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故宫100》059:皇帝卧室

1723年6月,郎中保德接到谕旨,在养心殿后寝宫要开一个活动窗,并装上玻璃。就在这一年,养心殿取代了乾清宫,成为紫禁城里最重要的宫殿。“养心”二字,取自孟子的一句话“养心莫善于寡欲”。(后文有注释)
雍正之前,这里只是一座普通的宫殿;雍正皇帝即位后,没有按惯例住进乾清宫,而是移居到养心殿。他给外界的理由是:父亲康熙皇帝在乾清宫居住了六十多年,自己不忍心再住进去。但从他后来的生活规律来看,移居养心殿更重要的原因,是为了节约时间。从此,这个局促的空间,成为了紫禁城里最重要的地方。
在紫禁城里,采光好坏,是衡量宫殿地位的重要标志之一。为了改善养心殿的采光,雍正元年六月,郎中保德接到谕旨,在养心殿后寝宫西次间后窗下,一扇中心的位置开设一活窗;窗外做三面窗罩,面安玻璃。
这是有记载,紫禁城的门窗第一次装玻璃。这一年的初冬,养心殿后寝宫的窗纸变成了玻璃,房间变得通透;并不代表不私密,相反,雍正移居养心殿的这一举措,是高度集权的重要变革。
衡量宫殿地位的另一个标准,是室内的陈设,尤其是当时在宫廷里风靡一时的钟表。对于惜时勤政的雍正皇帝来说,钟表越多,就是说明这个地方越重要,停留得也就越久。时间对他很重要。
每天,皇帝在这里休息。若要处理政务,只要穿过堂子,不到一分钟,就可以来到前殿办公。这种类似现代商住两用式的环境,虽然有些局促,却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在雍正13年的皇帝生涯中,基本保持了下床就上班的生活规律。
从雍正皇帝开始,清朝有八个皇帝,把养心殿作为生活起居和处理政务的地方,时间长达近200年。如今,这里成为除故宫中轴线外,参观人数最多的地方,因为这里,可以看到唯一一处中国皇帝的寝宫。
“养心莫善于寡欲”。
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
孟子说:“修养内心的方法,没有比减少欲望更好的了。一个人如果欲望很少,那么内心即使有迷失的部分,也是很少的;一个人如果欲望很多,那么即使有保存的部分,也是很少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