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6.2.1 国民经济的几种主要比例关系

2023-12-18 23:14 作者:晦无  | 我要投稿

【本文转载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 仅供学习参考】


第二节 国民经济的几种主要比例关系。生产力的合理布局

1、国民经济的几种主要比例关系


  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规律,要求通过制订计划和在执行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变化的需要,局部地调整计划,以便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不断地克服不平衡和不按比例的情况,造成许多相对的暂时的平衡,使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按比例地协调地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点,首先就需要知道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究竟客观上有哪些比例关系?哪些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只有首先明白这些客观的比例关系,计划工作才有正确的出发点。

  国民经济中的比例关系千头万绪,错综复杂,但还是有规律可循的。在生产、交换、分配、消费这四个环节中,生产是决定性的一环。在生产领域中,农业和工业又是两个最重要的部门。因此,农业和工业、农业内部、工业内部的比例关系,是整个国民经济中三种十分重要的比例关系。这三种比例关系搞好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平衡就比较好办了。

  农业和工业之间的比例在国民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是互为条件的。工业部门的职工需要农业提供粮食和各种副食品,轻工业需要农业提供原料,而不论轻工业或重工业都要以农业部门作为它们产品的重要市场。反过来,农村人口需要工业提供日用工业品,农业生产需要工业提供化肥、农药、农业机械、电力等等生产资料,而农业部门的产品除了自给性的那一部分以外,都需要以工业和城市人口为市场。由于工农业生产的这种密切的相互依赖的关系,由于工农业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又是工人和农民、社会主义国家所有制和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之间的关系,所以,保持工农业之间的正确比例,使它们相互促进,就是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这个问题我们在下一章中还要专门论述。

  农业内部的比例,包括农业、林业、畜牧业、副业、渔业之间的比例和农业内部的粮、棉、油、麻、丝、茶、糖、菜、烟、果、药、杂等各个分业部门之间的比例。

  在整个农业生产中,粮食生产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人是一天都离不开粮食的。毛主席教导我们,要“广积粮”。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粮食生产搞得好不好,不仅关系到农业生产本身的发展,而且关系到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由于粮食生产具有这样重要的意义,所以在处理农业内部的比例关系的时候,必须坚持以粮为纲。经济作物和林、牧、副、渔各业的发展,都不能脱离粮食这个纲。

  粮食生产在整个农业中占着决定的地位,要处理好农业内部的关系,任何时候都必须首先抓好粮食生产。但是,粮食生产是不能孤立地发展的。在农业生产中,农业、林业、畜牧业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相依赖关系。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的发展,是发展林业和畜牧业的必要条件,但林业和畜牧业又反过来影响农业。树木和森林可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保护和发展牧场,开辟饲料、肥料、燃料来源,是农牧业生产的重要保障。畜牧业特别是养猪业的发展,可以为农、林业(主要是农业)提供有机肥料,反过来促进农、林业的发展。毛主席早就指出:“农、林、牧三者互相依赖,缺一不可,要把三者放在同等地位。[1]毛主席的指示深刻地阐明了农、林、牧的辩证关系,指明了农、林、牧三结合是正确处理农业内部比例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

  发展农村副业和发展渔业,使之为工农业生产服务,为城乡人民生活服务和为出口服务,是向生产的广度进军的重要方面。这对于增加农村集体经济资金积累,促进城乡社会主义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具有一定的作用。

  至于农业内部除了粮食以外其他各个分业部门,如棉花、油料作物、麻、丝、茶叶、糖料作物、蔬菜、烟叶、水果、药材以及其他杂项作物,都是不可缺少的,而且同粮食生产有着密切的互相依赖的关系。

  毛主席关于“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反映了农业中客观存在的比例关系,是正确处理农业内部比例关系的指针。农业内部的粮食生产和多种经营,客观上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粮食生产的发展是发展多种经营的前提条件,多种经营的发展又能在肥料、资金等方面促进粮食生产的进一步发展。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要求在以粮为纲的前提下,考虑到不同地区的不同特点,因地制宜,对于农、林、牧、副、渔和粮、棉、油、麻、丝、茶等等的生产,统筹兼顾,适当安排,使它们相互促进,全面发展。

  工业内部的比例关系比农业内部的比例关系更加错综复杂,但是在这种错综复杂的关系中,也有一个纲,这个“纲”就是“钢”。因为有钢就有机器,有机器就可以发展各种各样的工业。工业以钢为纲,反映了工业内部比例关系的主要方面。工业各部门的发展,都要以钢铁工业的发展为基础。

  要搞好工业内部的比例关系,除了必须贯彻“以钢为纲”的方针以外,还必须注意正确处理以下几个方面的比例关系:

  第一,轻工业和重工业之间的比例关系。轻、重工业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依赖关系。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必须防止忽视轻工业的偏向。毛主席制定的轻、重工业同时并举的方针,科学地反映了轻工业和重工业之间的辩证关系,是保持轻、重工业按比例发展的唯一正确的方针。

  第二,原料工业和加工工业之间的比例关系。例如,冶金工业和机械制造工业之间,化工原料工业和化工制品工业之间等等,都存在着密切的相互依赖的关系。原料工业没有加工工业同它配合,产品就没有去路。加工工业没有相应的原料工业同它配合,原料就没有来源。这两者之间虽然谁也离不开谁,但在一般情况下,矛盾的主导方面在原料工业。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加工工业如果得不到充足的原料供应,设备就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因此,对于立足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社会主义国家来说,发展原料工业,特别是发展在原料工业中具有决定意义的采掘工业,注意保持原料工业和加工工业的平衡,是十分重要的。

  原料工业和加工工业的上述关系,对于同一工业部门内的各个分业部门,也是同样适用的。如钢铁工业就整个来说是一个原料工业部门,它为机器制造业、建筑工业等部门提供原料。但在钢铁工业内部,采矿、冶炼、轧钢这三个分业部门之间,也要以采矿为基础,建立三者之间适当的比例关系。

  第三,国防工业和基础工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国防工业是无产阶级专政的一个拳头,是对付帝国主义、社会帝国主侵略,援助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必不可少的一个工业部门。但是,国防工业的发展要以基础工业的发展为前提。恩格斯指出,“武器的生产又是以整个生产为基础[2]。没有冶金工业、化学工业、机械工业、电子仪表工业等基础工业的发展,国防工业是上不去的。国防工业和基础工业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脱离基础工业,孤立地发展国防工业,不仅不能带动整个国民经济,而且必然破坏国民经济。只有按照毛主席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的理论,在加速经济建设的基础上来发展国防建设,把国防工业的发展,紧密地同基础工业的发展相联系,保持国防工业和基础工业的平衡,才能使国防工业和整个工业都得到更大更快的发展。

  第四,各个工业部门内部的比例关系,如机器制造工业内部主机和辅机、整机和配件的比例关系,纺织工业内部纺、织、染的比例关系,等等。这些比例关系的保持,从理论上讲是极其容易明白的。但是在实践上,由于计划安排上的缺点,由于重主机、轻辅机,重整机、轻配件那种“只愿当主角,不愿当配角”的错误思想,也会使主机和辅机、整机和配件的比例关系遭到破坏。为了在各个工业内部保持各种必要的比例关系,除了在生产计划上作出妥善的安排以外,还必须不断对这种资产阶级思想进行批判。

  农业内部、工业内部以及农业和工业之间的比例关系,是国民经济中极其重要的比例关系,是整个国民经济平衡的基础。除此之外,社会主义国民经济中还有不少重要的比例关系。

  工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的比例关系就是一个重要的比例关系。马克思把运输业列为采掘工业、加工工业和农业之后的第四个物质生产部门。社会化的大生产,必须保证各个部门、各个企业及时得到原料、材料、燃料的供应,并及时将产品从生产地运往消费地。有计划的生产,需要有计划的运输来紧密配合。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如果落后于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工农业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不能及时运到,产品不能及时运出,那就会极大地妨碍工农业生产的发展。

  文化教育建设和经济建设之间也有一定比例关系。文化教育是上层建筑,它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文化教育事业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适应巩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要求。文化教育建设的规模和发展速度,必须同经济发展的水平和经济建设发展的速度相适应,才能保证源源不断地把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输送给国民经济和上层建筑的各个部门,才能保证人民文化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满足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

  生产生产资料的第一部类和生产消费资料的第二部类的比例关系,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都是很重要的比例关系。这些比例关系如果安排得不恰当,也将妨碍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这一方面的问题,将在第十二章里加以分析。

  在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比例关系,即生产增长、文化教育发展和人口增长之间的比例关系。

  物质资料的有计划的生产,文化教育事业的有计划的发展,客观上要求有计划的人口增长,即计划生育。计划生育是有计划地进行劳动力再生产,有计划地安排人民生活和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前提。没有计划生育,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的发展就会受到影响。所谓计划生育,不是单纯的节制生育,而是根据不同的情况,区别对待。在人口稠密,出生率高的地区,要提倡晚婚和节制生育。在人口稀少的少数民族地区,则采取有利于人口增长的措施。总之,是要使人口的增长同国民经济的有计划发展相适应。

  马尔萨斯主义者把资本主义制度下特有的相对人口过剩,表述为绝对的自然规律,目的是掩饰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他们胡说什么群众贫困的根源是由于人口增长的速度总是超过生产增长的速度。说什么人多了就解决不了吃饭问题,就阻碍社会进步,甚至歌颂帝国主义战争和瘟疫,认为这是解决所谓人口过剩问题的值得欢迎的途径。马尔萨斯人口论总是把人看成是一种消极因素,把人当作单纯的消费者。马克思主义认为,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人是社会生产力中的决定因素。人首先是生产者,其次才是消费者。而且,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的有计划的增长,总是比人口的有计划的增长更快。我国建国以来的二十四年中,人口增长百分之五十多,粮食增长一倍多,轻工业品增长几倍、十几倍,重工业品增长幅度更大。反动的马尔萨斯人口论,不仅在理论上早已被马克思主义者驳倒,而且已被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完全粉碎了。

  人类社会只有发展到了社会主义历史时期,计划生育才开始有了可能。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的生产像物的生产一样是无政府状态的。只有在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掌握了政权,掌握了社会的生产资料,处于社会主人地位以后,才开始有可能像对物的生产进行有计划的调节那样,也对人的生产进行有计划的调节。恩格斯说:“如果说共产主义社会在将来某个时候不得不像已经对物的生产进行调整那样,同时也对人的生产进行调整,那末正是那个社会,而且只有那个社会才能毫无困难地作到这点。[3]社会主义社会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带有旧社会的痕迹,因此,计划生育还不可能“毫无困难”,还会受到旧的习惯势力的抵制。但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只要有一条马克思主义的路线,加强计划生育的宣传教育,并在经济上、技术上采取适当措施,计划生育是可以逐步推广开来的。这是劳动人民掌握自己命运的一种表现,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一种表现。


注:

[1] 转引自《红旗》杂志1972年第3期。

[2] 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06页。

[3] 恩格斯:《致卡尔·考茨基(1881年2月1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5卷,第145页。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6.2.1 国民经济的几种主要比例关系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