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本来就是服从于权势,而很少有心怀大义的!”他竟然把人性分析得这么赤裸裸!



嬴政:“嗟呼,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
胡亥:“吾闻之韩非子曰:“尧舜采椽(放在檩上架着屋顶的原木)不刮,茅茨不剪,饭土塯(古代盛饭的瓦器),啜(饮)土形,虽监门之养,不觳(古代计量单位,十斗为一觳,后改五斗为一觳)於此。禹凿龙门(大禹开凿的龙门山就是现在著名的 龙门石窟 ,距洛阳约12公里。龙门山被伊水(伊河)分为东山和西山,河水从二者之间穿过。东、西二山活像大门的两边,因此这里被称为伊阙。),通大夏(夏禹始建都于阳城),决河亭水,放之海,身自持筑锸(挖土用的铁锹),胫毋(不要)毛,臣虏之劳不烈於此矣。反所谓贵者有天下者,得肆意极欲,主重明法,下不敢为非,以制御海内(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为海所环抱,因而称国内为海内)矣。夫虞(舜所建立朝代),夏(禹所建立朝代)之主,贵为天子,亲处穷苦之实,以徇百姓,尚何於法?朕尊王乘,毋其实,吾欲造千乘之驾,万乘之属,充吾号名。且先帝起诸侯,兼天下,天下已定,外攘四夷(尊奉秦为中原之主,抵御北方狄,戎游牧民族 南方南蛮东夷的大举入侵。)以安边境,作宫室以章得意,而君观先帝功业有绪”

胡亥:“今朕即位二年之间,群盗并起,君不能禁,又欲罢先帝之所为,是上毋以报先帝,次不为朕尽忠力,何以在位?”
——《史记、秦始皇本纪》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而人主兼礼之此所以乱也。夫离法者罪,而诸先生以文学取:犯禁者诛,而群侠以私剑养。”
——韩非子、《五蠹》
韩非子:“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多),人民不胜(敌)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有人搭建木头作为巢穴来避免禽兽的伤害),而民悦(老百姓都很高兴),使王天下(从而统治天下),号曰有巢氏(中国上古时期,部落首领“有巢氏” 有巢氏位列五氏之首, 建立古巢国,有巢氏被誉为华夏“第一人文始祖”,建造房屋、袭叶为衣、食果为粮、发明土葬、族外通婚)。
(luo)

【在木曰果,在地曰蓏。从艸从㼌】
韩非子:民食瓜果蓏(一种草本植物果实,在木曰果,在地曰蓏)蜯蛤(蚌蛤,蛤类软体动物),腥臊恶臭而伤害肠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用一个木棒快速研钻另一木块,生热最终而成火的行动),以化腥臊,而民悦之,使王天下(从而统治天下),号之曰燧人氏(燧人氏,旧石器时代 氏族 部落 被后世形象地称为“燧明国”(今 河南商丘)人“三皇五帝”中被列为“三皇”之首,奉为“天皇”尊称“燧皇”燧人氏在商丘发明 钻木取火,成为中国古代人工取火的发明者,教人熟食,结束了远古人类,茹毛饮血 的历史,使人类与禽兽的生活习性区别开来,开创了华夏文明,被后世奉为“ 火祖 ”。燧人氏生,伏羲氏、女娲氏 )。”
韩非子:中古时期,天下大水,而鲧(禹的父亲),禹决渎。近古时期,桀(夏朝末代最后君主,相传是暴君),纣(商朝末代最后君主,相传是暴君)暴乱,而汤(商朝的建立者,历史中有名的贤君),武(周武王,姓姬名发,文王之子,因纣王暴虐无道,率领诸侯伐商,大战于牧野,纣王大败)征伐。今有构木(依靠搭木为巢)钻燧(钻木取火),而于别夏后氏之世者统治天下,必为鲧,禹笑矣:有决渎(疏浚河道),而于别商,周之后世者统治天下,必为汤,武笑矣。然则今有美(美化)尧、舜、汤、武、禹之道(治国方式)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所笑矣。
韩非子: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会寄望于遵循古制),不法常可(不会墨守成规),论世之事,因为之备(而是根据当今世界发展调整制度)。宋人有耕作者,田中有株(露出地面的树根),兔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古代指耕地用的农具)而守株,翼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如今要用古代先王的办法),治当世之民(治理现在的百姓),皆守株待兔也。
韩非子:古者丈夫(男人: 男子二十而冠,冠而列丈夫。)不耕,草木之食足也,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也。不事力而养足,人民少而财有余,故民不争、是以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今人有五子不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大父,即 爷爷 。 姥爷 或 奶爷 。 母系社会 ,母亲的父亲叫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是以人民众而财货寡,事力劳而供养薄,故民争(百姓相互争夺),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即使加倍赏赐,加重惩罚,也不能免于混乱)。
韩非子:尧之王天下也,茅茨(茅草盖的屋顶。亦指茅屋。)不剪,采椽不斫(大锄:以刀斧砍削),粝(粗糙的粒)粢(古时代指,黍,稷,稻,粱,麦,蓏等六种谷物的总称。)之食,蔾藿之羹(蔾:一种草本植物,花黄绿叶,可以吃,用黎草煮成的羹,泛指粗劣的食物),冬日麑裘(以鹿子皮所作的皮衣。),夏日葛衣(一种植物多年生草质 藤本植物,用葛的茎皮纤维编织,就是葛布,制作的衣服,多在夏季穿戴,粗布葛衣叫“綌”,细布葛衣称“絺”。新石器时代已出现葛衣葛布的织造。),虽监门(监守门户,守门小吏)之服养,不亏于此矣。禹之王天下也,
(lei)

[手耕曲木也。从木推丯。古者垂作耒㭒以振民也]
身持耒(耒是一根尖头木棍加上一段短横梁。 使用时把尖头插入土壤,用脚踩横梁使木棍深入,然后翻出。)锸( 掘土的工具。)以为民先,股(大腿)无胈(人腿上的毛),虽臣虏( 臣仆,俘虏;奴役。)之劳,不苦于此矣。
韩非子:以是言之,夫古之让(不争:让贤)天子者,
(rang)

[相責讓。从言襄聲。]
是去(離開)

【(去)人相違也】
监门之养,而离(遭受)

【(离)山神也,獸形。古同“罹(lí)”,遭受。】
臣虏(奴隶)之劳也,古传天下而不足多也。今之县令,一日身死,子孙累世絜(古同“洁”,干净。廉洁)驾(谓乘车不徒行。形容安享富贵。),故人重之。是以人之于让也。轻辞古之天子,难去今之县令者(难以辞让县令之位),厚薄之实异也(获取利益大小不同)。
韩非子:夫山居而谷汲(从井里打水)者,膢(古代祭祀名)
(lǘ)

[楚俗以二月祭飲食也]
腊(古代在农历十二月合祭众神叫做腊)而相遗(给予;馈赠)以水,泽(大泽:湖水积聚的地方)居苦(为某种事所苦)水者,买庸(雇佣)而决(排除阻塞物,疏通水道)窦(水沟,阴沟)。
韩非子:故饥(庄稼收成不好或没有收成)岁之春,幼弟不饷(从食,吃饭,进餐),穰岁之秋(庄稼丰熟),疏(不熟悉)客必食。非疏(疏远)骨肉爱过客也,多少之实异也(粮食的多少不同)。是以古之易财,非仁也,财多也,今之争夺,非鄙也,财寡也。
韩非子:轻辞天子,非高也(并不是品德多高尚),势薄也(而因天子的权势比较薄弱),重争土橐(指依附诸侯或卿大夫),
(tuó)

非下也(并非品德低下),权重也(而因权势越来越重了)。故圣人议(用以论事说理或陈述意见)多少,论薄厚为之政。故罚薄不为慈(仁慈),诛严(严厉)不为戾(残暴),称俗而行也(根据社会的实际情况而运行法治)。故事因于事而备适于事(事情总是在变化发展,而制度也要根据事情的变化作相应的调整)。
韩非子:古者文王(文王姬昌,周本来是西北一个小国,曾臣服于商王朝,文王使周发展强大,独立称王.奠定灭商的基础,遗命其子 姬发 (武王)伐商,建立新兴的王朝)处丰(西周国都名,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南),镐(西周的国都,在今陕西省长安西北)之间,地方百里,行仁义而怀柔西戎(西戎,又称犬戎。是上古时期在,西北地区的一个以犬为,图腾 的非华夏部落,古代部落,又叫猃狁 ,古代活跃于今陕、甘一带,猃、岐之间。到西周末期,长期的农耕和平环境,使得君王荒淫无度,玩物丧志,烽火戏诸侯 。君主性格软化,无心富国强兵,结果周幽王被野蛮强悍的犬戎族攻杀,幽王的宠妃褒姒被掳,都城丰、镐西北被犬戎占领。强盛约三百年的西周覆灭。),遂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悟贯通者王也。)天下。

徐偃王(周穆王时期徐国国君 徐偃王,嬴姓徐氏,名诞,字子孺,是西周时期徐国第32代国君。徐国统辖今淮、泗一带。建都下邳良城(今 江苏省 邳州市 ))

处汉东(汉水以东),地方五百里,行(推行)仁义,割地而朝者(朝见)三十有六国(三十六个国家)。

荆文王(楚庄王熊旅(公元前591年),又称荆庄王芈姓,熊氏,名赀,楚武王之子,母邓曼、是春秋时期楚国国君,春秋五霸之一,公元前689年―公元前675年在位。公元前690年,楚武王死于伐随途中。次年,熊赀继位,是为楚文王。楚文王早年受过严格教育,他的师傅是从申国请来的,史称“保申”。右司马武举御座而与王隐曰:“有鸟正南方之阜,三年不翅,不飞不鸣,嘿然无声,此为何名?”王曰:“三年不翅,将以长羽翼;不飞不鸣,将以观民则。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子释之,不谷知之矣。”处半年,乃自听政。所废者十,所起者九,诛人臣五,举处士六,而邦大治。举兵诛齐,败之徐州,胜于河雍,合诸侯于宋,遂霸天下。庄干不为小害善,故有大名;不蚤见示,故有大功。故曰:“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孙叔敖辅佐楚庄王施教导民,宽刑缓政,发展经济,政绩赫然,主张以民为本,止戈休武,休养生息,使农商并举,文化繁荣,翘楚中华。因出色的治水、治国、军事才能,孙叔敖后官拜令尹(宰相),辅佐庄王独霸南方,楚庄王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因积劳成疾,孙叔敖病逝他乡,年仅38岁。)恐其害也(害怕危害到自己),举兵伐徐,遂灭之。故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徐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异(时代不同了社会上的情况也就不一样了)。
韩非子:当舜之时,有苗不服,禹将伐之。舜曰:“不可。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乃修教三年,持干戚用于古不用于今也。共工之战,铁铦(锐利的兵器)矩者及乎敌,铠甲不坚者伤乎体。是干戚用于古不用于今也。故曰:事异则备变(社会上的制度不一样了,制度也就跟着调整)。
韩非子:上古时期,竟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齐将攻鲁,鲁使子贡说之,齐人曰:“子言非不辩也,吾所欲者土地也,非斯所言所谓也。”遂举兵伐鲁,去门十里以为界。
韩非子:故徐偃王仁义而徐亡,子贡辩智而鲁削。以是言之,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去偃王之仁,息子贡之智,循徐,鲁之力使敌万乘,则齐,荆(楚地)之欲不得行于二国矣。
韩非子:夫古今异俗,新故异备。如欲以宽缓之政治急世之民,犹无辔(驾驭牲口用的蹶子和缰绳)策而御马,此不知之患也。今儒(中国春秋战国时代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一个学派,其特点是强调对孝、仁、义、礼、智、信等基本道德的实践和修养)、墨(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墨翟所创 墨家是一个纪律严密的学术团体,其首领称“钜子”,其成员到各国为官必须推行墨家主张,所得俸禄亦须向团体奉献。墨家学派有前后期之分:前期思想主要涉及社会政治、伦理及认识论问题,关注现世战乱;后期墨家在逻辑学方面有重要贡献,开始向科学研究领域靠拢。
墨家的主要思想主张是: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相爱(兼爱),反对侵略战争(非攻),推崇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节用),重视继承前人的文化财富(明鬼),掌握自然规律)皆称先王兼爱天下,则视民如父母。何以明其然也?曰:“司寇(周朝司法官)行刑,君为之不举乐(歌舞):闻死刑之报,君为流涕。”此所举先王也。
韩非子:夫以君臣为如父子则必治(君臣视若父子则天下必然大治),推是言之,是无乱父子也(那天下就未必没有关系和睦的父子)。人之情性,莫先于父母(没有超过父母对待子女的),父母皆见爱而未必治也(然而即使父母都付出了爱,却未必就能家庭和睦)。虽厚爱矣(难道付出厚爱),奚遽不乱?(就能指望不发生矛盾吗?)今先王之爱民(如今先王爱百姓),不过父母之爱子(就像是父母爱子女):子未必不乱也(子女尚且不睦),则民奚遽治哉?(难道就能治理好百姓吗?)
韩非子:且夫以法行刑,而君为之流涕(君主为犯人抹眼泪),此以效仁(以此假装仁爱),非以为治也(非正确的治国理念)。夫垂泣不欲刑者,仁也,然而不可不刑者(犯罪了就必须施加刑罚),法也。先王胜其法(古代君主先法治),不听其泣(不听从哭泣的声音),则仁之不可以为治亦明矣(那么“仁义”不能用来治国也就明显了)。

韩非子:且民者固服于势,寡能怀于义(很少能被仁义所感化)。仲尼(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 [1-6]
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天下圣人也,修行明道以游海内,海内说其仁,美其义而为服役者七十人。盖贵仁者寡,能义者难也(崇尚仁义的人本来就少,而能实行仁义的人更是难得)。故以天下之大(以天下之大),而为服役者七十人,而为仁义者一人(而真正成就仁义的只在他一人而已)。
韩非子:鲁哀公( 鲁哀公(公元前468年),姬姓 ,名将(世本作蒋),鲁定公之子,春秋时期鲁国 君主,公元前494-前468年在位。他在鲁定公死后即位。),下主也,南面君国,境内之民莫敢不臣。民者固服于势,势诚易以服人,故仲尼反为臣而哀公顾为君。仲尼非怀其义,服其势也。故以义,则仲尼不服于哀公:乘势,则哀公臣仲尼。今学者之说人主也,不乘必胜之势,而务行仁义则可以王,是求人主之必及仲尼,而以世之凡民皆如列徒,此必不得之数也。
韩非子: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否定)为改,乡人谯之弗(否定)为动,师长教之弗(否定)为变。夫以父母之爱,乡人之行,师长之智三美加焉,而终不动,其胫毛不改。州部之吏操官兵,推公法而求索奸人,然后恐惧,变其节,易其行矣。
韩非子:故父母之爱不足以教子,必待州部之严刑者,民固娇于爱,听于威矣。故十仭(古代长度单位,七尺为一仞)之城,楼季弗(否定)能逾者,峭也:千仞之山,跛牂易牧者,夷也。故明王峭其法而严其型也。布帛寻常,庸人不释:铄金(熔化的金属)百溢,盗跖不掇(鼓动别人做某事)。
韩非子:不必害,则不释寻常:必害手,则不掇(鼓动别人做某事)百溢。故明主必其诛也。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使百姓因此获利):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使百姓畏惧):法莫如一而固(法令莫过如统一固定),使民知之(使百姓知道)。故主施赏不迁(君主施加赏赐不会无故变动),行诛无赦(施加惩罚不会无故赦免),誉辅其赏(称赞,名誉辅助奖赏),毁随其罚(毁坏名声伴随惩罚),则贤,不肖俱尽其力矣。
韩非子:今则不然,以其有功也爵之(有功劳受官爵),而卑其士官也(而鄙视做官):以其耕作也赏之(因其努力耕作而奖赏),而少其家业也(却又瞧不上他):以其不收也外之(因他不接受奖赏而疏远他),而不高其轻世也(却又推崇轻世俗名):以其犯禁也罪之(因其触犯禁令而惩罚),而多其有勇也(却又赞美他勇气)。毁誉,赏罚之所加者相与悖缪也(施加对象相互错乱)。故法禁坏而民愈乱(所以法治越来越败坏而百姓也越来越混乱)。
韩非子:今兄弟被侵必攻者(兄弟被侵害,不依靠法律去制裁施害者),廉也(被认为是正直):知友被辱随仇者(好友被仇家侮辱,不依靠法律去制裁仇家),贞也(被认为是“忠贞”)。廉贞之行成(这种所谓的【正直】、【忠贞】一旦形成),而君上之法犯矣(就会破坏君主的法治)。人主尊贞廉之行(君主尊崇这种【正直】、【忠贞】的行为),而忘犯禁之罪(却忘记违犯法治的罪行),故民程于勇而吏不能胜也(所以百姓逞强好胜,而官吏却不能制止)。
韩非子:不事力而衣食(不努力工作就有衣穿,有饭吃),则谓之能(还要称赞【有才能】):不战功而尊(不努力获取战功就能享受别人尊敬),则谓之贤(还要称赞【贤良】)。贤能之形成(这样的【贤能】一旦形成),而兵弱而地荒芜(就会使得军队弱小而田地荒芜)。人主说贤能之行(君主如果喜欢这样所谓的【贤能】),而忘兵弱地荒芜之祸(而忘记兵弱地荒的祸乱),则私行立而公利灭矣(那么谋取私利的行为就会涌现,而公众的利益也就丧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