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五经期末论文——我对中庸思想的认识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甚至矣乎!民鲜久矣。”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德行,是最高尚的了!人民缺少这种德行已经很久了。”从孔子的话中不难以看出虽然夫子对中庸这种品德的高度推崇,但却很少有人拥有这种高尚的品德。中庸指不偏不倚,不做过火的事。中指折中,调和。庸指普通,寻常。中庸是以孔子为代表的的儒家的重要思想,它作为一种道德观念,尤其受到儒家的提倡。《论语》中提及“中庸”一次,仅此一条。中庸属于道德行为的评价问题,也是一种德行,而且是最高的德行。宋儒说,不偏不倚之中,平常谓庸,中庸就是不偏不倚的平常的道理。中庸又被理解为中道,中道就是不偏于对立双方的任何一方,使双方保持均衡状态。中庸又被称为“中行”,中行是说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互相牵制,互相补充。中庸是一种折中调和的思想。调和与均衡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对立的、暂时的。孔子揭示了事物发展过程的这一状态,并概括为“中庸”,这在古代认识史上是有贡献的。但在任何情况下都将中庸,将调和,这就否定了对立面的斗争与转化。
中庸是中国儒家道德智慧之精髓。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庸思想在任何时代都适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历史背景下,统治者对儒家的中庸思想采取的态度是大不相同的。举个例子,中庸在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就不被统治者所重视,对中庸并不抱有推崇的态度。这是因为在春秋时期百家争霸,每个国家都想扩张自己的领土,谁都不想被别的国家所吞并。在那个时期,如果哪个国家推崇中庸的思想,说不定分分钟就会被灭国。所以在秦始皇一统六国之后还进行过焚书坑儒的运动。然而在汉朝董仲舒却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这是因为汉朝之后社会环境比较安稳,不再像春秋战国那样动荡不安,在这种社会背景之下适合推行儒家的中庸思想。守住中庸之道,达则兼济天下,困则独善其身。处在自己该处的位子,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不奢望自己位子以外的东西,无论富贵、贫贱、困境、患难之中,都能泰然处之。安分尽伦,顺乎自然,等待时机。冒险和人为都是违背中庸之道,徒劳无益的行为。儒家的这些中庸思想符合当时统治者的心理,如果人人都遵从中庸之道,那么怎么会有人会有造反之心呢?如果人人安分守己那岂不是天下太平吗?
从社会安定的角度来看儒家的中庸思想无疑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伟大功绩。但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儒家的中庸思想也起到了一定的消极作用。例如中庸不提倡人们冒险,反对人们的冒险行为。这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人们思想的进步和发展。中庸思想在中国上千年的历史中早已在中国人的心中扎下了根,以至于现在中国人民的思想总体上还留有一些保守的思想,缺乏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
总之我认为中庸对中国的人影响有利也有弊,决不能从单方面的去解读儒家中庸思想对中国的影响。我们应该从多方位,多角度,客观的认识中庸对我们的影响。以上就是我对中庸思想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