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20年山东大学行政管理考研真题(育明400分学员整理)
2020年山东大学行政管理考研真题(育明400分学员整理)
育明教育大印老师整理
2019年山东大学行政管理考研录取的学生中有8人是育明教育学员,山大行管考研每年阅卷比较松,学生分数都很高。
《公共管理学》,李国正,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
《公共政策分析》,李国正,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政治学概论》,孙关宏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管理学》,斯蒂芬•P•罗宾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行政管理学》,夏书章主编,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西方行政学说史》,丁煌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辅助资料
《全国行政管理考研真题解析》,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 ;
《公共管理学:考点热点与真题解析》,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
《公共政策分析:考点热点与真题解析》,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
山东大学行政管理考研每年录取的考生中有近一半是育明学员,如此好的成绩的原因在于三点:一是权威的内部信息,二是考前精准押题,三是给学生的全称规划和重点难点指导及答题技巧指导;初试辅导课程包括一对一辅导和视频课程,由在校教授授课(包括参考书重点讲解、真题讲解、答题技巧讲解、考试范围讲解、面试技巧讲解、申请材料讲解),具体登陆育明官网咨询或者登录“腾讯课堂”搜索“育明考研考博中心”自主购买课程进行学习。山东大学行政管理考研Q群:6182-4267-2
1.阿罗不可能定理/阿罗悖论(2020年山东大学;2020年北京大学;2010年、2018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7年厦门大学;2016年、2017年北京师范大学;2017年华中农业大学;2013年、2015年杭州师范大学;2010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不可能理论认为在民主社会中,决策者不可能完全满足完全理性理论的条件,并且在运用民主决策程序的时候,比如多数原则,不能产生集体理性,从而产生一个对所有派别都是最佳的方案。不可能以个人的选择集合为基础来形成一个包括传递性偏好的集体决定,这种不可能性称为投票人悖论。
阿罗悖论是指不可能存在一种社会选择机制,使个人偏好通过多数票规则转换为社会偏好。阿罗认为,个人偏好顺序和群体偏好顺序都应符合两个公理和五个条件。这两个公理是:
(1)完备性公理。对任意两个决策方案X和Y,要么对X的偏好甚于或无差异于Y,要么对Y的偏好甚于或无差异于X。
(2)传递性公理。对任意三个方案X、Y和Z,若对X的偏好甚于或无差异于Y。而对Y的偏好甚于或无差异于Z,则对X的偏好甚于或无差异于Z。
阿罗明确了民主决策的五个条件:
(1)选择的非限制性。指在进行集体选择时,所有可能的个人偏好的组合都应被考虑进去。
(2)集体选择的非反常性。指集体选择应一致地、不偏不倚地反映个人选择。
(3)方案的独立性。指选择应限制在独立于其他方案的某一套方案中。
(4)公民的至上性。指集体决策不能局限于精英选择。
(5)非强制性。指个人和团体都不能将偏好强加于其他人,从而决定集体决策的结果。
2.帕累托最优/帕累托效率(2019年山东大学;2016年东北财经大学;2015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年安徽师范大学;2013年华中农业大学)
1897年,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在研究资源配置时,提出最优状态标准,人们称之为“帕累托最优(效率)”。主要内容包括:在某种能够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下,任何改变都不可能使至少一个人的状况变好,而又不使任何人的状况变坏。否则,就不是帕累托最优,而是帕累托改进。所谓帕累托改进是指一种制度的改变中没有输家,而至少有一部分人是赢家。
3.卡尔多-希克斯标准(2019年山东大学;2013年大连理工大学)
如果一种变革使受益者所得足以补偿受损者的所失,这种变革就叫卡尔多-希克斯改进。如果一种状态下,已没有改进的余地,这种状态就达到了卡尔多-希克斯效率。如果在效益上有净收益,并且获益者能够补偿受损者,那么这种社会状态就优于另一种状态。
卡尔多-希克斯标准的条件更宽,如果能使整个社会的收益增大,变革也可以进行,无非是如何确定补偿方案的问题。所以,卡尔多-希克斯标准实际上是总财富最大化标准。
4.罗尔斯的差别原则(201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
一个社会的公平状况主要取决于这个社会中生活处境最差的那一部分人。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可以存在,但必须基于这样一个前提,即最大限度地使先天有利条件最少的那部分人收益。如果一个社会能够使处于最不利地位的人得到最大可能的利益,那么这种社会状态优于另一种状态。
16.成本—效益评估法(2016年华中农业大学;2012年杭州师范大学)
版本1——严强《公共政策学》:
这种方法是把在整个政策运行过程中所投入的成本和所取得的收益进行对比分析的一种方法。利用成本—效益分析法对政策效果进行评价时,可借助成本效用曲线。以成本为自变量,用C表示;以效益为因变量,用E表示,即以成本为横轴,效益为纵轴。
通常使用的评估准则有三条:
(1)效益相等时,成本越小的方案越优;
(2)成本相等时,效益越大的方案越优;
(3)效益与成本的比率越大越好。
版本2——谢明《公共政策概论》:
成本—收益分析是一种量化的评估工具,要求确定某一政策的成本与收益,并将其转化为货币形式以便进行比较。
主要步骤:
(1)确定某一政策的影响或结果,并针对不同群体将这些影响或结果分为成本或收益。
(2)赋予不同成本与收益以货币上的价值。
(3)应用折现率平衡当前所具有的未来影响的价值。
(4)比较政策的直接与间接、现在与未来的成本。
存在的障碍:
(1)关于某一政策成本与收益的准确数据常常难以得到。
(2)确定适当的折现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3)把效率视作政策主要需要实现的价值,很少关注其他的选择性或竞争性价值。
(4)会出现对个人生命赋值的问题。有些人认为生命是无价的。但是客观的考虑生命的价值是必要的。为成本—收益分析设计的个人生命价值评估方法有:
(5)强调对社会的整体性影响,政策的总成本是否超过总收益,而人们更加关注谁从相关政策中获益。
17.“有-无”对比分析(2013年中国人民大学)
如图所示,“有—无”政策对比分析是在政策执行前和政策执行后这两个时间点上,分别就有政策和无政策两种情况进行前后对比,然后再比较两次对比的结果,以确定政策效果。
图中,A1和B1分别表示执行前有政策和无政策两种情况,A2和B2分别表示政策执行后有政策和无政策两种情况。(A2-A1)为有政策条件下的变化结果,(B2-B1)为无政策条件下的变化结果,则[(A2-A1)-(B2-B1)]是政策的实际效果。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基本排除非政策因素的作用,较精确地测量出一项政策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