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音乐传记电影】《这是真实人生,还是梦幻一场?》
前序

Is this the real life ,Is this just fantasy?
这是真实的人生,还是梦幻一场?
Caught in a landslide ,No escape from reality…
身陷困境,无法回避现实……
Open your eyes,Look up to the skies and see !
睁开眼睛,凝视苍穹!

无论怎样,都会有人爱你;不用奢求,因为这已足够。
在时间的维度里,灵魂会变得越来越沉重,而身体最终也将化为乌有,勇敢面对每个结局,努力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或许才是最值得追寻的梦想。

摇滚,作为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音乐类型,一直体现出旺盛的生命力,而原因就在于它实际上是诸多音乐风格的总和,鼓励实验和创新,因而极具生命力。
与此同时,每一年都会有人感慨,“如今的摇滚不行了,音乐模式化了,现在那些“青年”听的都什么音乐,想当年”……
于是诞生了摇滚音乐电影《波西米亚狂想曲》,是英国著名摇滚乐队皇后乐队传记电影,更准确来说,是主唱弗雷迪·莫库里的传记电影。
说起皇后乐队,不得不摆几条数据,以示他们的辉煌——英国专辑畅销榜史上,独占两个名额,分别排列第一和第七位;坐拥专辑畅销榜时间,长达1322周(27年),史上最长。
歌曲《波西米亚狂想曲》是皇后乐队著名的代表作,长达六分钟的作品,共分为五个章节,用了四种曲风。

第一节钢琴伴奏,倾诉某种情绪;第二节深情咏叹,向母亲交代罪行;第三节怪诞合唱,以神者之名进行审判;第四节重金属,用逃离叙述反抗;第五节服从命运,坦然迎接死亡。
 乐曲中没有重复的副歌,却充斥着支离破碎的意识,以及差异巨大的唱法。这种结构特殊的音乐,仿佛是主创作人牙叔提前为自己谱写的命运之歌,预示着他的梦境与现实,还有功名与伤痛。
想必这部传记片取名由来,也有这一层寓意,不妨也借用歌曲结构,来理解“牙叔”的一生。





一、倾诉
电影开篇于1970年,牙叔作为微笑乐队的粉丝,除了去酒吧看他们演出之外,还会随时记录即兴创作。
终于让他等到一个机会,微笑乐队的主唱单方面退出,只剩下吉他手布赖恩·梅和鼓手罗杰·泰勒二人面面相觑。
牙叔找到二人毛遂自荐,却因为天生龅牙遭到拒绝,但他并没有因此灰心,而是慷慨地展示了歌喉,并解释说自己比一般人多两颗门牙,所以音域也比别人更宽广。

缺点化作优点,也看到了他的与众不同,和大多数迷茫的人比起来,他似乎很早就知道自己要什么,并为那个目标努力着。
成为主唱之后,他不光把乐队更名为“皇后”(Queen),还给自己起了个艺名“弗莱迪·默克里”,事实上也合法申请了改名。
牙叔的父亲作为虔诚的袄教帕西人的后裔(古代移居印度的琐罗亚斯德教徒的波斯人后裔,信奉琐罗亚斯德教,也就是祆教,亦称拜火教、明教),总说做人要有崇高的理想,优美的语言,普世的作为,可改名字分明是连名带姓,一并还给了家族。
由此可见,“牙叔”为了歌唱事业,内心充斥着义无反顾。乐队其他两位和弗雷迪一样,拥有良好的家庭,和不错的教育背景,若不是后来的创作生涯,他们很可能成为牙医和天体物理学家。
通过驻唱,他们很快吸收了大量人气,于是卖掉唯一一辆汽车,来录制属于自己的专辑。
弗雷迪的才华渐渐得到展现,前卫的穿搭、高亢的音色,加上卓越的创作力,都显示出走遍天下的气魄。
经纪人、唱片公司、电视台随即找上门来。BBC的一次直播,标志着皇后乐队正式起航。
随后又加入一位新成员——后来的短发贝斯手约翰·迪肯。乐队初成到功成名就,倾诉情绪般交代了弗雷迪如何让梦想照进现实。

二、降罪
早在加入乐队之前,牙叔就结识了女友玛丽·奥斯汀。正是她辛勤工作,帮他撑过了最拮据的日子。不过拮据程度,比想象中要好很多,起码还有架钢琴可以做床头。
牙叔躺在床上,像莫扎特一样反手弹钢琴,旋律正是狂想曲的前奏。弹琴过后他像孩子一样,缠着玛丽不让她去上班。

去美国巡演前,牙叔缓缓拿出一颗钻戒,亲手为玛丽戴在无名指上,并要求她永远不要摘下来。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们远在大西洋两岸,只能通过电话相互慰藉。
孤独,似乎是创作者无法逃脱的情绪,更是天才与生俱来的优势。在创作《波西米亚狂想曲》的这段时间,通过镜头的渲染,孤独悄悄在牙叔身上冒头。被小胡子经纪人保罗看出了端倪,他在钢琴前灭掉烟头,放肆地强吻了弗莱迪。
在读过王小波先生的《东宫西宫》之后,很少接触类似故事的笔者,被震撼了。原来之前那些镜头除了渲染孤独以外,还承载着许多心理暗示。
牙叔的确爱慕同性,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同性恋。但此时他依然保持了某种尊严,像个矜持的女性一样,以工作之由拒绝了保罗。
他给玛丽播放演唱会录像带时说,数千个观众一同为你歌唱,因为歌的内容很真实。玛丽有所察觉,最终问出了实情,她说“你的生活将会无比艰辛”。
的确,他写得歌被千万人传唱,千万人将不再孤独,而他却不能享受千万人都拥有的婚姻。同居七年玛丽离他而去。
后来,在生命终结时他兑现了诺言,将自己包括房子在内的一半财产,留给了这位终生挚友。

柏拉图说过,两个男性间的爱情才是感情的“最高形式”。可是直到1967年,英国才将同性恋从法定罪行中删除。在此之前,作家奥斯卡·王尔德,计算机先驱艾伦·图灵,先后因这一罪行而陨落。图灵甚至被迫用降低性欲的激素治疗,因不堪忍受最终用氰化物自杀。
彼时同性恋不再被降罪,但仍然被人们认为是某种疾病,显然“与众不同”似乎也是一种罪行。弗雷迪“陈述”了这些“罪行”,只不过对象不是母亲,而是爱人。

三、审判
时间很快到了80年代,牙叔像保罗一样,剪了短发,蓄起了当时男同特有的胡须。他在紧挨玛丽的隔壁,买下一所房子,每到夜半时分,拨一通电话给她,然后互相闪烁几下台灯好让彼此惦念。
他就像一个单相思的情痴,在电话一头举着酒杯,假装干杯然后道一声晚安。笔者想起了《霸王别姬》那“不疯魔不成活”的小豆子程蝶衣,只一句“同是天涯沦落人”……
电影无法透视人物心理活动,但此间一上一下的视角,和彼此心存期待的隔离,的确有点像《围城》里的方鸿渐和唐晓芙——“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成功,并没有让牙叔摆脱孤独;反而,掉进了孤独的沼泽。
当他再次见到玛丽时,她正在交往新男朋友,并摘掉了先前那枚戒指。他需要陪伴,可乐队成员都有了家室,于是他接受了保罗。
保罗是影片中唯一一个反派,他会以同性做护盾,给牙叔提供有差错的信息,并巧计略施逼走了前经纪人,这一切都是想将弗莱迪据为己有。
保罗甚至在音乐风格上影响弗莱迪,让他倾向于创作符合夜店的迪斯科。影片在这里用一首歌的创作、演唱,与弗莱迪混迹同志酒吧的映像混剪,隐晦表达他存在同性滥交的可能性。
放肆的创作表达,和处处隐患的生活方式,在一场记者会上集中爆发。他作为皇后乐队的领袖,被无数记者质疑,甚至被“八卦狗仔”的问题逼进死胡同。就像众人以神之名进行审判。

四、反抗
皇后乐队其他成员一直以家庭示人,感情之深更不必多说,影片上映就是最好的证明。
一次排练时,牙叔因为迟到向大伙道歉。他说自己是个艺人,不是瑞士手表。眼看要起争端,吉他手布莱恩提议,创作一首观众也能唱的歌曲,用来做演唱会互动——跺两下脚击一次掌,循环往复不断加速,歌曲《We Will Rock You》就这样诞生了,时至今日听来依旧震撼。
弗雷迪与鼓手罗杰,因为音乐风格产生争执,还差点动手打起来,就在这时奇迹再次发生,贝斯手约翰指尖奏出旋律,得到夸赞后他说,“如果你们不吵架,专心做音乐的话,还能更好听!”。
有人说,艺术家天生就是病人,唯有创作是灵丹妙药,能缓解痛苦治愈顽疾。放在皇后和弗雷迪身上,创作显然能治愈分歧。只是缠绕他的孤独,却久久不能治愈。被众人审判后,他选择solo(单飞)去做个人专辑。
离开家人的日子并没有让他好过,反而在保罗的驱使下,更加糜烂和堕落。保罗替他接听所有电话,以至于邀约一律被回绝。

他恍若一个精通音乐的楚门,生活在与世隔绝的环境里。之后,在玛丽的帮助下,他终于发觉真像将保罗开除。保罗也算“有情有义”的好反派了,转眼间就将自己与弗莱迪的私生活公之于众……
弗雷迪重新找到乐队里的家人,诚恳道歉寻求原谅。四个人当着经纪人的面,三言两语便和好如初。
他们特立独行的风格,绅士而反叛的精神,拒绝重复的创作态度;正好对应父亲的教育理念——崇高的理想,优美的语言,普世的作为。
如果说这其中有反抗的话,他一定是在反抗孤独与命运!

五、命运
天才总是孤身一人肩负世界,勇士总是义无反顾选择毁灭,牙叔给予世人的形象,就是一位“天才勇士”。回归皇后不久,他独自就医,被告知感染艾滋。
排练时因嗓子不适,他将坏消息告诉乐队的家人们,并请求他们别把自己当病人。他不曾表达抱怨,也不曾为从命而叹息。也许一开始他就想好了,要把余生献给音乐事业。

 1985年7月13日,“拯救生命”(Live Aid)大型摇滚乐演唱会,在费城约翰·肯尼迪体育场举行。
现场观众多达九万人,大卫·鲍伊,迈克尔·杰克逊,麦当娜,鲍勃·迪伦,U2等巨星、乐队纷纷云集。Queen在18点40分出场,披着落日余晖,第一首便演唱《波西米亚狂想曲》。
现实中,牙叔完全可以只告诉人们是因为肺炎离世,但临走前一天却公布自己患有艾滋病的事实,我想这也是牙叔值得被纪念的原因之一。

后记
尽管对于熟知皇后乐队的人来说,前一个小时的剧情就像流水账,虽然节点明确但冲突不足。
但回归电影本身,众多时间线改编,与真实场景、台词的还原,都通过镜头暗示着后来的走向,貌似这一切都是为了片尾这20分钟的大高潮。
影片结尾的Live Aid就像一颗研制已久的原子弹,引爆了观众的热血,也引爆了银幕前所有泪腺。

电影《波西米亚狂想曲》和乐曲描述的命运极其相似。第一位导演布莱恩·辛格因为性丑闻缠身,被迫交出导筒;制作一半的影片交给了另一位导演,克斯特·弗莱彻。
因为屡次濒临夭折,影片在上映前的口碑一度跌倒谷底。当人们都不抱希望的时候,影片上映便成了黑马,不仅杀进奥斯卡颁奖季,还提前在金球奖拿下最佳剧情片和最佳男主角两项大奖。在IMDb和豆瓣都保持着不错的口碑。

牙叔的饰演者拉米·马雷克,近乎完美的还原堪称鬼魅。风骚的身姿、自信的表情,还有肆意的步伐,就连红领巾和小胡子都神韵十足,事实证明他是跟牙叔一样的优秀表演者。
皇后乐队的在世成员们,也为这部电影授权了所有歌曲,足见他们对牙叔的缅怀与友情。
曾经乐队“家人”不遗余力地支持,是影片成功的重要基础。
笔者相信这种经久不衰的“家人”理念,会作为是一种高尚的品质,为我们带来好运。

Is this the real life ,Is this just fantasy?
这是真实的人生,还是梦幻一场?
Caught in a landslide ,No escape from reality…
身陷困境,无法回避现实……
Open your eyes,Look up to the skies and see !
睁开眼睛,凝视苍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