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大胆开口说英语真的好吗?

2023-07-08 15:41 作者:路过的术术人  | 我要投稿

   其实我觉得,想要学习说正确的外语,开口说本身是没问题的。但是前提是要得到充分的反馈。反馈在课堂中是可以得到的,因为老师会有义务来对你的语法表达错误进行订正反馈。

   而在课堂之外,客观而言,学习者不一定能得到反馈。视频开头讲的那般,如果聊天的对象不对你的错误进行指正,那可能会巩固错误,然后会产生僵化思想,让那个错误难以得到改正。而一般情况下,如果错误的表达造成了语义难以理解的情况,通常都会得到口头订正反馈。我拿外国人学中文举个简单易懂的例句好了,“我被狗咬了”这句话,口误说成了“狗被我咬了”,听者往往会发出“啊?”的感叹,后续可能会反问道“你是说你被狗咬了吧,是被狗咬了吧”。事实上后续的反问去掉,这声“啊”就已经算是反馈了。

   而视频后半段说到,这种反馈在学习者的角度上可能会被无视掉,亦或者被错误理解。例如上文,发话者很有可能没注意道自己的语法出了错误,而认为对方没听清自己在说什么而发出“啊?”的感叹,然后重复说一遍“狗被我咬了”。这类研究相当多,反馈的效果有多大?或者用什么样的方式反馈更加有效,更加能让学习者注意到这是订正的反馈?如果看视频的语言教育学大学生对此有兴趣,可以考虑读研究生去研究研究这方面的问题。

 

   回过头来,我之前说了,这是为了学到正确的外语,避免在交流过程中造成语义不通,或者让对手措意的情况。而有的时候,不正确的表达并不影响语义判断的情况也很常见。再举个例子,“我笑了起来”和“我笑了出来”,虽然“起”这个字更能表达从平静到笑,表情上的渐变。“出”则更能表达表情突然的变化,语义有所不同,但是在绝大部分语境下两者互换并不会产生歧义。类似听着变扭的句子很多,但是多多少少听得懂。所以等我们上了语文考场后看到那些个病句题,一遍看过去感觉都没什么问题。

   而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现在越来越注重语言的沟通交流能力上的教育。再次之前需要解释一下第二语言是什么,第二语言的学习不同于普通学校的那种外语学习,它更像是让人能够如同流利说出母语一般,学会外语后能够大量实际应用的一种学习,这当中的实用,包括了听说读写。相比之下,所谓普通的外语学习,学完了之后,只要在用得上的地方能用就行了,不用聊天也没事的,最经典的就是学校的那种教育,能考试就行了,不需要用。

 

   上面扯得那么多,其实我想说的是,学习语言不仅要追求语言的正确性,其流畅性和复杂性同样是学习者们必须要掌握的

 

   手机端用户在看我评论的时候应该能注意到我的IP。不论国内外,当下日语教育学最普遍的还是以正确性为主的,以构造主义言语学及行动主义心理学为基础而提出的Audio-lingual Method方法(我也不知道怎么翻译才好)。这是一种注重文法正确性和发音正确性的一种教授法,尤其对文法构造方面下足了力气。即便是中国的课堂里,也是用的这种方法,只不过发音那块考试用不上,多在听的方面进行培养(然而事实就是听力部分成绩普遍不佳)。这个教授法是利用大量的语言形式知识输入,学习者进行知识产出的过程中学会正确的语言形式,其重点在于“输入与输出的”的循环往复。能让人学会文法,这无疑能够提升学习者语言能力,但是这个教授法在交流能力上的培养,几乎是没有的(学生需要课外自己学习如何用外语和外国人沟通)。

   在日本这种一个国家塞满了外国人的地方,培养语言交流能力就变得更加重要。所以近年日本比较流行的一种教授法是Focus-on-Form(我还是不知道该怎么翻译好),这是一种注重培养沟通和理解能力之上,学习语言表达的一种学习法,相当抽象,大家可以理解为同学们在教室里进行聊天学习。这个教授法是基于语言学习者会自觉注意到文法和语义之间的关系,联想文法所拥有的机能,以学会语言表达方式,重点在于“自觉注意”。不过该教授法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同样的,有很大研究的空洞,还有待研究查证。

 

   而视频后面提出的Total Physical Response全身反应法,我没读过相关书籍,以我浅薄的理解就是让语言与现实生活中的事物一一对应。举个例子,小学或者幼儿园的老师会命令小朋友们“举右手”,然后下面的小朋友们都举起右手,做这样的小游戏可以让小朋友们讲“举右手”这三个字和肢体动作联系起来,从而学会语言。这个学习法的重点就是让学习者抽象地得到语言知识的“输入”。

 

  最后说一下我个人对语言学习的看法和语言学方面的短浅理解。

我认为学习外语就该大声说出来,尤其是评论区有人的的确确是为了学习外语交流能力而学的英语,那就更不应该害怕说错(而且发音的培养是国内教育所欠缺的,至少我小学初中都没学过音标。文法再怎么准确,说出口大概率还是会被听出来不对的地方,在这个角度上看,纠结正确错误本身已经没什么意义了)。

我人在日本,身边有些外国人朋友说话,都是卷着舌头说的。我们知道日本人说话舌头基本上不太动,相比之下,我的朋友说话的味道就明显不对,但是日本人都听得懂,我也勉强能听懂,所以也不会特别在意什么。如果有说得不明白的地方,大家都会反问回去:“你是说OO吗?”,这样的交流即便不是很顺畅,但是也算是一次成功的对话。

还有就是,我认为,语言的错误使用,很有可能会改变语言本身。举两个例子。

日语中的2类动词可能态,动词尾部固定出线的ru,会跳到a段变为ra,后接续reru。然而近年越来越多的日本人再说“吃taberu”的可能态时,发音成tabereru,这是一个语法上错误的用法,在考试或者正规的书面文书中是不能出现的。而几年前的研究调查发现,超过半数以上的日本人都会用这种语法上错误的发音来描述“吃”的可能态。我的老师说:“这种说法不符合常规,但是这么说不会产生歧义,且2类动词可能态与被动态的变形一致,本身在语法上可以通过这种误用来避免句意判断混乱,日后很有可能会变成正确的文法。日本语不会一成不变,它本身就是一个近现代才成体系的一个语言,还很新,就像刚出生的孩子一样,它会随着时间的推进而变化、成长。”

放在中文里面讲,我估计也是差不多。语义的活性化就不说了,就“的”“得”“地”三者的区分,我觉得绝大多数网友都不会太在意,因为打字的时候出线的第一个字就是“的”,然后无论何时都一贯通用。有一次我为了确认我写的句子是否正确,特定查了一下,虽然我是没敲错字,但是解释一栏最后一句话吸引了我的注意“的在大多数场合可以替代得和地”。我不知道这是随意加的注释还是查证过后得到的结论,但是“得”和“地”在其为动词或名词的场合已经有了别的意思,单单用“的”来表示从属关系和修饰关系,在汉字实用性上没有矛盾,发音上也没有影响,过个十几二十年,教科书上可能就没有“的”“得”“地”三者区分相关条目了也说不定。

 

写的有点多,总结一下,就是对反馈的探讨、对语用论的探讨和对二语习得的解释、几种教授法的探讨、对语言学习的看法和对语学发展的臆测。

 

大胆开口说英语真的好吗?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