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救孩子吧!专家说了,儿童动画越来越少不是因为少子化…


作者/饭田一史
翻译/思考姬
校对/彼方
排版/饮川
资深从业者的声音: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导读
今年3月份,动画学术趴就日本知名动画导演片渊须直的一篇访谈进行了报道↓

点击了解学术趴对片渊访谈的解析
在这篇访谈中,片渊发出了「日本已经没有儿童动画了」的论断,这听起来颇为极端,但是却引起了广大网友的共鸣与讨论,3个月过去了,日本国内围绕这个论断的讨论仍未停息。
日媒网站现代商业(現代ビジネス)就这个问题,于近日发表了名为《「日本儿童动画在减少」之问题真相》的文章。文章内,动画公司8million的董事长福原庆匡,与原文作者饭田一史一起,通过儿童动画各利益相关方的动作解析,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我们特将此文章进行了全文翻译,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参考。关于作者的部分看法,也欢迎大家在评论区中讨论↓

今年3月份,日本动画导演片渊须直在接受采访时(《朝日新闻GLOBE》3月5日刊登的《日本动画偏离世界潮流 片渊须直导演对此十分担忧》),所发出的「日本已经没有儿童动画了」这一论调,引发了日本网友的广泛讨论和关注。

而实际上,日本虽然还有不少「玩具联动型」的儿童动画还在制作中,但非这种类型的其他新作品,数量已经极其有限了。

儿童动画越来越少的理由,很容易被单纯地归结为“少子化”,但实际上情况非常复杂。
我们与动画公司8million(代表作TV动画《兽娘动物园》《烟草》等)的董事长、同时也是动画商业实践书籍《成为动画制作人吧!动画(商业)的构造》一书的作者的福原庆匡一起,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TV动画《兽娘动物园》,是一部在深夜播出的动画,但动画制作人福原庆匡表示想做成一部大人和孩子都能去看的作品
明明「儿童书」卖得很好,「儿童动画」却不景气?
“伴随着少子化,和当代娱乐方式的多样化,面向儿童的娱乐产品如今都很难……”
——大家很容易就这么总结,但是真相真是这样吗?
就比如说日本的儿童书市场,虽然在2000年以后经历了一些波动,但是基本还是呈稳步上涨的态势的。
虽然小学生数量确实减少了,但是从学校的阅读调查表来看,当前的小学生却是在过去40年中阅读书籍最多的一代。

2000年以后,日本出现了以《哈利·波特》为代表的的海外魔幻读物热潮,同时日本内部,开始实施晨读活动*学校的数量也在激增,另一方面,由于日本学生在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中排名不佳,也刺激了教育界也接连不断地推出各项读书政策……
*晨读活动:在每天上课前的十分钟期间,学生和老师一起,选择自己喜欢的书进行阅读的活动,1988年开始,此活动在日本全国各地的学校进行了普及。
随着这些事件的接连刺激,日本孩子们的“厌读症”逐渐被治好了,在过去10年的儿童图书市场中,也出现过国民级别的热门畅销书。

原本只在“孩子的绘本”栏目连载的儿童绘本《面包超人》,如今衍生品零售的销售额达到每年超400亿日元
而且,儿童图书售卖超100万部(即热门畅销书),与成人向读物售卖超100万部的意义也不一样。
儿童图书对图书馆的依赖很大,而且一名儿童会对同一本儿童书反复多次阅读。也就是说,儿童书若卖出了100万部,则意味着其背后的儿童读者数量可能是这个数字的10倍。
总结即是:儿童书中,有必要进行IP展开的、有着广泛受众以及死忠读者的作品,已经有很多了。
然而,近年来儿童图书的动画化作品只有《屁屁侦探》《怪侠索罗利》《温泉屋小女管家》、以及预计今年夏天播出的《科学漫画survival》系列等,数量屈指可数。


明明儿童书市场十分顺利,儿童动画却没有增加,那么问题的原因就不能再往少子化去归结了。
应该是别的一些构造出了更大的问题。
儿童动画「赚钱」之难
过去,儿童动画制作资金很便宜,资金的回收模型也很简单——玩具制造商等为赞助商提供制作资金,赞助商再将商品卖出去,就OK了。
20世纪90年代后半段,出现了由多个出资方——DVD厂商、唱片商、小商品商等共同出资组成的「制作委员会」制度,以此制度为后盾的「深夜动画」变得越来越多,现今可以说深夜动画已经才是日本动画的主流。


每一年,观众对动画质量的要求都在提高,儿童动画的制作经费也不得不逐年上涨。而且儿童动画相比深夜动画,有一大劣势:儿童们观看动画的上午时间段,比起深夜时间段来说,支付给电视媒体的费用昂贵的多。
所以,当今的儿童动画如果再走以往那样简单的商业路线的话,就很难回本了。
“深夜动画制作资金的回收手段,就与儿童动画不同”,福原说道。
“深夜动画的话,实际上来自海外播放这一块的收入是最大的,然后如果决定游戏化的了话,就会变成以游戏为中心的IP。当然制作委员一定要做以音乐或者商品为中心的商业路线的话,也是可以有的,但一般情况还是以海外播放、游戏、组套商品(DVD、蓝光)为主要资金回收路线的。

但是儿童动画的话,既无法发卖DVD,也无法通过以智能手机为平台的游戏来赚钱。
玩具联动型的动画的话,还可以通过玩具以及卡牌(实体)游戏的发售来维持生计,但非玩具联动型动画的话,其赚钱道路可就非常窄了。

另一方面,从世界的角度看,比起成人动画,日本似乎在儿童动画更有压倒性的市场,产生热门大作的空间也更大。“但是这个领域竞争也很激烈。你不得不与迪士尼和梦工厂的合家欢作品战斗,如果不是东映动画那样的、有成绩有技术的公司的话,贸然转向制作儿童动画难度是很高的。”

“不过,如果像Netflix那样的大平台,向日本的动画工作室下单儿童动画需求的话,这个状况可能会改变吧。”
单看东映动画的IR(面对投资者的报告)资料可知,由东映动画制作的低年龄向动画在海外并不是卖不出去。相反,海外影像事业、海外版权的销量都呈上升趋势(不过话说回来,东映动画的销量中《龙珠》所占比例是相当大的)。

不过还是那个事实:一直在制作深夜动画的公司,如果重新制作儿童动画系列了,那其在海外的销售额的开拓·维持都困难得很。
想做儿童动画的「人」在减少
儿童动画相比深夜动画,除了出口战略(资金回收)实施困难外,在福原看来,动画工作室与儿童书的版权方等利害相关方之间,也有问题。
“儿童向中居主流的玩具联动型动画,对于动画工作室来说,比做普通动画更难,因为他们不得不需要全程都以玩具的开发时间为主导,来协调动画的制作。”
“拥有制作这类动画技术的公司,比如龙之子工作室,小丑社,日升公司等,如今却也转向了以深夜动画为中心的业务,因为制作深夜动画比制作玩具联动型动画,更能让公司得到市场的关注。”




而且现在的动画业界,更多的动画创作者和制作人都是因观看深夜动画而受到激励,开始想“我也想要做出这样的作品”而志向于从事动画事业的。
“「(儿童动画)有订单有需求的话就做」这样想的创作者也有。如果出现能主动推进动画化的创作者、或者深深意识到儿童动画是一片蓝海,而积极推进的制片人的话,这个情况可能就会改变。”
“但是一般来说,如果有其他更容易做的内容,为啥还要选择难度更高的儿童动画啊?就会变成这样。”

另一方面,我们再看下贡献了很多动画原作的出版社们,却会看到这样两极分化的场景:
将漫画、轻小说进行动画化的大出版社都很积极,而出版儿童书的中小出版社们,却很迟钝,不仅缺乏任职各项监督、开展版权业务的权力部门,将作品进行IP开发的制片人这样的人才也很少。
无论是进行动画化,还是进行IP开发,拥有儿童书版权的中小出版社,一直是一种守株待兔的姿态,“如果能有人主动过来谈就好了”。尽管这些守势的出版社们也进行了营销推广,但是动画商业化的整体规划、出资者征集……等以商业展开为前提的各种动作却没有。

也因此难怪,在拥有决定对方能否成为制作委员会的一员的其他公司看来,这些出版社是不合格的。
“比起以玩具制作为主导的玩具联动型动画,以儿童书IP为主导的动画,还并未以多样化的IP发展方案为前提进行启动。那么后者到底怎样才能获得商业成功呢?”
“没有能写方案的人才,而且也根本没有行动起来。那么,夺取主动权作为儿童书动画发起人的,会是出版社,还是动画制作公司?虽然这么想,但现状是拥有渠道和技术的公司,实在是太有限了。”
《面包超人》最初也很艰难
这样一说,好像儿童动画已经四面楚歌了,还有什么解决办法吗?
比如,今非昔比,「儿童向动画只是给儿童看的」这样的大前提已经不成立了。那么除了以往的那些固定的动画商业利益相关方之外,还能找到更加广泛的出资方吗?
会为「儿童向」出钱的企业,找一找肯定还是有的。比方说,近年来在儿童绘本阅读活动的赞助商中,也有了大型食品公司与生命保险协会,甚至《面包超人》这部儿童动画,都已经是JA儿童共济会(日本农业联合组织中负责援助儿童的部分)的宣传形象了。

曾在玩具制造厂担任玩具设计的安部安子(あんびる やすこ),其负责的儿童绘本作品《露露和拉拉》(ルルとララ)《万能魔女公司》(なんでも魔女商会)等,是以“家长和孩子都可以得到享受”为主题创作的。


以及《万能魔女公司》(下)
这些优秀的绘本作品,拥有着一批狂热的粉丝,安部安子在签名会上,经常会被很多cosplay成绘本中角色的死忠粉丝们包围……那么如果是像上述这样优秀的绘本动画化的话,肯定是可以与食品制造商或者服饰企业进行联动的。
藤本瞳原作、住泷良写作的儿童侦探冒险文学《侦探小队KZ事件簿》(该作经改编,2015年起在NHK教育频道的《天才儿童MAX》中播放每集长10分钟的短篇电视动画)描绘了往来于私塾之间的孩子们组成侦探队的故事。
这样作品寻找私塾或者补习学校作为赞助商的话,不也可行吗?

“虽然出资方所期待的内容,与他们所能赞助的程度各不相同。但是除了传统的动画商业玩家以外、还能为「儿童向」出钱的资方,找一找肯定还是有的。不过果然,关键问题还是,到底由谁来把这些企业找出来、联络起来?”
结果还是那样,没有承担风险人的主动出现,项目就无法开始——这即是这个问题的核心。
1988年秋季开始播放的TV动画《面包超人》,最初就没有赞助商。
它是由日本电视台自主企划,由日本电视台的下属公司负责制作影像的Bop,加上日本电视音乐、日本电视销售部这3家公司集齐了制作费,同时再依靠将负责动画制作的公司的商品化使用权等版权分配率的提高,再次抵债了一部分制作成本,才开启了这个项目的。

然而,动画刚开始播映没多久,就人气爆棚,赞助商也增多了,后来《面包超人》的周边销量成长到了每年400亿日元。(篠田博之「コミック市場に翳りは見えたのか」、「創」1993年9月号)
此外的另一个例子,作为面向小学女生的漫画杂志,《CIAO》原本也一直与《RIBON》《好朋友》等杂志有很大差距的。

但是《CIAO》的销量后来曾一度赶超了前者们,其原因就是20世纪90年代时,担任其编辑长的辻本良昭,积极推进了漫画作品的TV动画化,或者以TV动画化为前提进行了很多漫画连载企划。
《CIAO》在1993年以促进了漫画《为食龙少爷》的动画化为开始,此后接连促成了池田多惠子的《飞天少女猪》、薮内优的《水色时代》、斋藤千穗的《少女革命》、饭坂友佳子的《甜心战士F》、谷泽直的《婚纱小天使之失忆战记》、新井清子的《恋爱占卜师》等等作品的动画化。

虽然《CIAO》在辻本就任编辑长时期,一直是负盈亏状态,但是编辑部仍然作为TV动画的赞助商提供了制作费。到底提供了多少虽然不明,但是据辻本表述,就算在《CIAO》的销量超过《RIBON》《好朋友》的时候,仍然是赤字累累的(辻本良昭『私の少女漫画史』eBookJapan、2014年)。
《面包超人》和《CIAO》的例子表明,非玩具联动型儿童动画企划之难,并不是现今才有的。
是因为有抗住了周围反对意见的压力的人,有着坚持要做非玩具联动型儿童动画、并敢为人先地推进项目、承担了资金风险的人的存在,才出现了上述的一些优秀儿童动画。
今后若也再有这样的制片人出现的话,当前的问题,可能就得到解决了吧。

本文原载于現代ビジネス,地址https://gendai.ismedia.jp/articles/-/72032?page=5

本文来自「动画学术趴」,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