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即将实装一门让日寇胆寒的刀法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89年前的今天日本关东军悍然炸毁南满铁路铁轨炮轰北大营、攻占沈阳城。随着东北军全部撤到关内后日军侵占了东北全境,随即日军又开始觊觎热河,很快爆发“长城抗战”,中国军队和日军在长城的喜峰口、古北口发生激烈战斗。

在喜峰口参战的中国军队是宋哲元的二十九军是出了名的装备差,但这并不能阻碍他们抵御日寇的决心。可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武器枪支弹药极度缺乏冯玉祥便请来武林大师李尧臣给他的部队传授“破锋八刀”,二十九军硬是用大刀砍杀装备精良的日军。趁着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我们想和大家来讲一下这门“破锋八刀”。

有点军事和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在二战期间,日本人的拼刺水平在世界上可以说得上一流了。如果真的像某些抗日神剧演的那样,日本人早就滚蛋了何必八年抗战?在白刃战中,一个日本士兵能够格斗三个敌人,胜败还很难分。再加上中国军队当时的武器装备特别落后,二十九军出身西北军,非蒋介石嫡系,武器装备本就粗劣,部队制式的“汉阳造”和“毛瑟枪”只有三分之一,而且没有刺刀。使用大刀作为近战武器,是因为其制作简单,造价低廉,而且战士很容易上手。

故此白刃战是在所难免的。在这种历史条件下针对日本人的拼刺手法,破锋八刀应运而生,此刀法为典型的双手刀法,融会了明代戚继光《辛酉刀法》、程宗猷《单刀法选》和清代吴殳《单刀图说》等古典刀法的技法精华,包括埋头刀、拦腰刀、斜削刀、漫头硬舞等技法,动作简捷精炼,大劈大砍,迅猛剽悍,具有明显的军旅实用特色,与现在以花法为主的表演武术有质的区别。

其后人总结出破锋八刀歌曰:
迎面大劈破锋刀,掉手横扫使拦腰;
顺风势成扫秋叶,横扫千钧敌难逃;
跨步挑撩似雷奔,连环提柳下斜削;
左右防护凭快取,移步换型突刺刀。

再说二十九军的大刀,环首长柄、宽刃重身、长近一米,最利劈杀。刀起时,风声赫赫﹔刀落处,快意斩敌。凶悍如侵华日军,亦为之胆寒。刀重一般在4斤左右。民间存留的抗战大刀实物和西北军军官的回忆录,都证实了大刀重4斤上下。战阵兵器,讲究“快马轻刀” ,方能有效杀敌。明代双手长刀重1475克,腰刀为960克, 而解放军骑兵所用马刀重1850克,但骑兵用刀,可以借助马飞驰的冲力攻击敌人,所以马刀偏重并不妨碍其杀伤力。由此可见,西北军4斤重的大刀,是既能保证有效地砍杀敌人、又不致于过分消耗官兵体力的合适重量。

喜峰口一役500名战士背着大刀,趁夜奇袭日军驻地。日军被打得措手不及,很多鬼子稀里糊涂地做了刀下之鬼。大刀队又趁乱放火,日军其它部队见到火光,纷纷赶来增援。然而在夜间,日军火力优势无法体现。夜袭中刺刀与大刀对决,是占不到任何便宜。

虽然我国军队凭借着刀法与战斗意志在局部战场上获得了胜利,但在后续日军进入到大平原中的战斗中现代兵器与火力的优势便展现出来了。说到底,在现代战争中,格斗技艺和勇敢精神固然依然很重要,但想靠技艺和勇气去压倒火力与科技,已经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了。近代战争史一次次惊醒着我们“惟自强,才能自救。自强者,人恒强之。


我们希望能以己薄力量弘扬武学文化,传承武术精神让那些在历史中出现的武术绝学、武道精神、武者故事能够延续、传承,让武术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以更加崭新的姿态呈现在诸位面前。故此《暴走英雄坛》将在十一主题副本中加入副本武学“破锋八刀”。希望诸位大侠能以史为鉴,以武强身,以心报国!

最后照例推荐一部讲述破锋刀法武侠电影徐浩峰导演的《刀背藏身》撤档多次还未上映,希望今年能在院线看到。不过B站有它的电影武术纪录片《心思刀理》有兴趣的可以看一下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