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寓教于乐
寓教于乐,是教育工作者追求的目标。可是,让学生在玩中学,愉快的学,轻松的学,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并不是一件易事。那么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寓教于乐呢?一起来了解下吧:
一、从作业训练中享受学习
在语文教学中,课堂作业需要改变传统模式,采取有梯度、有层次的教学,练习内容要有趣、活泼。课后布置的作业量要确保适当,否则会打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合理的课后作业是巩固知识、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在设计上应该具备科学性、创新性、自主性。在语文教学中强调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通过语文来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
二、鼓励学生大胆展示
小学中高年级语文寓教于乐教学实践效果如何,需要我们对教学活动进行整体详细的安排和科学合理的调控。毫无疑问,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切记要给学生留下充足的空间让学生大胆展示自己、表达自己。喧宾夺主和越俎代庖的行为都是不可取的。当然,这也不是说让老师放任学生,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随机应变,在恰当的时间点给予学生适当的帮助,以更好地推动语文教学寓教于乐。
老师在教学中应当注意适当地引导和点拨,课堂圆满结束之后进行知识点以及教学效果的点评和总结。老师的主导作用是不能被忽视的,作为老师也就需要更多地关注如何去引导和点拨学生,让学生大胆展示自己以及最大限度地掌控教学状况,从而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三、增强学生参与感
小学中高年级语文实行寓教于乐的一个前提是学生的主动积极参与,为了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真知和愉快学习,我们老师应该多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想要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营造的教学氛围中来,老师在教学安排方面就应该考虑周全,针对每位不同性格背景的学生因材施教。有的学生性格内向,不愿意融入课堂,学习知识的方式机械,在学习的过程中很难感受到乐趣。小学中高年级语文课存在学生埋头书本不爱融入团体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老师需要观察学生的真实需求,改变学生传统保守的观念,从而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也借此改变学生的传统观念,重新认识寓教于乐的意义所在。
四、丰富课堂形式
小学中高年级语文寓教于乐教学应该体现小学生的特点,将教学内容安排得丰富有趣,小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既能学习又能培养自己的兴趣。根据语文教学内容来设置具体可行又便于实施的活动项目,采取多种教学形式,让学生循序渐进地在课堂中不断提高。老师在教学之前必须做好各项任务安排,在课堂之后也要做好反馈和总结。我们相信这样丰富有趣的教授形式将会大大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各种技能。
五、丰富学生的感性教育体验
小学语文寓教于乐教学的实施是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上的,根据有关资料,在小学期间的孩子具有较强的抽象逻辑思维,这种思维占据了主要地位,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具体形象思维的重要性。简言之,就是小学生的思维多偏向于经验性,小学生进行抽象思维时将以具体而直观的经验为前提。这种感性经验来源于学生在各种丰富有趣的教学中所体验到、感悟到的。因此,这要求小学语文教师不能仅仅是在课堂上灌输枯燥乏味的原则、理念、知识,而是要运用直观具体的体验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创造性,培养学生积极的语文学习态度。实际场景中的模拟和演示对于小学生而言更加深刻和切实有用,在学生反复尝试摸索中,语文知识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融入学生有趣的学习中去。想要了解更多相关知识请关注101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