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府说、康熙文集。 (原文及普通话大意)
于史有载,康熙对 孔子行三跪九叩大礼。
樂府說、康熙文集。(原文及普通話大意)
樂府之名昉於漢武帝,然不自漢始也。盖古者樂即詩也。
虞書命后䕫典樂而曰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周禮春官宗伯教六詩,曰風雅頌,曰賦比興,而以六徳為之本,六律為之音。班固謂周詩既備,而其器用張陳具在周官。故國子學歌九徳,誦六詩,習六舞八音之和,皆是物也。
古詩三千,孔子刪之為三百,著以為經,而記謂歌詩三百,弦詩三百,舞詩三百。由是觀之,詩三百篇,孔子皆嘗弦而歌之,以求韶武雅頌之音,故曰古者樂即詩也。
漢髙帝過沛,賦三侯之章。其時唐山夫人又作安世房中之歌。樂府已權輿於此,逮乎武帝崇尚文學,於是作為十九章,設恊律都尉之官,而樂府之名始立。
魏晉以來歴代踵之,綜其大凡,漢郊祀已下皆頌之類也,漢鐃歌已下皆雅之類也,漢横吹以及六朝清啇楚調諸曲皆十五國風之類也。其詞雖古今不同,正變不一要,皆有三經三緯之遺意焉。他如京洛行,出塞曲,雁門太守行,飲馬長城窟之類,其名甚夥。或因事以屬詞,或比託以寄意,主於古雅頓挫深婉動人。
漢魏而後六朝以及唐人多仿其音節而為之。至白居易則自製数十篇,為新樂府,以諷諭當時。韓愈製琴操十章,杜甫亦以時事為樂府體。此則其源流之大槩也。後之人由流以遡源,師漢魏淳古簡澹之義,以求合乎詩人溫柔敦厚之㫖。庶於古義有當歟。
(普通話大意)在康熙文集中,有一篇名为《乐府说》的文章。
这个名称起源于汉武帝的时代,但其实并非汉朝创始。
古代,乐府即为诗的一种形式。在虞书中,后䕫被任命负责典乐,并被称为诗,用来表达人们的情感和思想,其声音则依循律和声的原则。
在周礼中,春官宗伯教导六种诗,包括风、雅、颂、赋、比、兴,并以六徳作为诗的基本要素,六律作为诗的音乐表现方式。班固认为周诗已经完备,应该在周官中使用。因此,国子学学生要歌唱九种徳行,背诵六种诗,并习练六种舞蹈和八种乐器的和声,这些都是很重要的事情。
在古代,诗的数量有三千首,但孔子将其精选为三百首,编为诗经,并称之为歌诗、弦诗和舞诗。可以看出,诗经共有三百篇诗,孔子自己曾经弹奏并歌唱它们,以追求韶乐和优美的雅颂之音。因此可以说,古代的乐即为诗。
汉高帝曾在沛地赋诗三篇,而在那个时期,唐山夫人也创作了《安世房中之歌》。乐府的名称逐渐在这个时期被广泛流行,尤其在武帝崇尚文学的推动下,创作了十九章的乐府诗集,并设立恊律都尉的官职,使乐府成为一个独立的诗歌体裁。
从魏晋时代开始,历代的文人纷纷效法乐府诗的风格,这些作品在整体上可以分为郊祀以下颂诗类和铙歌以下雅诗类,以及横吹和六朝时期的清啇楚调等十五国风。尽管这些词语在古今间略有不同,风格变化也不尽相同,但都蕴含着悠久的历史遗意。例如,京洛行、出塞曲、雁门太守行、饮马长城窟等作品,都是有趣且感人的佳作,有的直接描述当时的事件,有的则寓意深远,以古雅的风格引人深思。
从汉魏到六朝,甚至唐代的文人经常仿效乐府诗的音节形式来创作。白居易创作了数十篇新乐府,用来讽刺当时的社会现象。韩愈也编写了十章的琴操,而杜甫也以时事为题材,运用乐府的体裁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乐府诗的源流可以说是非常广泛的。后来的文人通过研究汉魏时期淳古简澹的风格,以期对诗人的温柔与厚重有更深入的了解。因此,乐府诗在古代文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