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二哥的立场:关于《炎:劫争》的基本阅读理解技巧和哲学思考

2023-01-19 15:48 作者:Giraffowl_隔热服  | 我要投稿

随着赏脸来看我瞎扯的网友逐渐增加,读者的背景构成也越来越复杂,从评论区的回应来看,关于《炎:劫争》这个短片,存在着一些误解。一些更明确的帮助也许能让部分读者朋友能更好地享受文字的魅力。因此有了这篇短文。

我是想写短的,但最终还是写成了标准长度。总之,主要就是开一个语文课小灶,以《炎:劫争》这个短片的台词讲讲基本的逻辑和阅读理解。

最后,也会延伸到对《登临意》的理解。是的,这个短片对理解《登临意》即便并非不可或缺,也是一脉相承的,甚至说,是很关键的提示。


具体来说,本文主要尝试回答这么一个问题:二哥他想干什么?

这个过程中,会尝试介绍如何把握文字的关键观点,避免花大量时间在一些无关紧要的小细节上争辩,然而却错过了真正值得咀嚼的东西,也就是所谓“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句一句看看,这个短片说了什么。




开篇点题

纵横十九道,万古无同局。

首先,点出中心,是题记之类的东西。

第一时间不见得能让人理解这是什么意思,可能存在着某些隐喻,或者有很多解读的方向,但重看时,因为掌握了更多信息,多少能明白为什么会这么说。

既然目前搞不懂什么意思,那就先不管。总之,这主要是给全文顶个调,同时还很有逼格的样子。


关于这一句,还有一个值得讨论的点是:为什么要/可以把这句单独挑出来?如何判断这是独立于后文的?有两个理由。

从画面上看,视频中只有《明日方舟》的logo,而且画面是下一句话开始时才动起来的。这“可能”表示还不算正文。

从内容上,这句话确实和下一句话的意思没有什么联系。这里是说棋局,下一句话是:

已经过去了多少时间?千年?万年?

祂只记得上下失形,万象瞢暗,但沉睡醒来,大地上居然又长出了文明。

开始讲岁了,并不是对棋盘(“十九道”)和棋局的进一步解释。


结合两点,可以判断,这是题记,而尚不算正文。所以不需要急着理解,但需要留一个心眼,这是帮助理解全文主旨的关键提示。



正文:事实与观点

已经过去了多少时间?千年?万年?祂只记得上下失形,万象瞢暗,但沉睡醒来,大地上居然又长出了文明。

……

祂以天地设局,而自己终成一枚棋子。以为变化算尽,却早已落了后手。

上面一整段都是在复述历史,没有叙述人自身的观点,叙述人讲述事实,并引用历史上各个立场的观点——岁的、真龙的、巨兽的——其自身并没有评价。

故事终究是虚构的,具体发生了什么、设定是什么在我看来并不是特别关键。关键的是“假”的故事下“真”的东西,也就是角色的所思所感。

既然叙述人还没有发表自己的评价,那前面这些当故事听了就可以了。之后岁兽的兄弟姐妹的故事、大炎各方势力的故事进一步展开时,各人的情感纠葛展现出来了,那时回过头来查资料即可。


然后接下来几句,叙述人的观点来了:

真是傲慢又愚蠢!

祂不得不向渺小的人类俯首,陵墓幽暗,正好适合吞咽屈辱。

可笑的是,我对那份屈辱感同身受。

既然是叙述人的观点,我们就需要细聊一下。

首先,这三句话里面又多少个关于叙述人的信息?

三个。

第一个是叙述人对岁的评价:“傲慢又愚蠢”。第二局是第一句的解释,并不算独立观点。

第二个是叙述人“我”的感受:“对那份屈辱感同身受”。

第三个是对这份“感同身受”的评价:“可笑”,也就是说,是一种自嘲,“我”并不认同这份“感同身受”,但没办法,就是能够感受到那份和我无关的屈辱。这个转折非常关键,指“感同身受”并非“认同”。


这里已经暗示了叙述人对岁的态度:他肯定不是站在岁的那一边的,他否认岁,但他从岁身上继承了很多——尤其是岁的所见所思所感。

事实上继承但立场上不认同”,这是很关键的一点,在《登临意》中多处有体现。而后文则是进一步解释这句话。


正文:具体解释

叙述人的立场我们大概能感觉到了,为什么他这么想呢?他的想法更具体来说是什么意思呢?要怎么反对岁?为什么要反岁?我们继续往下看:

“我是谁?”

我那些弟弟妹妹要几时才能明白,这个他们苦苦求索的问题,毫无意义。

好了,到这里,基本明确叙述人的身份了,就是二哥。

上面几句也很关键,也就是我在动态里提出的问题:为什么“我是谁”这个问题在二哥看来毫无意义?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并不需要根据自己的哲学立场来解释,因为那是“为什么认为‘我是谁’这个问题没有意义”,而不是二哥认为。


二哥在哪里表述过自己的观点?《将进酒》有一些,但不多。目前二哥讲最多话的,自然是《炎:劫争》这个短片。

这也是阅读理解和写作的关键,当一个并非不言自明的观点被抛出来后,应当马上对它进行解释。不然,没人能懂你在说什么。关于“我是谁”这个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如果二哥不进一步解释他的理解,那我们无法明确他在说什么的。

“我是谁”这个问题和相应的答案在不同语境有不同意思。在考试的卷子上,我是名字加考号,是单纯的代号;如果是在考虑社会关系,我是朋友、我是爸爸、我是妻子、我是农民,那么答案意味着身份,意味着权力和责任;如果是在考虑哲学,那在不同的哲学领域,又有不同解释。


所以来看看二哥是怎么说的:

民间口口相传的神话,司岁台秘藏的卷宗,都不过是祂的一场大梦,梦醒皆是泡影。无趣至极,荒唐至极。

至少,从这句话我们可以了解到,“我是谁”在这个语境下的答案是“神话”和“卷宗”、是大梦。也就是说,二哥说的“我是谁”也许可以被理解成“我从何处来”,也许还包括“将到何处去”。

具体来说,就是从岁身上分裂出来,最终会因为岁的苏醒而消失——岁兽和人不也挺像的嘛。人也是被另一个人生出来,最终会死去。所以,人和岁兽在哲学上差异并不大,可以连起来理解。


那为什么说这个问题无趣、荒唐?

前者需要问一下问题的反面:什么东西才是有趣的?又或者说,人生中究竟什么才是有意义的?

后者的关键就是理解这个词本身:什么是荒唐?这个问题比较简单,荒唐就是不合理、没理由、没有逻辑可言。生命本身就是挺不合理的。既然会死,人为什么要活着?既然人现在活着,为什么最后会死?

【不信的话大可以试试:我们不可能纯粹地基于理性的理由来合理化“活下去”这个决定,打破砂锅问到底之后,对于思考这个问题的人本身来说,任何理由的最底层都是非理性的(非理性的生存理由没什么不好的,但这堂课是语文课,哲学点到为止即可)。】

所以这两个问题其实是一个问题,二哥的感叹其实就一个意思:生命的终点不可避免,而且过程没有明确意义。

更明确地说,二哥想要表达的观点是:如果想要从自己的来处寻找人生的意义,那更是缘木求鱼

我从岁中来,难道我就要按照岁那可笑的样子活下去?

我不可避免地继承了岁的能力、思想和记忆,难道我就要同时继承祂的意志、立场和追求?

如果岁要苏醒、要置我于死地,难道我只能认命?

荒唐且无趣!二哥并不接受。


那怎么办呢?

但是投子认负?

哪怕残局将尽,以身铸子,我依然有破局之手。

这又是一个转折,尽管现实如此无趣、荒唐,二哥并不认命。

二哥选择走自己的道路,要逆天改命——这也就是为什么他在《将进酒》那么欣赏大炎朝野上下的那句“人定胜天”。


从这里来看,二哥的关键观点似乎不是在否认弟弟妹妹,更关键的是他否认前面所说的“缘木求鱼”行为,即通过“我是谁”来得出“我应该做什么”。他要自己决定接下来要做什么,而不是先确定自己的身份,然后根据身份来判断自己该做什么。

【这就是我认为“我是谁”这个问题有趣的地方——人终究是需要思考过“我是谁”这个问题,才能意识到思考这个问题没有意义。毕竟,发现死路、排除掉一个错误选项是有意义的,但在死路和墙壁死磕,那就没什么意义了。玩味一下。】


至此,二哥完全地、明确地解释了前面提到的“事实上继承但立场上不认同”。



正文:文学的多义性

最后,短片以一个有趣的修辞结尾:

千年来,能坐在这棋枰前的,没有几个

而我的对手,从来都只有一个

该你落子了。

能坐在棋枰前的,是指什么?当然是指二哥承认的棋局上的对手。没几个,太傅应当算一个,从《登临意》的末尾来看,大哥也算一个。

而二哥唯一的对手,不一定要在这几个人当中。太傅是个凡人,肯定不是。二哥也在《登临意》亲口表明,虽然和大哥常有争执,但大哥也不是那个唯一的对手。

按照前面的说法,有资格被二哥视为唯一对手的、二哥所敌视的,那就只能是岁了,也就是二哥的“人定胜天”中的“天”。


若把“岁”视作二哥唯一的敌人,那么,题记中的“万古无同局”也就能理解了。

一方面,字面意思,世间风云变幻,世事千变万化,这是以棋局比喻客观事实。

另一方面,也能读出一点豪气来:岁当年以天地为棋盘,结果把自己搭进去了,只能“可笑”地“吞咽屈辱”。如今二哥也是以天地间为棋枰,甚至同时面对人类和岁。哪怕残局快要结束,败局似乎注定,他仍不服,继承了岁的种种的他并不认为自己只能落入岁当年的结局。


那最后的“该你落子了”的“你”,指的是太傅(前者)还是岁(后者)呢?

这就是文学的多义性另一个有趣的地方了。




延申:《登临意》

《登临意》中从长辈、前人手上继承了一些东西的人有很多,他们中有一些走出了另一条路,有一些接了前人的班,但无论如何他们都不是因为“我是谁”,或者说,因为自己的身份而决定的。这一方面,他们和二哥是相似的。他们的思考和判断建立在另一套标准之上,那套标准是什么呢?

大哥重岳摆脱了岁的大部分传承,所以,如果只是用“继承了什么”的后辈的立场考虑的话,串不起所有角色。同样道理,左乐也没有体现太多关于对传承的思考和决断。所以“传承”、刚刚说到的“标准”只是《登临意》的核心主题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

与此同时,另一个很关键的意象就是“”,截云多次提起“家”的概念,在玉门生活的众人无论来自何处,也都把玉门视作了自己的家。那“家”这个概念又在整个主题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

结合起来,《登临意》的核心主题、串起所有角色和情节的关键是什么呢?


这里我提供一个切入点:“此心安处是吾乡”,摘自苏轼的《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总结

如今,我们对二哥的了解也不多,结合目前的材料,也只能明确二哥的基本立场,性格上和动机上的细节还需要等后续补充。本文主要是带大家做阅读理解,而不在分析二哥。

归纳一下吧,这节语文课的关键知识点如下:

  • 题记的存在、判断依据和理解上的用法。一开始看不懂也不要紧,感受整个气氛就好,最后回过头来看,会有更明确的理解的。

  • 叙事和议论、抒情的区别。我认为人物所表述的观点和表达的情感比叙事细节更关键,叙事上的细节是为人物的所思所感服务的。毕竟前者是虚构的,后者是能穿越第四面墙的。

  • 人物再表达观点和情感时,应当注意表示转折的关键词。(“可笑的是,我对那份屈辱感同身受。”)

  • 阅读和写议论文的关键:在抛出一个复杂的、可以从多个角度理解的、前提不明确的观点后,应该马上进行解释,之后再用证据或逻辑论证。作为作者,这样可以更准确地完成表达;作为读者,这可以让更准确地理解作者的观点。再本文的例子是二哥对“我是谁”的解释。

  • 文学语言具有多义性,可以多个角度理解,有理有据即可。有时,有能力的创作者就是会故意留下一点解读空间。对所谓“真相”太过较真就落了下乘了。至于什么应该较真,什么不应该,这就关乎经验的积累了。我仍经常打自己的脸。

最后留一个小问题一起来聊聊:为什么这个视频的标题叫“劫争”?



万万没想到,当年偏科严重的我竟然能和网友讲阅读理解了,这世事真是神奇。只要开窍了,阅读理解并不难,都是有迹可循的。仍在语文这一科挣扎的读者朋友大可以更自信一点。

以及,希望我“循”在正确的“迹”上,归纳没有出大问题,如有疏漏,还请斧正。

二哥的立场:关于《炎:劫争》的基本阅读理解技巧和哲学思考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