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关于获取知识
来自 (苏)B.A.苏霍姆林斯基;周蕖,王义高,刘启娴,董友,张德广译;申强校. 给教师的建议[M]. 2018
关于学生脑力劳动的积极性问题,人们谈论得很多,也很频 繁。但积极性可能有各种各样的。学生背熟了所读的书,或记住 了教师所讲的内容,能迅速回答问题,是一种积极性,但这种积 极性不一定能促进智力的发展。教师应努力发挥的是学生思维的 积极性,使知识由于得到运用而得到发展。
进行教学,要靠已有的知识来获取新的知识——这在我看 来,就是教师水平高的表现。我听课和分析课堂教学时,正是依 照学生脑力劳动的这一特点来对教师的教学水平作结论的 。
究竟怎样使学习成为动脑筋的活动,能获取知识呢?这里最 重要的是什么?
获取知识,意味着发现了真理,能回答问题。要使学生看出 和感到有不理解的东西,使他们面临着问题。如果你能做到这一 点,就是成功了一半。
但要做到这一点并不简单。备课时要从这样一个角度考虑教 材,即找到若干一下子看不出来的关键地方,而这里却有因果关 系,从这种因果关系中能产生问题。因为问题能唤起求知欲望 。
例如,我面前有“光合作用” 一课的教材。应给学生们讲清 楚,植物的绿色叶片里发生了什么变化。可以把这一切讲得在科 学上有根有据.在理论上和教学法上头头是道,但完不成使学生 达到一定的智力积极性的任务。我对教材琢磨了一番:有因果关 系的关键在哪里?有了,最主要的关键就是变无机物为有机物。
这是一幅奇异而神秘的图景:植物从土壤和空气里吸收无机物, 在自己的复杂机体中又把它们变成有机物。这个制造有机物的过 程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植物的机体像个复杂得不可思议的实验 室,能在阳光下把矿物肥料这种无机物变成鲜美多汁的西红柿
变成芳香扑鼻的玫瑰花,那里面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 ?
我讲述时,注意引导学生意识到这个问题 ,使人人激动不 安:怎么搞的------ 切都发生在我的眼皮底下,可我没有思考过 这个问题?
怎样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呢 ?
为此,必须懂得什么该讲.什么留着不讲完 。不讲完的东 西,就好比是学生思维的 “引爆管”。这里没有任何万灵药方。 一切都依具体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已有的实际知识为转移 。在某个 班里应不讲完某项内容,在另一个班里则应不讲完另一项内容 (尽管教材一样)。
马上,学生的思想中就产生了问题。
接着,我力求从学生以前上生物课、从事劳动和看书所掌握 的全部知识中抽出为回答问题所必要的知识。这种吸取已有的知 识来回答问题的做法,就是获取新知识。这里不必把学生一个接 一个叫起来回答问题,不必细听谁在说什么,以便从不完整的回 答中凑成完整的答案。采取这种办法,能产生表面的积极性,但 不经常是每个学生都有真正的思维积极性 :有些学生在回想和回 答,而有些学生只是听着 。我是要使所有的学生都思考,都大动 脑筋。因此,我最通常的做法是,一面引导学生产生疑问,一面 自己讲解教材,而不把学生叫起来回答一些局部的(“细小的”) 问题。
为使学生通过思考获取知识,教师应十分了解他们的知识状 况。有的学生对学过的东西记得一清二楚,有的学生却忘掉了点 什么。正是在这里,我应成为脑力劳动的指导者,使每个人听我 讲解时,按自己的方式跟上来,从思想仓库提取保存的东西,如 果这种仓库的某处是空白点,如果某个学生的思维线索中断了,
我就要用补充说明来填补这个空白,要排除思维的脱节。但这要 求有高明的艺术和技巧。我探索过用什么方式重复说明已学过的 内容,以使最有才华的学生也能从这里发现一些新东西 。在知识 没有空白和脱节的场合,我采用简略说明的方式。这里没有表面 的积极性,学生默不作声,不作问答,不互相补充但却在获取知 识。我把这种获取知识的方式叫做学生自己思索,“查验”自己 的知识仓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