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土地制度全梳理(上)还不来学?!【必备知识梳理+精选高考真题】

2023-09-22 12:36 作者:历史老师定哥  | 我要投稿

哈喽,亲爱的淀粉们~今天又带来干货啦!针对最近淀粉的反馈,小历将带来有关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土地政策演变的内容,文末有提供PDF版本哟,快快拿起笔和小本本,记录下今天的干货吧,希望能帮助大家理清思路,历史考高分哦~

               一、何为土地,土地制度?


土地是我国古代最基本的生产资料

土地制度,实质是土地所有制,即生产资料所有制

土地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主要方面,是古代经济关系的基础

土地制度——赋税制度——经济制度

①土地制度演化反映生产力水平发展

②土地制度对生产力的发展有反作用

③土地制度决定生产关系与阶级关系


             二、土地制度演变的宏观表现


中国古代土地制变轨迹沿着土地国家所有制为主的公有制土地私有为主的私有制变迁。

1、地主兼并土地,使国家所有土地和自耕农土地日益萎缩。

2、随后产生严重的社会危机,社会腐败不堪、税负繁重。

3、农民受到压迫和剥削,难以维持生计。

4、激起社会动荡、农民起义,推翻封建统治。

5、原地主土地所有制被推翻,土地制度再次回到原点

6、然后,新一轮的地主所有制又开始对土地不断兼并,直到农民不堪重负、再次举义推翻当朝统治。土地制度变迁与朝代跌宕起伏紧密相连。

7、所以,土地制度的演变具有时代性

中国近现代新土地制度是将土地转为公有农民享有土地的使用权,为国家缴纳一定得税,不存在剥削

          三、土地制度演变发展的原因(宏观)


土地制度的演变实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演变,而生产关系的演变又是生产力所决定的。


                      四、具体演变过程

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

  • 特点:土地归氏族公社所有,集体耕种,平均分配

  • 原因(本质):生产力低下

奴隶社会——井田制(奴隶主土地国有制)

  • 历程:出现于商朝,西周时发展成熟,瓦解于春秋

  • 原因:随着国家的出现,阶级的分化,在商周时期,原始社会的村社结构虽然保留,但土地公有制遭到破坏,井田制出现

  • 是分封制的基础

  • 特点:公田--贵族占有,奴隶集体耕作,收获全部归贵族;私田--分授劳动者,只有土地的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春秋时期——井田制的瓦解和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

  • 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时期铁犁牛耕的出现,大量的荒地得到开垦,私田的大量增加,而私田不向国王缴纳赋税。

  • 直接原因:各国税制改革(例如:①齐国“相地而税征”②鲁国:初税亩):客观上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 特点及表现:公田抛荒,私有土地变多,贵族间争夺土地现象频发          

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 开始:公元前361年,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 特点:土地私有可以买卖、转让,是国家收入的主要来源

  • 实质:彻底废除井田制,使土地私有制合法化

  • 意义:

1、封建土地私有制建立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的经济基础

2、推动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形成,推动了精耕细作、生产技术的发展

3、但会使地主凭借特权兼并农民土地,导致土地兼并严重,造成封建社会的流民问题和社会贫富分化,到明清时期制约农业发展

4、土地兼并造成社会不稳定,促使封建统治者吸收教训,巩固统治,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 历代封建土地私有制形式多样:

其中土地地主私有占主导,通过租佃制,雇工进行。


两汉时期三国时期(曹魏时期推行屯田制)

  • 两汉时期土地兼并严重(根源:土地私有制和土地自由买卖制度存在)租佃现象普遍化

  • 屯田制

1、背景:东汉未年,连年战乱,大量人口流亡,社会经济调敝,曹操募民在今河南许昌东屯田,成效良好,由此广泛推行。

2、形式:政府为取得军队给养或税粮,利用士兵和无地农民垦种荒地的制度。

3、衰亡:收获按分成制向政府纳租,年月取久,因超额剿削和地主豪强对屯田的侵占,屯田容和佃兵被迫逃亡。趋于瓦解,西晋初正式废除。


北魏至唐中期——均田制

  • 背景: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

  • 内容:国家把政府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租,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 影响:

1、—定程度上使农民获得了土地,生产积极性提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2、抑制了土地兼并

3、保证政府赋役来源,巩固封建统治;    

4、并未触动封建地主利益,也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


宋朝——“田制不立”“不抑兼并”

  • 含义:宋代没有国家制定的土地制度,允许土地自由买卖。从唐朝后期“舍人税地”的两税法后,赋税征收对象由人口变为土地,且国家没有了大量控制的土地故无法定立新田制。

  • 原因:

1.北宋建立在军事政变之上,社会没有经历剧烈动荡,国家无过多闲置的土地;

2.笼络人心的需要(如杯酒释兵权,优待功臣);

3.沿用两税法,基本原则是只要国家租赋增收,即可不限制地主广置田产;

4.是宋代社会经济高度发达的结果。

  • 影响:

1.顺应了土地私有化的发展趋势,促进了租佃制的繁荣,释放了社会劳动生产力,使农业生产得到极大提高;

2.失地农民转入手工业和商业领域,封建人身依附关系减弱,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

3.土地产权制度变革(对土地这一财产的占有、使用、支配、处置的权利发生了变化)直接推动了土地垦殖数量的增加和面积的扩大,进一步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4.促进了经济契约立法的完善;


明清时期——在继承中发展,土地买卖活跃

更多高考热点尽在《历史高考热点》想获得更多更系统的知识的淀粉们,快快行动起来吧!

                         五、名词解释


1.土地兼并:

实质:垄断

表现:

东汉和唐朝:田庄是最普遍的大土地经营单位

宋代:“田制不立”“不抑兼并”

明清:商品经济繁荣,土地私有进一步发展

原因:

①根源:生产力的进步,土地私有制和买卖制度的存在

②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③封建地主经济实力不断壮大

④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业资本流向土地

影响:

①使国家丧失赋税收入

②阶级矛盾激化,引发农民起义

③地方豪强势力壮大,影响到中央集权的加强

④导致租佃关系的出现并日趋普遍化

⑤不利于民生的改善

⑥不利于商业资本的积累 ,影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租佃制

表现:

地主把土地出租给别人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称为租佃土地经营方式,地主与佃农之间形成了租佃关系。

租佃关系的发展历程:

①战国:租佃方式产生;

②汉代:“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伍” 比较普遍;

③宋代: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

④明清:租佃制普及全国。

性质:

剥削与被剥削

原因:

土地兼并;生产力发展;租地利高;人口增加;人多地少

方式:

订立契约,地租以实物为主(分成租、定额租、永佃制)

影响:

积极:佃农对地主和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生产积极性提高,有利于农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消极:地主的地租剥削较重,不利于社会稳定。

                          六、相关习题

1.(2020·天津高考·1)井田制下,村社内的土地分为公田和私日,私田是分给村社成员的份地,按制度定期交换,村社成员要随份地变动而迁居,即“三年一换士易居”。这意味着私田(    )

题1

【考点】古代中国发达的衣业——土地制度(并田制)【解析】据所学并田制的知识可知,其为土地国有制,据材料“井田制下”“按制度定期更换”可知,私田并未突破井田制的范畴,村社成员只有使用权,所有权候然归国家,故远D项:既然是在井田制的前提下实行的,那么私田也是不允许进行交易买卖的,排除A项:材科并未提及私田产品的归属阿题,从材料“三年一换土易居”的规定中无法斋出其收获是否全部上缴国家,排除B项:小衣经济是封是土地私有制的产物,而井田剖器国有剂,排除C。【答案】D


2.(2020·全国Ⅲ卷高考·25)东汉末年,曾操在许下和名地置田官,大力发展屯田,以解决军粮供应、田亩荒芜和流民问题。“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曾操实行屯日,客观上

题2

【考点】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东汉末年的屯田制【解析】据材料“解决…流民问题。‘数年中所在积乘,仓廪皆满’”可知流民问题得到一定的解决,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故远D项:大土地所有制是相对于小土地私有制而言,就是一个地主、领土或贵族私人掌授大量土地,据材料“大力发展屯田,以解决军粮供应”可知是军屯,结合所学军屯属于国家所有制,排除A项:材料“解决军粮供应”说明粮食不是用来销售,排除B项:材料“解决…流民问题。”说明屯田制有利于减少南迁,排除C项。【答案】D

3.(2019·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7)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由此可知,当时江南

题3

【考点】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一清代江南的租但制【解析】“地面山场皆委之佃户”“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面,余皆佃农也”可看出个体租佃经营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形式,故远C项:“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言山场皆委之佃户”不涉及土地所有权的变迁,排除A项:“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面,余皆但农也。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没有涉及农业生产的利润问题,而佃农的普遍,客观上说明地主有利可图或者说明利润丰厚,排除B项:“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言山场皆委之佃户”。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因不满百亩,余皆但农也。上田半归于郡城之需户”这里的信息没有说明衣产品的动向问题,不能说明商品化的程度,排除D项。【答案】C

4.(2020·湖北黄冈高二第二学期期末·7)宋人常言:“贫言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有钱则买,无钱则卖”,“庄田置后频移主”,“千年田换八百主”。这反映出当时

题4

【考点】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1宋元时期农业的发展【解析】根据“田宅无定主”“千年田换八百主”可知,宋代土地买卖活跃,土地所有权流转频繁,这反映出当时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故说D项: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土地的流转,没有体现租佃等土地经营方式,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土地这种财富的买卖,没有涉及具体的利用方式,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湖,土地买卖合法化开始于先秦,排除C项。

5.(2019·四川绵阳高一第二学期期末·2)明初打击“巨姓”豪富,强迫他们迁出本地。先将14万户富豪迁徙风阳,又将富户5300户赶至南京,拥有200亩土地的地主也数目不多。这些举措

题5

【考点】古代中国的农业: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解析】据材料明初强迫富豪迁出本地,以期空出土地,为培植自耕农经济创造条件,故选A项:打击富豪有助于自耕农经济的发展,而不能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B项:材料是政治行为与经济重心的南移无关,排除C项:“消失”的说法错误,只要土地私有制存在,土地兼并就会存在,只能说抑制土地兼并,排除D项

好啦~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了,在微信公众号后台发送暗号“土地制度演变1”即可获取免费完整版~下期将带来中国近代土地制度演变,尽请期待~如果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点一个再看,或转发,让更多人看到吧!

另外小历提醒下:高中历史的学习是以记忆为基础的,所以需要不断的回顾以前所学的知识和对新的历史知识进行思考是很有必要的,这样不仅能增强记忆,还能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淀粉们可以点击下方图片,复习一下之前的合集哦~看到这的淀粉们真棒!下一期小历会出中国近代史和世界史土地制度专题,需要的淀粉们可以在评论区留言,或点赞分享,大家的呼声与支持就是我们的动力

                                   -END-

好啦,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啦~如果大家有什么疑问,也欢迎留言区告诉我们。你们的意见,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成长~

想刷【精选好题】选定哥《小题精练》、掌握【基础知识】选《定哥笔记》、构建【知识体系】选《定哥脑图》、记忆【历史时间】选《记忆卡牌》、【轻巧便携】选《小黄书》、【押题猜题】选《红宝书》 更多好物还在定哥熊猫屋等着仔仔们(๑˙ー˙๑)         

👉🏻关注:微信公众号:历史老师定哥,更多干货等你来拿~ 


土地制度全梳理(上)还不来学?!【必备知识梳理+精选高考真题】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