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西方文艺理论】狄尔泰,解释学之父,在自然科学面前论证精神科学合法性之人

2023-06-17 17:51 作者:结海楼云生  | 我要投稿

“我们说明自然,但我们理解内心生活。”

1、精神科学建立的意义?

2、表达和体验的联系?

3、狄尔泰如何看待理解【解释学循环】?


在一个以农村小镇为主、人口众多,且均耕地不足的国度,绝大多数民众最优先的考虑问题,就是生存问题。

很遗憾,文艺类学科在多数时候,无法直接解决现实生存的匮乏,因此长期以来在教育界徘徊着一个声音:“文科无用论”,至少对绝大多数需要工作的孩子们来说,除非学文艺以师范为工作,又或者是赶上了某种社会风气的浪口,文艺类学科的工作和产出实在是于生存无用,还要忍受资历的冲击或公众情绪的质疑——不过这怪罪于抽象的学科本身似乎挺不负责,毕竟人间的灾难和踟躇,最后都要由人本身来回答和解决。

对应的,人要面对的问题,绝不仅仅是生存:

人如何认识自己?

如何认识他人?

如何认识人自身所创造的人类文化?

如何认识由人本身构成的的人类史?

如何认识人自身的再创造?

长期以来,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苦于生计和奔波,但无论西方的修道院和本土的求学所,那些看似于生存无用的东西反而在几百年后成为了人们彰显自己为人,而非动物的标志——逻辑术、化学、物理学、机械……

无论希伯来的经书还是带导师的手稿,都已经明确指出——仅仅为生存的生活不是人的生活,而是一种异化的扭曲……这样的人还会诞生下后代,并告诫他们的后代,生存就是一切……

 


前提:生命意识与历史理性批判

上述问题在德国现代生命哲学家、解释学美学家Wilhelm Dilthey有着真诚的回答,此人上承施莱尔马赫和叔本华,下启海德格尔,在思想和文艺方面有重要的贡献——狄尔泰生命哲学观和诗学阐释学理论。

在他的时代,以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基础的体系已经无法满足、解决人的生活世界问题,逻辑和自然科学在“人之问题”上出现了普遍的失灵。

在物理世界,人通过对物体或者对象的精确观察、测量和人为刻度来获取对物理世界的知识,但是在精神的世界,主体(人)的感情、想象和人类活动的观念、价值、目的,根本无法用刻度法精准量化,即使到了今天,赛博算命和精神分析16人格也无法解释人的一切。

——此即【生命意识】,精神科学要回答人的生命本体、人和历史的关系、人类的体验、表达、理解上的问题,并且和自然科学有意识地划清界限,回答自然科学无法回答的“人类主体性”的一系列问题。

——康德用“纯粹理性批判”为自然科学奠定了可靠的认识论和方法论,那么狄尔泰就用“历史理性批判”让精神科学(人文)让人类只是的确定性和客观性成为可能。

 

对此的方案就是“历史理性批判”

“我们不能只靠着自然科学家的研究方法移植到人文科学……必须要让我们自己的知识适应于我们的研究对象本性,只有以此为基点,才是科学家们对待研究对象(的正确方式)。”狄尔泰如是说。

 

“体验”、艺术

在狄尔泰的视角,对人的体认不能够诉诸理性,只能是通过体验(Erlebnis)。

这种体验指的不是仅仅被我们感受到的意识到的对象,还包括了主体对对自身的反思,让主客体关系变成了“每个个体自己的世界”。

可以认为,体验关涉人的有限生命的超越和生活价值的反思,在体验当中,“我在世界中,世界在我中”,“我”并非超然物外,“对象”亦不在我之外,这种富有本体论的意义的说辞证明,狄尔泰将这种“生活体验”看成了人类的“生活地基(untergrund des lebens)”。

【艺术】,狄认为,诗(文艺)是关于生命本体的、是生命本体艺术化的中介。诗是体验的外化,当艺术家把自身内在的孤独、希望重重凝练为艺术,读者受众就可以通过“再度体验”来和诗人的灵魂沟通,并阐发出更多内容。

 

“表达”和主客观有效性问题

正如当代多数庸俗的机械工具论者对文艺的讽刺、谩骂、贬斥爱用的言辞,个体内心世界千差万别,每一种都有独特的“体验”,那么体验还能够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有效性吗?我们又怎么去把握和认识?(笔者认为,如何让抽象清晰共通化是文艺的使命,而让抽象具现明确化是理工的使命,而在此人此事此物发生之后进行总结分析和抽象概括则是哲学的使命——但这并不能说明各种工作高低尊卑关系。)

狄在这个问题上避免自己滑向心理主义,认为“体验”必须要经过一个外化的过程。

简单来说,越是主观性浓烈的东西,越要努力追求一个可行的“表达”,语言、姿态、文艺符号、科学或行为符号,一切的主观表达,必须通过符号来理解,且,必须“超越”符号本身到达类似于“言外之意”的境界,直接感受符号指涉的内容。

结构主义、文艺符号研究、解释学、文艺阐释对这一点进行了众多的工作,成果近乎遍布整个人文科学界,因此,业内人士尊狄尔泰为“解释学之父”。

 

额外要说明的是,人文的表达绝不是单纯的宣泄和自述,狄尔泰警告,对自我的认识必须通过他人的认识,但对他人的认识也极难彻底的感同身受,但是,“客观化”可以让我们去无限接近和“理解”。

人能理解历史,正因它本身就是一个历史的存在物。

 

狄尔泰把表达分为三类:语言的、行为的、经验的。莎士比亚、歌德、荷尔德林、德意志浪漫派的诗尤为推崇,就是因为在他眼中诗的表达历史地揭示出人们体验和领会生活意义的无限可能性,以及人性和世界关系的种种价值。

 

“理解”、阐释学循环

“表达”“体验”需要客观化,这毋庸置疑,婴儿需要言语才能更精准地进一步地表达所求,但作为历史的一部分的我们,怎么才能把握自己,怎样才能把持这个自己无法跳出的整体呢?——那么就要面对“理解”,面对“解释学/阐释学的循环”。

狄认为,“理解”就是关键,通过表达而对意义的把握需要一种特殊而复杂的精神活动——“理解”是精神科学的根本方法。人的生命体验不能借助逻辑思维,只能靠理解来进入彼此的世界。

【理解】,精神(人文)科学研究人和人的生活的意义,离开了理解和解释,一切表达、意义、理念都会被抹除或物化,人有着共同的心灵结构,带动意识和活力去追逐新的生命形态(以此可证,无论2016的微软小冰诗抑或ChatGPT-4之类在本质上都无法取代人文学科,但的确会挤占大量的重复性劳动,威胁人口密集的本土的工作岗位)。

但问题在于,如果我们秉持客观态度,意识到自身局限性和经验色彩的影响,那么我们的理解是否能准确揭示那些生活和意义的存在

——这个问题就是【阐释之循环】

1、人的现实存在和认识历史的关系;

2、传统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3、解释活动中理解和经验的关系。

但我们并不是哲学家或者法学家,我们要回答的是【文艺的阐释学循环】

1.       单词和作品整体的关系

2.       作品和作者心理的关系

3.       作品和它所属的种类和类型的关系。

 

体验——表达——理解,构成了狄尔泰的精神科学体系,追求人文世界中的客观知识,且极力避免主观和相对倾向,然而,这或许恰恰让精神科学再一次向自然科学低头,阐释学循环的困惑自然就不可避免。

正因“试图摆脱”,反而“深陷其中”,笔者结合自己的论文,姑妄言之:提供无限的困惑和无限的路径,就是精神科学不同于自然科学的特性所在。

每个人都要面对自身的困惑、局限,在其他人——无论相似还是不相似——的经验中寻找出自身的唯一路径,不是谁的父子,不是谁的师徒,不是谁的上下属——而是无法被教育、驯化、塑形的唯一的自己。

 

 

1900狄尔泰在《解释学的起源》的书中着重阐述了施莱尔马赫的思想,在试图规定“普遍有效性”的路上一路痛苦而艰辛,理论上却无法解决“圆圈(循环)”的矛盾。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说,要让我们摆脱狄尔泰的重大影响,而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说,要让理解不再是一种认知方法,而是作为人类存在的一个基本结构,或许就是为了摆脱这个疑弊。

【西方文艺理论】狄尔泰,解释学之父,在自然科学面前论证精神科学合法性之人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