荻港战役:穷途末路的逃跑皇帝
弘光皇帝的悲惨命运,其实在他登机的一刻就已经注定了,作为南明王朝的第一位皇帝,他的南京朝廷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根本就没有任何自卫能力,朝廷无法制约上蹿下跳的大小军阀们,武人们忙于扩充自己的军队,下害黎民,上欺朝廷,等到清军一南下就纷纷投降,所以在扬州失守之后,弘光皇帝知道继续留在南京城内无异于继续等死,所以弘光皇帝和自己的母亲邹太后以及首辅马士英于五月初十从南京城内出逃。事实证明,这绝对是一个相当英明的决策。皇帝逃跑之后,是战还是降就成为摆在南京勋贵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太学徐瑜提出要坚守南京,结果被主张投降的忻城伯赵之龙当场杀害。

虽然黄得功后来说“陛下死守京城,以片纸召臣,臣犹可率士卒以得一当。奈何听奸人之言,轻弃社稷乎!今进退无据,臣营单薄,其何以处陛下?”但即使留在南京,谁又能保证南京城内诸如赵之龙一类的勋贵不会像后来的田雄和马得功一样把皇帝绑起来送给清军呢?更何况,后来的历史已经证明,黄得功自己是忠诚的,但他的部下就未必了。

朱由崧逃出南京之后就和马士英、邹太后失散,马士英保护着邹太后退往杭州,朱由崧则逃往太平府,结果太平府闭门不纳,朱由崧不得不逃往芜湖投奔靖南侯黄得功,黄得功此时仍控制滁州、和州以及其附属州县包括六合县、合肥县、巢县、无为州、全椒县、来安县、含山县、江浦县,总兵力大约三万人,钱海岳《南明史》中的黄得功部人数实在是有些过于玄幻。在弘光皇帝逃跑之前,黄得功部于荻港击溃左梦庚叛军,闻听皇帝来到自己的大营之中,慌忙赶来迎接。

此时的多铎刚刚接受了南京明朝官吏的投降,派遣降将刘良佐,多罗贝勒尼堪、护军统领图赖、固山额真阿山、固山贝子吞齐、和讬等人率兵追击朱由崧,大约在五月十四日,刘良佐军万余人以及贝勒吞齐与黄部兵马遭遇发生激战,刘良佐军大败,黄得功部追击刘良佐军直至赭山,刘良佐军伤亡惨重,应该说此时的黄得功部仍是占上风的,但接下来的发展就有些出乎人意料了。

在刘良佐部逐渐崩溃之时,黄得功部先锋马岱突然投降,并且断掉了吊桥,不少士兵收不住脚,落入水中淹死。刘良佐于是站在岸上大声招降明军,黄得功见到这位昔日的同僚主动跳了出来,穿上盔甲准备去杀死刘良佐,此时黄部副总兵田雄出来对黄得功说“咱家交好,何疑焉?”黄得功于是站出来高声痛骂正在招降的刘良佐“汝巾帼,我大丈夫也,安能效汝狗彘?!”独自登岸,离开了众军的保护,然后他就被清军弓箭集中射击,却身中数十箭而不倒,此时刘良佐背后突然转出史可法的旧部张天禄,一箭就射中了黄得功的喉部,黄得功知道自己不能活下去了,在斩杀了数十名清军之后,用自己最后的力气自刎而死,死前大声疾呼,告诫众将“汝等各宜努力,以报大明!”

黄得功死后,战斗变成了一场屠杀:黄得功的妻子见丈夫战败身亡,把辎重全部沉之于水,然后和女儿以及黄得功的婢女和侍妾投水自杀,黄得功之子被执而死,部下中军总兵翁之琪、邓林祖、杨彪自杀身亡,总兵诸葛晋明在采石战死,守备王东日战死于太平,士兵则有两万余人被杀,参将吴煌准备于苏州起兵,结果事泄而死,除此之外参将周朝瑞、游击汤之翰、总兵于永绶、副总兵林中瑜、总兵卜从善、杜弘域率领残余的八万多人投降,田雄马得功二人挟持弘光皇帝投降。

这八万多人投降之后,其中又有王权,杜衡、李霞等人想要起兵夺回弘光皇帝,结果事泄被杀,清方害怕兵变,于是在四合山以犒赏为名诱骗降军,一举屠杀了三万多人,这场惨烈的大战至此落下帷幕,为弘光江北四镇写下了一个充满血腥味的句号。以上便是钱海岳版《南明史》对于荻港大战的记载。当然了,这里提到的黄得功部的人数看看就得了,弘光四镇理论上只有12万人,这里战死、投降、被杀者就达到了10万人。虽然跋扈的四镇将领肯定不会让自己的部队仅限制于朝廷给的编制,但我还是不认为黄闯子有本事养得起十多万编外人员。

如果光看钱版《南明史》的记录就会发现这场彻底颠覆了弘光政权的战役,对于清军一方来说其实并不是一场轻松的战役,尤其是刘良佐,他的部队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但恐怕事实并不是这样。

先说第一个投降的,先锋马岱,这个人其实在黄宗羲的《弘光实录钞》中也有记载“得功前金锋、马岱已 降,得功督兵前进,岱断浮桥,士卒溺死者无算”投降的不只有一个马岱,还有一个金锋。结合这两本史料来看,可以猜测一下这两个人在开战之前其实就有可能和清方(极有可能是刘良佐)有勾结,因为这两个人投降之前,黄得功部已经彻底压制了刘良佐部叛军,满洲八旗也没占到什么便宜。有将领在顺风局之下投降,只能说明黄部明军有相当一部分军心已变。
其他史料的记载也确实证明了黄得功部明军在开战之前就军心已变
《鹿樵纪闻》记载:“俄而刘良佐引大兵追至,得功战铜陵(指攻打左梦庚军)时,伤左臂未愈,至是即督八总兵迎敌。良佐大呼岸上招降,得功骂之,勒兵欲战,将士莫有应者,愤甚,匹马独出,忽流矢中颊,拔视之,中军田雄矢也”

《爝火录》记载“刘良佐奉豫王令旨追帝,且召得功。得功怒,不甲而出,隔河大骂,挥鞭自誓曰:我黄将军岂肯屈膝他人哉!降将张天从在良佐后,发矢中得功额,得功屹立不动;良佐即杀天从,持其首劳之。得功终不屈,请明日决一死战。次日,结束将战,麾下群进曰:大事已去,徒取戮耳!得功审视将卒皆无斗志,乃掷刀于地,抚膺大恸。随卸甲冑、服冠带,自向帝再拜,自刎死。”《圣安本纪》与《爝火录》记载一致。

这些史料说的也是夸张了,似乎在开战之前黄得功一下子就成了光杆司令,被所有的兵将抛弃,最终含恨自杀而死。根据清方自己的记载来看,两军之间应该还是发生过激战“福王登舟欲渡江。图赖遂据江口。截其去路伪靖国公黄得功逆战击败之敌兵皆堕水。尽夺其舟。得功中流矢死伪总兵田雄马得功、缚福王及其妃来献。并率十总兵部众降获金银缎、宝玉、貂皮等物无算”张天禄于这一年的九月上奏说自己“奉王爷命令随贝勒王爷赴芜湖剿抚靖南侯黄得功官兵,招降总兵卜从善、马得功、田雄、丘越、于永绶,续又招降总兵杜弘域”。

但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这场激战恐怕没有钱版《南明史》中描绘的那样激烈,除翁之琪、诸葛晋明等少数人之外,大多数将领在黄得功中箭身亡之后就选择了倒戈,他们劫持了皇帝,向清军投降。除此之外,还有总兵方国安带领的大约万余人成功退出战场,这些人在日后成为鲁监国政权的主力部队。

荻港大战最终以南明军队的战败投降而告终,同时也宣告了弘光政权的灭亡,弘光皇帝本人被俘之后,被送往北京,1646年在北京被杀。弘光政权灭亡之后,南明王朝即将迎来下一个君主,同时也将迎来另一场更为耻辱的惨败。
喜欢这篇文章的转发和点个赞长按5秒给个三连,顺便关注天天,关注天天不易走偏,人均寿百,年入千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