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我国行政区划制度简述-唐代

2019-02-22 12:52 作者:sepstar  | 我要投稿

唐代开国后继承了隋代的州县二级制度,只是在玄宗时期曾经改州为郡,但是时间不长又改换来了。

唐代的行政区划有别于前代并对后世有影响的是两点:一个是安史之乱后逐渐由两级变为了三级体制;二是增加了府这个区划。

首先说二级变三级。一般认为唐代后期是道、州、县三级。其实说法不准确。唐代后期的三级,最高的一级并不是道,而是方镇——方镇也不是正是名称,准确地说应该是节度使辖区。唐代的道,大致有两种。首先是作为监察区的道,唐初因山川便利而划分为十个道:关内、河南、河东、河北、山南、陇右、淮南、江南、剑南、岭南。犹如汉武帝设置刺史部,都只是监察区,不是行政区。到了开元年间,增加为十五道。第二种道,是军区,或者说是战区。唐代行军派遣将领,一般会任命其为某某道行军大总管。这个道相当于现在的某一战役方向。这个军事的道不是常置的,是临时性的。

作为监察区的道和方镇统合起来是在安史之乱后。安史之乱前,唐在边境设置有十个节度使,节度使开始的时候仅仅是为了抵御边患,不管民政。但是随着战事长久,为了战争需要,节度使往往兼任了辖区内度支、营田、采访等使职,管理起了民政,且因为有了采访使的头衔,使得其对辖区内的官员有了人事权,所以逐渐节度使的辖区变得像政区了。到了安史之乱,因为要御敌,所以内地也普遍划定了节度使辖区,到后来除了长安附近,全国都划定了节度使的辖区(某些地方称为防御使、经略使,级别比节度使要低一些),这样三级体制全面完成。这样的结果是深远的,中国此后直到今天,就再也没有恢复到二级行政区划体制。

其二,谈谈府。府最早的意思是幕僚机构。只有很高的官才能开府——例如丞相府、太尉府,将军府。所以“开府仪同三司”是个很高的待遇。开府意味着可以自己设置官僚,有相当的权力。唐初有总管府,管理军队事务。后来总管府变为了都督府,职权不变。而这种制度是从北魏时期流传下来的,是为府兵制。唐代作为政区的府和这个军事上的府,关系不大。唐代作为政区的府是在几个重要的城市设置的——长安、洛阳、晋阳(太原)。它们分别为京兆府、河南府、太原府。后来但凡是皇帝做亲王时候曾经呆过的地方基本上都会升为府。府的级别和州相当,府的长官称为府尹。其后,府作为一级政区名称一直延续到清代。府可以认为是当代直辖市的滥觞。

唐代还有一点对后世有影响的是,唐代不只一个国都。唐代,从武则天后,洛阳也具有国都的身份。当时称为东都。因为如此,所以此后宋代、以及北方的辽、金等都设置有多个都城。


我国行政区划制度简述-唐代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