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观02】为什么学习要“先把书读厚,再把书读薄”

学习的目的是解决新问题,(认识世界的目的是改造世界)
学习的过程是:通过例子理清问题和答案的关系,来重塑大脑连接(建模型)
学习步骤:(实践->认识->实践)
1.明确问题和答案(明确问题后去找出答案)
2.用例子构建知识(找出规律和关系(知识))
3.验证知识有效性(规律应用到例子中看是否适合(实际和做练习))
找到(1)大量的例子->(2)提出明确的问题->(3)返回到大量的例子中体会(找到)规律与关系(知识)->(4)得出答案(通过大量的例子来验证知识是否正确)(有点像sq3r,说明学习是有规律可循的)
(注:(2)问题是帮助我们更有效的从大量的例子中找到规律
(3)看书时,需要区分哪些是例子,哪些是对知识的描述。
)
例子:这就是为什么在讨论、写文章、以及辩论时,一定会伴随着例子,而不是单纯的对知识进行描述
提出明确的问题:为什么学习要“先把书读厚,再把书读薄”
体会(找到)规律与关系:
先把书读厚:是先把有限的例子增多,目的是找出规律与关系更加全面,使用的范围更加广
再把书读薄:是从有限的例子中压缩信息,并找到规律与关系,规律与关系相比于有些的例子在数量上更少
验证知识:这就是为什么在讨论、写文章、以及辩论时,一定会伴随着例子,而不是单纯的对知识进行描述
我个人在写文章时,甚至常常将例子和知识描述分开来写
常见错误:
1.知识->例子->练习的例子,缺少了知识是怎么来得步骤
2.现状:大部分人连知识描述的问题和答案都不清楚就“学习”,最后只是记住知识的描述而已,不懂的知识的由来,和怎么使用知识进行解决问题
但知识(规律)不是信息,学习不是记忆
这也是人们在教和学的过程中最容易犯的错误,误以为
将知识告诉了某人,对方就可以学会,以为听懂了就学会了;
然而知识的描述是对学习起到指引的作用;缺少了从例子中体会规律,从例子中验证规律。
而当你真正学会的时候,一些例子就被压缩成知识,而不是仅仅记忆住了现有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