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礁石缝中的伏击者——豆点裸胸鳝

2022-11-28 18:36 作者:蓝色精灵志愿服务队  | 我要投稿

在我国近海沿岸色彩斑斓的珊瑚礁中,居住着许多美丽奇特的可爱生灵,今天介绍的主角“豆点裸胸鳝”(Gymnothorax favagineus),便是其中之一。作为性情凶猛的肉食性鱼类,他们俗称“虎鳗”“钱鳗”,生活在礁石的夹缝之中,用在水下不易识别的颜色和周围环境来伪装自己,时常一下子从夹缝中窜出,狠狠咬住路过的毫无防备的猎物;但有时,他们也会放任“鱼医生”“清洁虾”在自己的口中追逐嬉戏,在对猎物的残暴之外也有着几分独特的温柔。 豆点裸胸鳝其实只是裸胸鳝的一种,属鳗鲡目海鳝科裸胸鳝属,分布于印度至西太平洋,我国沿海地区常有分布,在我国台湾地区的称呼为大斑裸胸鯙(chun三声)。尽管名字中也带有一个“鳝”字,但裸胸鳝和我们熟知的黄鳝还有前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鳄雀鳝的亲缘关系并不算非常近,甚至从目这一分类阶元开始就已经完全分隔开。相反,他们和鳗鱼饭里的鳗鱼亲缘关系更近,同属于鳗鲡目,但不是同一科。

(图:台湾鱼类资源库) 和绝大多数鳗鲡目的鱼一样,豆点裸胸鳝没有腹鳍,奇鳍连在一块,没有胸鳍是他们作为裸胸鳝属一员的特征。豆点裸胸鳝的身体长而呈圆柱状,最大体长可以长至3米,尾部侧扁,吻圆,上下颌略呈钩状,尖利的牙齿能在瞬间刺进猎物的鳞中。他们的体色随发育成熟由灰白转至灰褐色;区别于其他裸胸鳝,他们的体表有许多的圆黑斑点,体表的斑点较大,头部的斑点则小而密,且形状较不规则,看起来就像陆地上的金钱豹一样。斑点的直径随鱼体的生长并不会发生显著改变,但斑点数量会不断增长,并且斑点的间隔和斑点数量因地点、体型和族群等因素的影响,存在相当大的个体差异。因其特异性和较高的观赏性,豆点裸胸鳝的大型个体经常会在水族馆的水族箱里展览,也有爱好者会在自己家中饲养,以博人眼球。

(图:台湾鱼类资源库) 也许很多人都应该听过鳄鱼鸟和鳄鱼共生的故事,在科学上,这段故事其实仍待科研工作者们考证其准确性,但豆点裸胸鳝和“鱼医生”们的发生的故事,却是毋庸置疑。作为浅海食物链高层的掠食者之一,各种寄生虫对豆点裸胸鳝的影响很大,而在裸胸鳝大型个体的巢穴附近,人们经常可以见到清洁型动物的身影,包括各种鱼虾。这些鱼虾会为大鱼提供清洁性服务,清理体表或口腔中的寄生虫和食物碎屑,譬如鱼虱和一些桡足类的寄生虫,维护鱼体健康,裸胸鳝们则以安全和食物作为这些清洁工的报酬。

(鱼医生在为裸胸鳝做清理,图:罗腾达摄) 豆点裸胸鳝的皮、肉都含有丰富的胶原蛋白,可以养颜美容、延缓老化,部分沿海城市的居民会把豆点裸胸鳝作为餐桌上的一道佳肴,但值得大家注意的地方是,作为珊瑚礁区肉食鱼类,越大的裸胸鳝体内越容易积累一种名为雪卡毒素的藻毒素,这种毒素对人体有害。雪卡毒素(Ciguatoxin)的真正来源是一种双鞭藻冈比毒甲藻。这种毒素毒性非常强,在数量和毒性上都是已知的对哺乳动物毒性最强的毒素,甚至比河豚毒素强一百倍。裸胸鳝本身无毒,但是作为肉食鱼类,他们在捕猎藻食性鱼类的过程中也摄取了这些有害的雪卡毒素,个体生存得越久,随食物链积累的可能也越多,这种现象就是食物链的生物富集。受冈比毒甲藻的分布影响,豆点裸胸鳝体内毒素的种类和量也有一定的地域差异,在我国曾出现过食用豆点裸胸鳝中毒的记录。不仅仅是裸胸鳝,大家在食用石斑鱼这类珊瑚礁海鱼时最好都不要刻意追求“个大味美”的鱼,避免意外的伤害。

(图:台湾鱼类资源库) 文案:罗思成 审核:余李卉

礁石缝中的伏击者——豆点裸胸鳝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