉得自己只能到现在这里,无助的情绪、孤立无援的情绪会蔓延。孤立无援会使绝大多数人的成绩下降。 成绩好的在不好的环境中更得势,因为下面的人都状态差,他和其他几个人独大,所以说,学习环境差的地方往往容易两极分化。 就算大环境相同,每个班级不同的时间段的学习氛围也都不同。 所以找学校学习,不要光看出尖子生多不多,还要看成绩平不平均,两极分化的班级成绩中间的人是很少的。除非你能抱上大腿,不然到了两极分化的环境,很多老师跟着成绩好的学生的进度走,能不能赶上他们的学习进度是一个问题,成绩好的同学和老师他们会不会理睬你又是一个问题。 学习环境也包括了家庭环境,假如家庭能给予你支持,让你在竞争中稳定下来,你对学习的兴趣亦会提高,竞争对于你来说会更友好。 假如家庭也不能给予你支持,你的学业生涯会很艰难,所以说在学校读书其实会很磨练心性,尤其是对于很努力但是长期成绩被碾压的学生,在这种环境,你越努力你越崩溃。 到了这个时候,学习就不是给予你安全感的事情了,长此以往,精神绝对会出问题,所以我为什么说会不值得,健康其实比学业更重要,不是努力就一定是好。 良好的、有安全感的环境会给予让良好的心态,心态绝对不是凭空变好的,很多人说得很轻松,他们顺风顺水,所以把竞争想得很简单。 现在年轻的一代人在现在的社会需要有更高的水平才能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所以进入社会不一定是能给予你安全感的,很多人其实是不愿进入社会的。 就跟学业一样,强人所难绝对会继续出现心理问题,我们应当让人顺其自然自发地决定自己要去做什么事,“进入社会”是一个途径,没有那个目标走什么途径呢?那样会变得很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