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意孤行】科幻小说史(一、总叙碎言)

(这不是什么人文历史的大纲,但是之后会是,所以我希望把它放在一个同样的框架下)
科幻,我作为一个卑微的读者,终于下定决心成为了千千万万大唱赞歌的介绍者之一,但我的文字从没有过任何的吸引性,暂且写给自己看。
我相信,有很多人只是将科幻当作一种文章的类别,虽然事实确实如此,既然是一种类别,那么很少有人会去在意它的历史,一本书在我们看来,不过一个作者,一个背景,一场回放。
因为类别给人一种短命的错觉,木心讲文学史讲到到近代,从一个主题几讲变成几个主题一讲,“文学,哲学,一入主义,便不足观”。
那么科幻是否如此。它不够有家底,它所架基的近代科学也不过是近代;它不够有作者,大师没有多到一生可能都遇不完;它不够有读者,很多作品仍未翻译到国内,没有世界皆知。
但它依旧有历史,执拗的跨越世纪寻根问祖,想要给个连接新旧世界的答案,它属于着并创造着一段可以追忆的历史,仍然挂念着人类的世界。
全国卷考着“科学与幻想”的关系,但我想说出自己的理解已经压抑太久,因为我的声音微不足道,或者只是胡言乱语。
科学令人乏味,乏味到就像改革选科后的物理,鲜以问津。它打击了一切可能性,让万物的解释只剩下一种,即使那种解释本身带有不确定的字眼。科学科学科学,它难道就那么重要?值得人们放弃上帝,放弃敬畏,放弃自我认为的一切,去追寻你不懂我不懂的物理方程?
我承认,科学令人着迷的原因是它那解释一切的自信,笼括一切的野心,驾驭一切的能力,那么仔细的想想,这种情绪是什么?是狂妄。是瑞克那玩弄整个多重宇宙的无止境的酒瘾。
科学是人类狂妄的底牌。
没有人会放弃拨弄未知,但是其结局往往是乏味,如同穷尽一切方法翘开父母柜子的熊孩子,发现里面不过是一堆证书。
很多作家想像过科学的极致,有一瞬知晓后的毁灭,有进化成更高的层次。那有没有这样想过呢?应该有吧。
“××纪元的某个初夏,人类最重要的一天来临了。
“天才科学家X终于完全弄清了宇宙的统一理论,第一时间发表在了知名刊物××××上。举世轰动,各种媒体蜂拥而至。
“面对镜头,天才X的表情心如止水,没有任何发现的喜悦,他对着第一个把话筒举给他的记者,轻声的说:‘就这样啊,那这个宇宙可真没有意思呢。’似乎怅然若失,‘乏味。’他冷不丁说到。
“下面的媒体的嘈杂安静了下来,鸦雀无声。随即又面面相觑,开始私语。
“‘乏味?那个天才居然说乏味?’‘是啊!有什么意思嘛,他发表的那些东西我们又看不懂。’‘算啦,随便报道一下就行了,反正现在也没有多少人关注科技前沿啊。’‘不如回家享受呵。’
“于是真理被抛弃了,人们又回到了在自己的世界中醉生梦死的生活,而天才X,他的尸体被发现在一堆草稿纸里,所有草稿纸上反复写着同一句话‘乏味’。”
人类没有资格承受真理,至少现在没有。
幻想同样令人乏味,乏味到一提上小说,脑中就只有哪几个场面。人不会幻想,我直说,所有幻想都践踏在前人的脑浆上,幻想在扭曲前人的意思,在放弃前人的构思,在将一个一个世界的要素解构然后重组。
因为幻想永远只不过恰恰高于现实,那一点高度,叫欲求而不得。幻想能让人享受一切,而将一切普遍化的结果,就是厌倦,就是认知到不可能的现实,就是看见一个新奇的设想在觉得有趣的同时又发现它的要素是那么赤裸裸,将其解构之后发现不过是排列组合的一种可能。
前人已经把话说尽了(人的欲求是那么相似),剩下的不过是重复,而现代,正在将重复进行重复。
浩如烟海的文章:穿越、逆袭、日常、战争、复仇、爱情、命运、恐惧……每篇都令人着迷,我只觉得乏味。
托尔斯泰说:“乏味的艺术,就是把话说尽。”这对科学与幻想同样起效。涉及到生活的所有方面,反而觉得不过如此。
因此,科幻,带有科学的狂妄的自信,带有幻想的欲求的虚伪。
这正是其起死回生之处,因为科学的唯一解释性,它令幻想触手可及;而因为幻想的多重可能性,它令科学不再残酷。
这是我所认识的科幻,它与任何人可能都有所不同。
从弗兰肯斯坦开始,科幻拥有了其的一席之地,但它如同断篇残章,每一段历史都似乎毫不相干,可能你读过,但并不知道它可以置身于科幻。
但是世界已经不是我们的了。
因为永恒,我们难再掌控这个世界;因为荒芜,我们难再掌控这个世界。
这是我的主题。
对可能读到这里的几位表示感谢与歉意,胡言乱语多了,不免令人心生厌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