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昉《太平广记》 摘录(三)
鸠摩罗什 鸠摩罗什是梵语发音,意思是童寿,古印度人,精通佛教经、律、论三藏,四处传扬佛佗教法。在龟兹国传法时,龟兹王用金子造了一狮子座,让大师坐在金狮子座上传法。 符坚统治关中时,听说西域多宝,有心征伐。 符坚建元十三年正月,太史上奏说“一颗新星在边界出现,有大德将来辅助中国。” 符坚说“听说西域有个叫鸠摩罗什的,该不会是他?” 建元十七年二月,鄯善国前部王等来游说符坚,请他出兵讨伐西域。建元十八年九月,符坚派骁将吕光、凌江、姜飞由前部王与车师王带路,起兵七万征伐龟兹国。 出发前,符坚在建章为部队饯行,他说“帝王顺天命统治天下,我不是为扩大疆土而出兵,我是怀念远方的大德,我听说西域有位鸠摩罗什大德,精解佛理,德才兼备,是后人学习的榜样。我想啊,这么好的贤德人,是国家的宝贝,攻克龟兹后,要立即好礼请鸠罗什来。” 吕光军队还在路上,鸠摩罗什对龟兹王白纯说“我们打不过东方来的劲放,先答应他们的条件,不要和他们强战。” 白纯听不进去,迎击大军,吕光攻克龟兹国,杀了龟兹王白纯,另立白纯的弟弟白震为龟兹王。 吕光见到鸠摩罗什,见他年纪不大,还是位少年,把他当一般人来看,强制许配龟兹王女儿给他当老婆。鸠摩罗什不肯,向吕光哀求不要这样做。 吕光说“我替你父亲做主,你推托什么?” 于是灌他美酒,把他和龟兹王女儿关在一起。鸠摩罗什被逼到无路,只好还俗娶妻。 吕光还让鸠摩罗什骑牛骑马,想出他的丑,鸠摩罗什修忍辱,不生嗔恚,吕光自觉惭愧。吕光带兵回国到了凉州,听到符坚被姚苌所杀,吕光三军举孝,攻占凉州,自立为凉王,年号太安。 吕光死后,儿子吕绍承继位,几天后,吕光庶子吕纂杀了吕绍,自立为王,年号咸宁。 咸宁二年,吕纂和鸠摩罗什下棋,杀棋说“砍你胡奴头。” 鸠摩罗什说“砍不下胡奴头,反为被砍。” 其实鸠摩罗什意有所指,吕纂不解。吕光有弟弟叫吕保,有个儿子吕超,小名胡奴,后来吕超砍了吕纂的脑袋,立其兄吕隆为王。 姚苌死去,他儿子姚兴继位,姚兴弘始三年五月,派陇西公硕德征伐吕隆,九月,吕隆归降,鸠摩罗什于十二月二十日到达长安,姚兴封他为国师。 佛教传入中国,从汉明帝开始,历经魏晋,此时中国流传的佛经日惭增多,姚兴信奉三宝,岁誓要收集佛教经论,现在鸠摩罗什来了,就迎请大师在西明阁和逍遥园译经。 这些经书大师都很熟悉,他通达佛教义理,又精通汉语,所以翻绎经文无多大问题。大师又发现原有汉文佛经,与原梵文不符合,姚兴于是请来出家的学者僧契、僧迁、法钦、道流、道恒、道标、僧睿、僧肇等八百人,向鸠摩罗什求学,共同从事翻译佛经论。在重译《大品般若经》时,鸠摩罗什拿梵文原著,姚兴拿旧译经文,进行校对。新译的经文比原译经文更加圆满。 鸠摩罗什忠厚仁慈,有大菩提心,能应机善教,从不疲惓。由于鸠摩罗什被逼破戒,每到讲法时,以自身为喻,如污泥中生莲花,学者应采莲花之高洁。 当年鸠摩罗什在龟兹时,跟从卑摩罗叉律师学习声明,卑摩也来到长安,罗什生起极大欢喜,用事师大礼迎请。 卑摩不知鸠摩罗什被逼破戒的事,问罗什“你与汉地极有缘份,有多少弟子跟你学法?” 罗什说“汉地无完整经律,新译的佛教经论都是我译的,有三千人跟我学法,由于我在戒律上有极大障碍,所以他们不尊重我。” 罗什临终前几天,感到身体不舒服,便传密咒与外国弟子,教他们念咒治疗自己,因业障原因,病未治好,反而加重。 和众僧告别时,他说“因为佛因缘和诸位相遇,现在要离开了,悲痛伤感之怀难以表达。我愚昧无明,却充当译经大任,译出经论三百余卷,只有《十诵》一部来不及审核,可能有稍微未契合佛意,但大体没有差失。愿我平生所传教法,能流传于世。现在众位面前发誓,如果所传经义无误,我死后梵烧舌头不焦烂。” 弘治十一年八月二十日,鸠摩罗什于长安辞世,安排在逍遥园按西域风俗进行火化,火熄灭后形体粉碎,唯留舌头。 东方朔 汉武帝看到伯夷、叔齐的画像,问东方朔“这是什么人?” 东方朔说“古时候的装逼货。” 汉武帝说“伯夷、叔齐名满天下公认的清廉人士,怎么可说人家是装逼。” 东方朔说“我认为聪明人处世,应该顺应形势,符合潮流,按他们条件应该坐高堂,喝酒享受,无忧无虑才对。如果他们想隐居,京城附近随便找个地方都能隐居,何必跑到首阳山饿死。” 汉武帝听了只能叹气。 有次汉武帝到长林游玩,见到一颗长得非常好的树,问东方朔树名,东方朔说“这树名叫善哉。”汉武帝随后暗中叫人把这树砍去一截。 几年过后,武帝又问东方朔那棵树名,东方朔说“叫瞿所。” 武帝说“你敢骗我,名字和上次说的不同。” 东方朔说“我们称成年长大的马叫马,未成年小只的叫驹。长大的鸡叫鸡,小的叫雏。长大的牛叫牛,小的叫犊。人一生下来被人叫儿子,长大被人称老子。这树当初叫善哉,现在叫瞿所有什么好奇怪的,大小生死,无常变化,哪有固定的模式。” 汉武帝听了,只能呵呵了。 之匡衡 匡衡字稚圭,喜欢读书,晚上看书没蜡烛照明,邻居有蜡烛但不给他,匡衡在墙壁凿了个孔通邻居家,晚上邻居点蜡烛,孔就把光引了过来,匡衡便能拿书夜读。 同乡有个大姓人家,家里有钱收藏很多书,可这人连自己名字都认不得。匡衡找他,要为他免费干活,此人很好奇问匡衡原因,匡衡说“把你的藏书,认我读一遍,就可以了。” 大姓人家听了非常感慨,决定资助匡衡读书,由于他的助学后来让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匡衡善于解说《诗经》,时人为他编了一段歌谣“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歌中提到的鼎是匡衡的小名,那时的人就是这么服他,喜欢听他讲解诗经。 匡衡乡里也有个人善于讲说诗经,匡衡到他那去听讲解,指出他说错的地方,此人说不过匡衡,提起鞋子就跑(那时的人都席地而坐),匡衡忙追上前说“先生留步,听我讲。”那人说“到此为止。”就再不顾匡衡,赶忙跑走。 庾杲之 齐武帝对众位大臣说“我死后,不知后人会给我加个什么谥号?” 这种问题谁敢呛声,但不回答也不行,王俭给庾杲之使眼色歪嘴巴,示意他回答。 庾杲之只好回答说“陛下您寿比南山,与日月齐明,千年之后的事,哪里是我们这些人可以轻易推断的呢。” 当时大家都特佩服他,说同样是嘴,他就这么能掰。 聪辩 隋朝吏部待郎薛道衡游钟山,到开善寺时,遇一沙弥,他问“金刚什么因缘怒目?菩萨什么因缘低眉?” 沙弥回答“金刚怒目,能降伏四魔。菩萨低眉,能慈悲六道。” 薛道衡默然无语。 注:文中四魔指的是佛教说的:烦恼魔、蕴魔、死魔、天子魔。六道指:天道、人道、修罗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 古文 相传古文是黄帝的史官苍颉所造,苍颉头上长有四个眼睛,能和神明通话。抬头能观察到奎星环曲的形态,低头能知龟甲纹理鸟迹所表达的意义,他集合各种美丽的形象,组合成文字,说是古文。 《孝经》引用《神契》说“奎星掌管文章,苍颉模仿形象。” 大篆 相传大篆是周宣王的太史史籀所造,另一种说法是:史籀重新编改古文,有些字体相同,有些字体相异,称作篆。 大篆所表达的意义是为了传递万物的规律,演绎万物的无穷变化。 甄鄷审定六书,第三是篆书。八体书法,第一是大篆。 又《汉 艺文志》、《史籀》十五篇,皆这样说明。因此官府统一规范,并使用大篆教授,称为史书,共有九千字。 小篆 小篆,秦国丞相李斯所造。 在大篆的基础上,对字体再改造,或增加或减少,也是在籀文的基础上,字体有些保留原样,有些进行改变,于是就出现小篆,也可以称为秦篆。 八分 相传八分,秦朝时侯上谷人王次仲所造。 王愔说“王次仲在古文字体范围内,去掉难写以及难识的波势而成。” 秦始皇见到王次仲改造后的文字,发现字体简略,特别是紧急时用它来书写,非常方便,特别高兴。传使者去召王次仲来,召了三次王次仲都不来。 秦始皇很生气,就不和王次仲客气了,命人用槛车将他押到咸阳。半途,人家王次仲变成一只大鸟飞走了,秦始皇还是没见到王次仲。 到汉章帝建初年,将隶草改作楷书,字体八分见方,称为标准楷书。 隶书 相传隶书是秦朝下邽人程邈所造,程邈字元岑,最初是县衙的小吏,因为犯罪,被秦始皇囚禁在云阳监狱。 他在监狱里关了十年,集中精力研究文字,改善小篆字体方圆,自称为隶书共三千字,上奏秦始皇。 秦始皇非常认可,封程邈为御史。 当时秦朝上奏的事情麻烦而且多,篆书难写而改用隶书。因为程邈是在监狱所造的字,故此称为隶书。 章草 相传章草是汉朝黄门令史游所造,卫恒、李诞都认为:汉初年就有草书流传,不知道出自谁的手笔。 萧子良说“章草,汉齐相杜操,最先改变藁法书写的。” 显然萧子良的说法是不正确的,王愔纠正说“汉元帝时,有一紧急奏折,史游放弃隶书的方体书写,着急随便写出来的字。” 汉朝人崇尚简单也比较懒惰,章草就渐渐流行开了。 行书 相传行书是后汉隶川刘德升所造,行书出于正楷,主要为了书写容易简便,起初都是通过熟人之间流传行,所以称为行书。 王愔说“晋朝以来,写书的都使用行书附名,钟元常行书写得好,但也敌不过后来的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二人的行书无人可比。” 飞白 相传飞白是后汉左中郎蔡邕所造,王隐、王愔都这么说过“飞白出自楷书字体,本来是宫殿题写匾额的,字体遒劲,字形要稍微不饱满,名为飞白。” 王僧虔说“飞白,八分体轻写而成。飞白是蔡邕在鸿都门,看见工匠用扫帚蘸白粉刷写,才使他有这样新奇的构思出来。” 草书 相传草书是后汉隐士张伯英所造,梁武帝《草书状》说“据蔡邕说,以前秦朝时期,诸侯为扩大自己的领土而争战,插着羽毛的公文来往频繁,信使按着烽火台上发出的烟进行快马传递公文,按篆体和隶书难以快速书写,不能救急,只有草书能胜任急忙书写。” 八体 张怀瓘在《书断》说“篆、籀、八分、隶书、章草、草书、飞白、行书通常称为八体,但王羲之的书法被列为神品。王羲之曾因为醉酒写了几个字,点划类似龙爪,后来就有所谓的龙爪书。再加上蝌蚪、玉筋、偃波等这些共二十五种。” 汲冢书 汲冢书,春秋魏国安厘王时期,卫郡汲县一位名叫彪淮的农夫,从一座古墓中取出一些用漆写在竹简上的蝌蚪文,里面细碎记载了一些经书史料,和现今的版本校对,有些是不一样,有些是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