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那些在地下与地上的人们......

一部电影,有时是宏大的,有时是以小见大的。《唐山大地震》的视角是小的,但是背后却是浩瀚的。
1976年7月28日,一个沉睡的夜晚,却在黎明时留下血色与残灰。当时的唐山市中心就后期整理,常住人口大约50万,全市各处共400万左右。而一场地震,直接带走了市区近一半人的生命。全市百分之六的人口从此再未醒来,无数人在很久以后也仍然背负着那个晚上的伤疤。
2008年5月12日,一个静谧的下午,在黄昏之前让大地默默流泪。这也想必是现在很多观众一样无法忘怀的日子。主持人播报时泪流不止,为妻儿坚持数十小时的汉子终究撒手离去,无数为人身边人留下自己。那些事迹零碎得无法具体言说,只管是记忆深处讲罢了。
一个个剪影间,依稀看到有一群唐山人。32年前,他们在废墟的下面,无数双手把他们托了起来。32年后,他们在废墟的外面,用自己的双手托起曾经的“他们”。
02年生人的辽宁人,汶川地震的时候不过6岁,依稀记得电视屏幕上的报导,那时的家里人围坐在电视前,手中还在包的饺子,一个多小时,馅、皮和面糊混在一起,谁都不说话,眼睛里只有一串串数字,耳中只有主持人的被迫机械样的声音。
过了12年,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了这段往事,于是打开了电脑,寻找汶川大地震的一点一滴。然后,记忆深处,曾经在电视上看到的《唐山大地震》的片段浮了上来。终于我还是看了这部电影,一百多分钟,同也一言不发。灾难,在电影中不过短短几分钟就能演绎,而地震的余威却迟迟不消。
从汶川大地震那些鲜活的,尚能看到的影像中,我似乎又能明白当年在唐山的废墟下哭泣的人们面对的是什么。而在这部电影后,这一切更是重重地击打着内心深处。
一块水泥板,两条人命,在无数个呼救声中要做出生死的抉择。
一根承重柱,一条人腿,在余震的威胁之中要做出难能的割舍。
都是母亲,都是在下面的人,都是求全。
“长大了她要是恨我......让她恨吧。”
只能救一个,无论是儿是女,都是心中放不下的痛。牺牲的是女儿,也是无可奈何。
只能锯下腿,无论是取是留,都是心中割不去的伤。牺牲的是一肢,也是无可奈何。
有些观众,尊重原著;有些观众,看重演技;有些观众,喜欢特化思想。
可是,电影中最想表达的那一部分,是明明白白的,看在眼里流泪,放在心里不消。
回回手,因为导演,因为某个点,把一部让全国人公认的好片砸了,罪不至此。
我不详原著,但是这片对得起地上和地下的每一个人。76年压在唐山的,08年压在汶川的千千万万个逝去的亡魂,这片是对的起的。不愿去评判或怒骂,也不愿对某个情节指指点点。这讲述的是很多人,也是一个人,这是一部电影,这也是一场人生大梦。我们应当看到的,所感同身受的,都在心里摆着,清清楚楚。
我会推荐还没有看过这部电影的人看一看它,看过这部电影的再去看一看它。唐山大地震的余波到了今天还时有发作,唐山人心中的余波,那些灾后涅槃的城市中的人心中的余波,又怎能不会继续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