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二本学生这些年 | 读黄灯《我的二本学生》

- 0 -
最近看到的一系列的关于我的二本学生的系列,从黄灯的《我的二本学生》,到许知远和黄灯一期十三邀对话,再到潘乱的一期《我们二本学生这些年》的播客。对话结尾留出一句话“每个人都是带着成见来看待世界的,如果你不带着成见,那你对世界根本就没有看待方式”。
- 1 -
《我的二本学生》在假期之间用一两天的时间读完,之后,豆瓣上留下简短评价“可以是今年年度最佳,虽然今年才刚刚开始。想推荐给所有的老师和朋友们读一下”。作者黄灯是一位长期在二本院校执教的老师,通过班主任和教师的身份与06级和15级的学生接触,描摹对应两个时代中年轻人生活剪影的尝试,记录了距离我们最近的、最普遍的生命现场、鲜活人物及其背后的故事。
从她的学生这些极为细致和具体的生命切片中,看到的不仅仅是二本学生,甚至是八五后、九零后这一批批的年轻人,他们所有人。从时代变化、生源地、家庭流动情况对学生就业去向和人生目标设定的产生的影响。作者尝试的是从整体层面把握对学生群体的直观认识,在时代的变迁中,去感受和道出不同群体面临的选择、处境和命运。
我不太懂那些高尚的文学理论和构思方法,真正打动人的,只需真诚的写作就好,从自己出发,去看待他人。我迅速被作者真诚的态度所触动到,看到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心想,这也就是自己身边人的故事,只是有人看见了,汇集成了文字,书写了下来。创作者(记录者)不需要给出答案或者解决办法。不要试图在书中找到答案,它只是记录者,只负责讲故事,讲真切独特的故事,不负责找答案。在这个时代,看见,就值得珍惜。
相对于,采访中,黄灯说出自己心里的一些答案,想必面对这么多的问题,自己曾试图去探寻过,只是无能为力而已。她说,自己的心里其实是幽暗的,一个解决办法,就是构建自我,把身子抽离出来重新构建自我,而构建自我的方式就是通过写作。所以,她鼓励自己的学生去写作,去记录自己,去接纳自己,去更好的和自己沟通。
- 2 -
许知远和黄灯这期对话,涵盖了一些树里面的人物,他/她们依旧是住在广州的龙洞,重复着自己的生活,但心里面还是怀揣着希望这种东西。再去回忆书里面每一个被当事人讲述出来的故事,所带出来的呼吸、烟尘、脚步还有凝视,显得更加生动形象起来,和自己在读书时,脑海里面或多或少勾勒出来的情景似乎融合。
黄灯提到自己接触学生,学生和她谈话,自己就像是一个桶,装着满满的、各式各样的、或开心,或欢愉的故事,而这个桶早已经装满,之所以自己把这些事情写出来,就像是自己的一个排解疏散的通道,而且写作期间,最难处理的就是情绪,她讲到,写完之后,像是在深深伤了自己一次。因为看到回忆起每个学生当时所面临的问题,现在所承受的压力,但是自己也不能帮助解决。这恰恰也是中国这种应试教育,教育结构化所产生的影响,只是作用在普通人身上,显得更是沉重。没办法,也只能再去写作。
了解到写作是一条比较好的疏散自己情绪的通道。
- 3 -
潘乱在播客中邀请几位零几年和一几年的针对“我们二本毕业生的这些年”,谈及自己的曾经的生活经历,心路历程,记录分享几位过来人的一些观点:
二本学历的重要性?
学历是一个毕业生迈向社会的一块敲门砖,自己参与去年23届校招,感受颇深:个人技术能力是一个层面,而门槛又是另一个层面。就像一位主播提到,当一个行业开始看学历的时候,说明这个行业开始走下坡路了,行业看学历是因为求职的人多了,人多的话,相应地,HR招进来的人也为了日后降低自己承担的风险,用学历当做一个条件,如果当招进来的普通本科毕业生,能力不行的时候,则体现HR的工作能力。所以对于招进来的人,学历成了一个指标。
怎么去认知自己?
多看书,多总结,多写作,用于输出。看电影也类似,你要通过这些书或者电影,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去整理出来,虽然这会用去时间,但是,一篇总结或者读后感,相当于再读十本书。不要陷入知识的盲区,不要一本书读完了就是读完了,学会总结。
怎么选择一个好的领导?
一个好的领导的样子就是你对自己未来五年所想要成为的样子,从工作、生活态度和个人性格所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