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攻防战:一腔热血的秀才们最终被人出卖
1647年十二月初四日巳时左右,80多艘南明战船出现在宁波海面,从随风飘扬的旗号上可以知道,这是据守舟山的肃虏伯黄斌卿的部队,此战的亲历者浙江巡按秦世祯记明军战船旗号“伪大将军黄、伪左右先锋林并伪总兵副将旗号,纷纷翩翻”。

按照秦世祯的记录,可以猜测明军战船的旗号书写的多是明军主将的官职以及姓名。《明末滇南纪略》中记载交水之战孙可望被明军击溃,“二王(刘文秀、李定国)旗号漫山遍野”可见在旗帜上书写主将官职爵位及姓名也算是区分敌我的一个重要手段。

秦世祯称黄斌卿部将领的官职为伪号,这是因为以正统自居的清廷拒绝承认南明政权的合法地位,在顺治二年弘光政权灭亡之后,清政府下旨强调“遵依(剃发)者、为我国之民。迟疑者、同逆命之寇必置重罪!”咱们之前说过,剃发被清统治者规定为汉族官民投降清廷的标志。在这一年之后,包括南明政权正规军在内的所有拒绝剃发者都被清统治者视为反叛之贼。所以清廷官吏在奏疏之中对南明军队的称呼多为“贼”“匪”,或者在官职前面加伪号。

明军战船靠岸之后,大批的士兵登陆并且架起大炮,开始攻城,明军火力“炮矢如雨”,秦世祯令县丞张书绅等人在城头安放火炮,组织衙役守卫城门,同时,亲自带领前来支援的定关总兵张 杰、驻防参将阎进功、守备李成功等人出城迎击明军,在厮杀了8到10个小时之后,清军成功地击溃了明军,明军的残兵败将惊慌失措地撤回船上,清军尾随追杀,烧毁明军船只一艘,夺取六艘,剩下的全部逃走。

但此时,外洋仍聚集着270多艘明军战船,准备趁着涨潮进攻定关,于是清总兵张 杰于十二月初五日迅速返回定关,与自己的副将孙世萌、胡曰让等人出海迎击明军,在海战之中又一次击败了明军,清军烧毁明军战船四艘,用炮击毁了三艘,夺水艍船、八桨船、沙船共计十二艘,俘虏明军25人,缴获了不少火炮以及盔甲武器,自身仅损失五艘。黄斌卿虽然损失了17艘战船,但是仍趁着有利的风向再次向宁波发动进攻,结果遭到清军炮火的南北夹击,撤退时又被清军战船设置的篾笓拦住,行动不得的明军战船就这样成为了岸上清军火炮的靶子,被轰得“尸横涂次,舰板浮江”,损失惨重,黄斌卿灰头土脸地退回舟山,自此龟缩舟山,直至一年多之后被张明振和王朝先谋杀。

不难发现,黄部在进攻宁波以及定关的战斗中表现得其实也算是中规中矩,下船之兵与宁波清军激战了8到10个小时之后才被赶回了船上。但是也必须承认,从战场的实际表现来看,黄部明军并没有能力独自攻克宁波。

这场战斗也当然不会是黄斌卿个人的心血来潮,原本应是一场里应外合的收复战。华夏、王家勤、屠献宸、杨文琦、杨文瓒、董德钦、董志宁数人在弘光朝廷建立之前都只是当地的生员(秀才)而已,清军攻入浙江之后,这些人投身于抗清斗争之中,在鲁监国政权之中身居要职,1646年之后,清军主力大都撤回北方,浙江当地相对空虚,华夏、王家勤等人认为这是反攻的好机会,一方面联络四明山区中的王翊、李长祥部抗清义师,另一方面又通过身在舟山的御史冯京劝说黄斌卿出兵,不仅如此,这几个秀才居然还联系到了清军中的史可法旧部参将陈天宠、仲谟二人。计划先由四明山区的明军攻打绍兴,得手之后汇同黄斌卿的水师猛攻宁波,结果这几个秀才的密谋被绅士谢三宾探知,向清方告密,秦世祯于是发兵袭击王翊,在王翊营中缴获了密谋者的名单,除董志宁之外,华夏、屠献宸、杨文琦等人在十二月初二日全部被清方逮捕。

黄斌卿其实原先不同意出兵,但是冯京在他面前反复强调各地义师已经部署妥当,所以他才应约而来。但当十二月初四日,黄斌卿部战船出现在宁波海面上的时候,华夏等人已经被捕,王翊被秦世祯打跑,清军之中的内应陈、仲二参将兵力过少不敢响应黄斌卿,可怜的老黄见城内毫无动静,只能硬着头皮攻城,最后的结果就是灰头土脸地退回舟山。

秦世祯在给清廷的奏书中得意洋洋地胡扯说清军损失只有“阵亡兵丁胡友桂等七名、水手李明等三名,阵伤兵丁陈永受等二十八名、水手王华等十名,宁绍道轻伤家丁南国臣等六名”阵亡10人,受伤44人,总共伤亡54人,丝毫不顾之前自擂曰“若非镇道诸将士争先用命,则宁郡几不能保!”原来阵亡10人,受伤40多人,就能让宁波府城“几不能保”,由此可见清军战报对于自身损失的可信度。

秦御史在后面又写道:“职以是知黄斌卿此番大举入寇者,实因未获伪逆李长祥等联络势成,内地奸贼必然接应,以为唾手可得宁绍,故敢做此欺天罔上之事。幸我上、叔父摄政王洪福远庇,职等预获内逆,加之镇道诸臣侦防严毖,协力堵剿,所以贼船连艘突犯,不能狂逞,斩获几尽也!”只能说吹还是要有赢的资本,无论老秦在奏折中怎么胡吹乱写,其实也都无可指责,在战争中这或许就是胜利者的权力,人家胡吹再怎么没有逻辑,也改变不了人家胜利的事实。

最后值得一说的就是谢三宾,谢三宾出卖同乡的结果就是自己的家产被贪婪的清廷官员盯上。清海道孙枝秀垂涎于谢家的家产直接把他说成是华夏等人的同谋抓了起来,在审讯的时候孙枝秀派人告诉华夏,让他们把谢三宾扯进去。

而华夏极度厌恶谢三宾,认为这种小人不配与自己同谋,甚至不配和自己一同被囚“谢三宾最为宁郡人不齿,甲申之变,犹居乡也;弘光皇帝蒙尘,彼竟降虏。迨钱刑部起义,王武宁执词问谢罪,彼愿督饷自赎。监国幸越,不次入东阁,惟问暮夜金,即用千金买美姬行乐耳。坐陷钱塘,急切奔降,而大刊揭帖告当事,明归心大清赤忱。是一反复小人,行同狗彘也。此好事,岂有他分?惜与他同狱,未免抱愧耳!”拒绝把谢三宾绕进去,最后谢三宾居然因此而逃过一死,华夏、屠献宸、杨文琦、杨文瓒、董德钦不久就都被杀害。
喜欢这篇文章的转发和点个赞长按5秒给个三连,顺便关注天天,关注天天不易走偏,人均寿百,年入千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