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安排!2022高考语文+数学老师的考前叮咛
数学
🌳6月7日数学时间安排参考:
️本文仅供参考,一切以自己的实际情况为准。
🔋旧高考:
先做选择题1-10题,然后做填空题的第13-15题。
如果填空16题很简单,如21全国乙卷16题是三视图,就可以先做掉。如果较难,就先放着。
选填做完后,去填涂答题卡,顺便数一下选项的个数。
✅旧高考的数学选择题,选项分布有一定的规律,可以先统计下选项个数,有助于我们完成选择题的第11,12题。
选填可以把时间控制在40-50分钟。
✅选项分布三原则:
2334 的意思就是ABCD选项的构成个数。即2个A,3个B,3个C,4个D,或是2个B,3个C,3个A,4个D等其他排列组合
1. 旧高考的选项分布是2334/2244。2334 的的概率大于2244.
2. 某个选项最多四个,最少2个
3. 基本上不会出现三个连续相同的选项(仅大型考试适用)
🌰比如说,你选择题第一题,第二题都选了C,那么第三题你基本上可以排除C选项了(前提是你对第一第二题有把握全对)。如果你第三题非常确认是C选项,那么就说明,你前两题大概率有一题是选错了。用这个方法可以在一定条件下,提高你的做题速度和正确率。
🌰举例: 21 年全国乙卷选择题第4, 5题都选C,第六题你基本上就可以直接排除C,正确答案是D(非单一例子,近五年都是如此)
🌰或者假设你是21年全国乙卷的考生,前10题选择答案是ACACC DBCBD (2A 2B 4C 2D),这个时候11/12两题选C的概率就非常小了,此时你再去做11/12题,会容易一些。实在做不出来了,还能蒙下。
(当然,这要求你前10道简单题要全对,所以这个方法更适合中等生)。
✅注意,如果你实在不会做,要蒙题的话,也是有原则的,因为第10题已经是D选项,那你11/12就不可以直接都蒙D选项,因为这不符合选项分布规则3️⃣
然后开始做选修:用时8-10分钟。
然后再做大题的前3题,这个取决于试卷难度和你擅长的顺序,没必要完全按题目顺序来,拿分优先。(平均每题用时8-10分钟)
(做题速度慢的同学,这个时候差不多会响倒计时30分钟提醒的铃声)
剩下时间完成圆锥曲线和导数。
记得留10分钟检查的时间。
🔋新高考:
先做选择1-8题,大概用时15分钟( 遇到简单的可能10分钟不到解决)
🏻做这部分单选的时候,可以参考旧高考的结论:高考中大概率不会出现三个连续相同的选项。
(具体怎么用大家可以看前面旧高考的内容)
(BUT新高考样本太少,慎用吧)
9-12多选题:用时10-15分钟
13-16填空题: 10-15 分钟
选填总体时间控制在40-50分钟。
大题前四题(三角/数列/立几/统计):平均每题10分钟,共计40分钟。还剩下30-40分钟,完成圆锥曲线和导数的大题。
最后记得留10分钟检查。
🌳数学答题策略:
01巧解选择、填空题
解选择、填空题的基本原则是“小题不可大做”。思路:
直接从题干出发考虑,探求结果;
从题干和选择联合考虑;
从选择出发探求满足题干的条件。
解填空题基本方法有:直接求解法、图像法、构造法和特殊化法(如特殊值、特殊函数、特殊角、特殊数列、图形的特殊位置、特殊点、特殊方程、特殊模型等)。
02细答解答题
规范答题很重要 ,高考按步给分,关键步骤不能丢。答题时,尽量使用数学符号。即使过程比较简单,也要简要地写出基本步骤,否则会被扣分。
尽量保证证明过程及计算方法大众化。解题时,使用通用符号,不易吃亏。有些考生为图简便使用一些特殊方法,可一旦结果有错,会影响得分。
语文
时间安排总原则:满分150分,考150分钟,一般而言每分钟得1分。以下是时间分配建议,可以参考一下:
- 大论述类:3道选择题(9分)➕2道简答题(10分),总分19分,大约26分钟做完;
- 小说:2道选择题(6分),2道简答题(10分),总分16分,大约16分钟做完;
- 文言文:3道选择题(9分),1道翻译题(8分),1道简答题(3分),总分20分,大约18分钟做完;
- 古代诗歌鉴赏:总分9分,大约9-10分钟做完;
- 名篇名句默写:6个空,总分6分,控制在2分钟左右;
- 语言文字运用II:2道选择题(6分),简答题(5分),总分11分,大约11分钟做完;
- 语言文字运用I:1道选择题(3分),简答题(6分),总分9分,大约9分钟做完;
- 作文:总分60分,大约50-56分钟做完,50分钟这是底线,即使时间不够,最好也有一个提纲(避免偏题),再动笔。
- 检查时间:2-3分钟,看看答题卡填涂是否有问题
🌳6月7日语文时间安排:
1️⃣记得考前20分钟到达考场
太迟到考场,会来不及安心定神,进入考试角色的心理准备需要时间,否则可能导致整个考试在慌乱中度过,造成不必要的失误。
2️⃣开考后前5分钟
发卷前,首先暗示自己:这只是一次平常测验!我自信,所以我成功!
接到试卷,要不慌不忙地在规定处按要求写上姓名、填涂考号、贴好条形码,然后检查试卷、答题卡是否有缺漏、破损情况。
接下来快速浏览全卷,大体弄清试卷的版块结构、各种题型,此时切忌一边看题一边急着抢时间考虑答案,因为你不能指望哪道题可以一眼看出答案。对于作文,无论是什么题型,无论是否熟悉,都不必深想,相信自己一定有话可说,一定可以写好。大体浏览一遍,心情就会慢慢放松,等到答卷铃响,就可集中精力答卷
3️⃣开考后前30分钟
做选择题力避两种倾向:一是一味抢时间、求速度,这样势必导致审题不严,思考不周密,从而出现不应有的失误;二是速度过慢,太过谨慎小心,甚至反复徘徊不敢选。
选择题审题要细,一定要看清选是还是选非,可以在题目的正确与不正确等这样一些字眼上加上着重号。
做选择题要有一次成功的意识,既注意考点设置,又要凭借语感。如有二选一时干扰性极强的情况,也一定要在认真辨析的前提下,定下一个预选答案,这时可在题号前打一个问号,以备做完后有针对性地检查。
选择题每做一题,必须在题号前写明答案,切忌在选项上打,这样可能导致填涂失误;也不要选定一个便手忙脚乱在卡上填涂一个,这样会阻碍思维。
选择题全部做完后,便集中时间填涂答案,要注意:首先在所选答案的方框内一次性做好记号,如打小,或者涂黑点,并按题号再一一核对无误,然后一次性按要求规范填涂。
4️⃣开考后30-90分钟
即开考后一个半小时内要完成作文以外的所有试题。
因为是网上阅卷,同学们在答主观题时一定要有强烈的规范意识:
(1)书写规范,卷面整洁。答题卡上不允许书写潦草,乱涂乱画;
(2)对号入座,按题号在规定的矩形框内作答。绝对不能张冠李戴甚至私自改动题号,这样会导致扫描无效,判分为零;
(3)要点分明,表述规范。主要是诗歌鉴赏与现代文阅读中的一些题型,一定要据分值设定要点,先观点后阐释
5️⃣最后1个小时
作文时间要确保50分钟,利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审题立意,并列好提纲,然后用40分钟左右的时间形成文字。
作文要力避扣分点:缺题扣2分,字数每少50字扣1分,错别字或卷面脏乱扣分,不完篇扣分等。
网上阅卷,书写以清晰、整洁为原则。字不宜过小或大而潦草,或用力过轻;如有写错处,字数少可用橡皮擦,字数多最好用直尺在上面划一横线,不允许用其它方式夸大暴露问题。
留下3到5分钟做全卷的检查,不要轻易改动选择题答案
🌳注意事项
️时间问题不可一概而论,因人而异:
* 语文能力强的同学,基础题做得快,当然可以留出充裕时间写作文,而作文时间其实是不嫌多的。
* 能力一般的同学,做完基础题很吃力,留给作文的时间可能就30、40分钟。
* 能力较差的同学,基本就应了温儒敏教授说的,“要让15%的人做不完”,可能作文也难以完篇。
️有时候也因题而异:题目难易程度,也影响时间分配
时间是大致的,可以灵活调整。
以下五点需要特别注意。
1. 第一、文言文答题时间的弹性很大。因为文言文首要就是看懂文本,疏通文意,没有太多的拐弯抹角。所以考前在文言文板块下功夫,成效是明显的,有必要再多积累文言实词。
2. 默写要达到滚瓜烂熟的地步。高考默写是不太允许丢分的,所以背得越熟越好。高手做名句默写题,只要1~2分钟左右,轻松拿到6分,还可以节省出宝贵的4~5分钟答题时间。
3. 务必控制好论述类答题时间。论述类前5小题共19分,很耗时,而且让人头脑发晕,很影响心态。20分钟之内做完的学生不多,很多考生都要做30分钟以上,所以,20到30分钟区间都属正常。但如果超过35分钟,一定要果断换题做答,以免影响全局。
4. 留足相对充裕的时间写作文。大多数考生在考场大概只有45分钟左右写作文,如果题目偏难题量稍大,时间可能就是40分钟以下了,这种写作状态,基本上就是“夺命狂奔”,无暇细想,以写足800字为目标,很容易出现偏题。实际上,从组材,到构思,到行文,没有个把小时很难写得像模像样。但无论如何,要确保作文完篇,否则给阅卷老师的印象,远不是少50字扣一分那么简单。
5. 要留出2到3分钟来检查全卷。每年都有考生,终考铃想起,才想到填涂答案,或者匆忙中填涂错误,导致冤枉失分。所以留出2分钟以上时间来检查做答情况很重要。比如考试信息是否填写,答案是否忘记填涂或填错,题目有无漏做,作文标题写了没,作文正文有没有明显漏字或错别字,等等。
论述类阅读
一、做题要求:明确此类阅读题的考查目的
此类题目是在玩文字游戏,找出选项和原文表达意思的不同,而不是采用的表达方式、语言的不同。
1先浏览出处或标题,了解文章大概内容或中心论点
2逐段阅读概括段意
答题时间在20分钟
二、常见的错误类型:
(一)偷换换念:就是替代句子的主语或宾语,尤其要注意代词的指代。
(二)以偏概全:重点关注:
A表数量的词语(少数,部分,几个,大多数)
b表范大小的词语(凡,全都,所有分等)
c表程度轻重的词(特别,十分,等)
d表率高低的词语(常,总是:有时,偶尔等)
e混时时态(未然与已然)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等
F混淆模态:(可能与必然)一定、必将、可能、估计、如果、未必等
(三)强加关系:即选项前后两句话在原文中没有选项说的关系(如因果条件、目的,递进等),却强行说有关系
颠倒因果:“因”与“果”错位;或“条件与“结果”错位
(四)无中生有即原文无此观点或没涉及到的领域
注意:和原文用语、句式不同,但表达的意思相或者是由原文推论出来的选项都是正确的。
(五)绝对化的语句可能③是错误选项,如“一定”、“必、“只要,就”。
主观题第四题常见题型
1.问材论证思路/行文脉络/文怎么展开的?给文章分层,概括层意,
①先论述一一②再一接着一④最后一一一
2. 文草的论证方法
常见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登
3. 材料的论证特点:
①答论证结构:总分总、总分、并列、递进
②运用的论证方法:列举说明
③运用的修辞
④语言特点:严密、生动形象、浅显易懂等。
4、如何体现论证的严密性
①答论证结构:总分总、总分、并列、递进
②答段与段的衔接是否用了关联词
③句子中是否有表限定的修饰语
5、给某个词下定义
格式为“……是……”或“……叫……”要求:
1、下定义的句子一定是单句。
2、下定义的句子不能是否定句、比喻句。
(1)明确种概念(被定义的概念)。
(2)确定属概念(包容种概念的概念)。
(3)找出种差特性(种概念所独有的若干特点)。
(4)调整种差顺序(按修饰或限制的逻辑顺序)。
(5)按常用模式表述:被定义概念(种概念)=种差+属概念。
散文阅读
一、分析作品结构
1.文段作用
开头段:开篇点题;总领全文;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渲染气氛;设置悬念(小说);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提出问题,引人注意;欲扬先抑;开门见山,直入主题;首尾呼应。
中间段:过渡(承上启下)总结上文,引起下文;照应上文,呼应下文;由叙述转向议论;由写景转向抒情(由……到……,层层深入);前后照应。
结尾段:卒章显志;总结全文;点明中心;深化主题;首尾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戛然而止,回味深长。
标题:主题;虚实;双关;线索
2.引用(穿插性材料)作用
印证……的观点(表现……的内容);与……形成对比或衬托(正衬、反衬);增强作品的文化内涵、文学色彩;多角度丰富文章内容。
3.分析句段作用型
内容上:主要看这句(段)写了什么内容,要表达的意图等。
结构上:引起下文,过渡,铺垫,照应,点明(或深化)主旨,总结等。
4.文章的三种结构层次
相承:承接+递进(叙事——议论或抒情,写景——议论或抒情)
相并:并列+对照(并列式、对比式)
相属:总分+分总
5.布局谋篇
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设置悬念;一波三折;主次(详略得当)
6.选取、安排素材
取材作用:凸显主题,拓展主题;具有典型性、代表性;以小见大;线索
安排材料:按时间顺序;按观察点的变换;按作者认识的过程或感情的变化;按作者所见所闻、所感为行文线索;由感性到理性(层层深入);先扬后抑、先抑后扬。
二、概括段(层)意、主题
题目解读法;分析首尾法;分析议论抒情语句法;联系背景法
概括模式:本文通过对……的叙述(描写),表现了……的思想感情(赞美或批判……)
三、体会句子含义
1.句子含义的类型
表层含义:字面意思
语境含义:在句中的临时意义,玩玩指概括意义、哲理意义、象征意义。
深层含义:句外意义,往往具有隐含意义(象征、比喻)和附加意义(反语、双关、婉曲)
2.理解、体会角度
关键词语
分析修辞:还原为没有使用修辞的意思明白的句子:比喻句找相似性,比拟句找形象性,借代句找相关性。
特殊位置
文本主旨(段意、情感)、上下文、结构层次
3.答题步骤
步骤:思想性(句子含义)——艺术性(修辞手法、表达技巧及其效果、作用)
格式:①这句(段)话运用……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②表达了……的内容,达到了的作用(结合具体句子分析作用)
四、鉴赏表达特色
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结构技巧、语言表达
1. 表达方式
(1)记叙:记叙详略、记叙人称、记叙方法
①详略:详写突出细节,注意渲染烘托,多用铺陈手法
②人称: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有时起到拟人化作用;指责的语气,面对面的质问
第三人称:客观地展现生活,不受时空的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③记叙方法:
顺叙:眉目清晰
倒叙:设置悬念,吸引兴趣,波澜起伏
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补叙:对上文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作某些交代
平叙: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2)描写
景物描写:
方法:①修辞角度②写景角度:抓住特征,进行形、声、色方面的描绘③调动视、听、嗅觉等多种感官描绘④表现手法:三结合:动静结合⑤正侧面结合⑥虚实结合⑦方位变换(定点观察、移步换景、定景换点⑧远近、高低、内外、点面结合⑨选取……的代表性事物来描写⑩细节描写、白描
作用:①交待时间、季节、地点等,提供人物活动的特定场所;②表现景物的特点,渲染的环境氛围,奠定的感情基调;③暗示社会环境;④揭示(烘托)人物心理,表现人物性格;⑤暗示作品主题。以上为景物描写内容方面的作用;⑥推动情节发展;⑦为下文写……作铺垫。以上为景物描写结构上的作用。
步骤:
①概括景物特点(注意文中形容词);②点明景物描写的手法并结合具体语句分析;③景物描写的作用(内容+结构)
答题模式:特点+手法+角度+作用
人物描写:
描写手法:
①正面描写:语言、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②侧面描写:不从正面去描写人物,而是从对其他人物、事件的叙述和描写中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描写方法
③对话描写、心理描写: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④细节描写:生动的细节描写,有助于折射广阔的生活画面,丰富文章内容,表现深刻的社会主题。
⑤白描:使文章语言朴实,平中见奇,真实感人
(3)议论:夹叙夹议、叙议水乳交融
(4)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
2.表现手法——常见表现手法解析
3.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是对语言运用特色赏析的重要方面,分析修辞时一定要与品析、揣摩语言相结合
4.语言表达
鉴赏语言角度:①词语的锤炼: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叠音词、拟声词、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副词等。
②句式的选择:长短句的交错运用,整句(对偶句、排比句、四字格短语)散句(句子参差不齐、长短不一)的运用
③辞格的选用:比喻、排比、比拟、借代、夸张、对偶、设问、反问、顶真、互文、反语
④整体的语言风格:平实、清新、华丽、幽默、辛辣、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寓庄于谐、口语化、生动形象、有地方色彩、富有情趣、符合人物身份
※针对新高考两个文本的题型:一道题是分析文本二的文体特点的,答案一般都在文本二中,注意总结归纳。另一道题是用文本二的观点分析评价文本一,一定要注意不仅要概括细节还要引用文本一的内容具体分析文本二的特点。
文言文阅读
答题思路
1. 先做第三道题目,了解大致内容和主要事件
以时间、地点、官名、除主人公以外的人名为关键词在文章中找到选项的位置,一一对照,一般选项都是按行文顺序,错误选项一般都为细节之处,要仔细比对。
2. 断句题要仔细对比,然后两两分组,古汉语句子多以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为中心。找出动词或形容词,再找出人名、地名、事名、物名、朝代名、国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做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
注意利用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来判断。
3. 文常知识题要用排除法,将自己能确定的先排除掉,然后剩余的选项带入原文的语境进行分析,最终选出错误选项。
4. 翻译题:要逐字扩词,然后再把词语连接成语义通顺的句子。人名、地名、官职以及古今同义的词不用翻译正常抄写下来,如遇到不会翻译的字词,建议直接抄写,不随意翻译。
5. 对于新高考新增加的关于文言文的问答题,要先读懂题目,然后去文章当中找到相关的内容,然后先找到文言文相应的答案,然后根据答案,分成三个采分点整体成现代汉语进行作答,此处翻译不要直译,意译即可。
语言与文字运用
1.词语辨析选择题:首先找到一组语义差异较大的词,带入语境进行辨析,通过这种方法排除掉两个选项,然后再选择有语义差异的两个词进行对比,从而选出最终选项。小提示:如果四个选项中,出现有三个选项中词语一样,一个选项不一样时,一般情况可以直接排除掉这个不同的选项。
语文匠友情提示:成语题,并不是纯粹的积累题,也是信息匹配题。你不需要非要会8个成语,一般搞定2-3列即可。
2.语意连贯题:有可能出现选择题有可能出现主观题
语句补空三步骤
a通读文段,把握观点与层次
语句补空题虽说考查的主要是语言连贯能力,但首先应是阅读能力。拿到题目后,首先要阅读语段,看看其中心是什么,大致有几个层次;其次要把握文脉,理清前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要特别注意关联词语。
b.因文推导,注意逻辑与形式
结合文意,从两个角度推导:一是据上下文逻辑的发展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内容,做到内容上扣得紧;二是由与上下文相关词语、句式的照应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句式及形式上的衔接语,做到形式上接得上。
c.写后检查,保证连贯与简洁
补写后要检查内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语言是否连贯、有无语病、是否简洁等。要防止草率审题,盲目机械地答题,力求补写的内容连贯、贴切、严密。
4. 比喻句的相似性:
答题套路
a. 文中将....比作.....,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
b. ...比作...,相似点是....(相似点可以是形似或者神似)
c. ....比作...,相似点是.....
d. 表现了.....(事物).....(特点)+作者情感
5. 整散句和长短句优点:
如果有修辞方法,要先把修辞方法的优势写上
长句特点:表意严格、内容丰富、精确细致
短句特点:表意灵活、简洁明快、节奏感强
整句特点:节奏鲜明、音调和谐、易于上口
散句特点:富于变化、错落有致、形式灵活
6. 新闻压缩:
拟定一句话新闻模式:时间+地点+对象+事件
拟定新闻标题:人物(对象)+事件(谁+怎么了)
拟新闻导语模式:时间+地点+对象+事件+结果
拟写一句话新闻:A、眼前时间 人物+事件+ 时间(或+原因) B、未来时间 人物+事件+原因(或+时间)
7. 提取关键词:基本程序为:压缩内容——提取主干——筛选比较——整合表达
8. 图文转换:(徽章类转写)
a. 先宏观把握徽标的外形特点,再寻找徽标的构图元素(线条、文字、图形、颜色、大小、位置等)
b. 解读徽标中间每个构图要素所蕴含的具体意义
c. 注意由表及里分析徽章的内涵和寓意,对徽标的创意跟现实中的组织、行业、机构的活动、会议等联系起来,并作出合理联想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