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c还是PC,或者全都要?
我是一名在读的计算机博士生。现在日常使用的电脑是一台Macbook Pro 14 M2 Pro版本,一台Windows 11的台式机(Ryzen 3700X 32G RAM AMD 6800XT),一台自己组装的Homeserver(3700X 32G ECC内存),以及实验所有的几个计算机集群账号。
============================================
Macbook Pro针对的是移动办公的需求。硬件部分可以提供超过大多数Windows笔记本的续航。出差开会不需要担心电池不够用。14寸MBP丰富的接口也可以直接使用大多数的投影接口。屏幕高分辨率使得文字非常锐利。对于我这个对字体显示效果十分挑剔的人来说,使用体验非常舒服。软件部分则提供了类Unix的环境,让我在终端里的操作基本和Linux上保持一致。
还有个非常方便的小功能就是系统级的三指点按翻译。我经常需要读英文论文,这个小功能真的是帮了大忙。不只可以翻译,有时候还可以跳转到wikipedia,查找一些专有名词更详细的解释。读论文的时候可以串联起跟多的想法。
15寸的Air可能更适合我,但是买14寸MBP的时候15寸Air还没出。。。
============================================
Windows 11台式机则是我生活工作中的真主力机。游戏方面我喜欢FPS(战地,COD,Apex,Battlebit Remaster),模拟经营类游戏(文明6,都市天际线),和肉鸽卡牌类游戏(杀戮尖塔之类的小游戏)。A卡在这几类游戏里的表现都让我满意,大部分都可以4K 144hz运行(战地2042优化真的差)。因为不需要AI炼丹,所以N卡的CUDA也不是必需品。
工作上因为这几年都以居家办公为主,所以倒不是这台电脑有多适合我的工作流程,而是在家办公只能用自己的台式机。显示器我配了两台4K显示器,主屏144hz兼顾游戏,副屏60hz看文档和聊天软件。副屏尝试过竖起来摆放,但是没体会到大家说看代码和文档很爽的感觉。视线需要上下大范围移动感觉还是有点累。为了工作方便,装了WSL2的环境,这样可以在Windows上使用Linux的软件和操作方式。
下半年会升级到7900X CPU。
============================================
NAS一开始是用了一台双盘位的群晖。后来为了学(zhe)习(teng),自己组装了一台机器作为homeserver。虚拟化方案是Proxmox。文件服务器选择了Truenas Scale。两块机械硬盘RAID 1放相对重要的文件,两块机械硬盘RAID 0存储一般性文件,一款NVME固态作为”超快文件系统“。这几个文件系统按需求挂载给Jellyfin媒体服务器,运行P2P和网盘docker的下载服务器和几个实验性质的开发虚拟机。
可以看出来这套方案不是以实用和稳定为主,而是以折腾各种方案而生的。现在真正有用的可能只剩下了下载和媒体库。文件共享功能以前有室友的时候倒是经常使用。室友毕业后,我虽然也有多台设备,但是需要用NAS来共享的,几乎只有通过媒体服务器共享给电视这一个功能。现在也在考虑如何精简服务,省得浪费我的电费。
============================================
我除了写论文做ppt之外,真正重要的工作就是实验。很多人会觉得物理化学有各种实验,摆弄瓶瓶罐罐和各种仪器,计算机要做什么实验?其实除了少部分纯计算机理论的方向需要和数学差不多的证明工作,大部分的计算机科研也是有实验的。当新的算法和设计被提出后,我们需要做一个简单的实现,也就是把可以实际运行的代码写出来。然后用这个原型程序,与已用方案进行各方面的对比。或者在不同的配置下运行已有方案,分析哪里有设计缺陷或者瓶颈。
我的方向是计算机系统,所以使用的工具都是非常基础的C和Linux工具。现代化的开发工具和环境有时候反而不适合计算机系统底层的开发和调试。而且这个圈子多多少少有些“复古”的情怀,用的都是相对“古老”的Vim,Emacs,和GDB之类的基础命令行工具。这些在别人看起来十分简陋的工具,在高手的电脑上可以实现很多意想不到的效果。而且这些工具都可以自定义,自动化。所以还是有很多使用者。我的老师甚至还在用没有任何配置的Vi(注意不是Vim)写程序,用Mutt发邮件,用不加任何装饰的HTML做个人网页。十分Old School。我的水平还远远不够。。。
至于跑这些实验所需要的计算机,我们通常用的是实验室,学校,以及合作企业/实验室的远程服务器和计算机集群。通过SSH远程连接的方式访问。这种方式通常只有命令行可用。远程桌面会造成网络负担,使用体验反而不如命令行。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喜欢TUI的Vim和Emacs,而不是GUI的现代化开发环境。VSCode的远程开发功能现在也十分完善,所以有一些同学也已经转到VSCode开发了。
============================================
因为大部分的工作都是通过网线,在网线另一端的电脑上完成的。所以我平时使用的设备都只是“终端”。这也是为什么我没有从实验需要的角度来挑选我的个人设备,操作系统和硬件也是什么都有。对于实验室的工作,我需要的只是一个屏幕,一个键盘,一根网线而已。设备的选择更多的是从使用体验出发。通过组合各个小设备来完成我的所有需求,而不是追求一个大而全的解决方案。
加上我三星的平板,安卓ios反复横跳的手机。我的软件选择几乎都是以跨平台为首要需要。方便我某天突然想要折腾,就突然跳到另一个生态中。这样台式机,笔记本,平板,电脑,还是可以大致保持一定的互通。比如全都使用Firefox来同步配置,偶尔在设备间共享标签页。
因为研究方向的特殊性,哪怕同为计算机专业,我的这套方案也不适合所有人。只是希望能给大家一点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