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个层面强化民企融资支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完善融资支持政策制度。健全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信用评级和评价体系,加强涉企信用信息归集,推广“信易贷”等服务模式。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中小微企业在债券市场融资,鼓励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发行科技创新公司债券,推动民营企业债券融资专项支持计划扩大覆盖面、提升增信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上市融资和再融资。
资金是民营企业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做优必须具备的条件。无论什么类型的民营企业,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而不同类型的民营企业,获得资金支持的渠道和条件又相差很大。大中型企业获得资金支持的条件较好,得到的资金支持也较多,需要付出的融资成本也相对较低。一般企业在融资方面,难度就会变大,渠道也会变少,融资的成本也相对较高。最难的,当属小微企业,自身条件的不足,加上融资单位恋大弃小,因此,融资难度最大,融资渠道最少,融资成本最高。

正是因为不同类型的民企在融资方面的条件不同,融资的渠道不同,获得资金支持的难易程度不同。因此,就需要在融资方面有不同的政策、不同的方式、不同的通道,从而更具针对性地解决民企的融资问题。
对大中型企业、尤其是具有融资话语权的企业,政策上不需要太多的支持和帮助,只需要建立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的融资环境就行。因为,他们取得融资的渠道很多,愿意提供资金支持的机构也很多,包括银行等,都把对大中型民营企业提供融资支持作为工作的重点,千方百计地争取这些企业多拿资金、多做贷款,且能够在利率上给予优惠。其他民企则需要分门别类做出重点安排。

对具备上市融资条件的民营企业,特别是具有技术优势、产品优势、市场优势的企业,可以更多的开放资本市场,鼓励和支持这些企业上市融资。按照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8月8日,A股民营上市公司共3334家,在A股上市公司总数中占比超六成。其中,在科创板、创业板市场方面,民营上市公司占比近八成。也就是说,资本市场对民营企业已经实现了倾斜。随着企业创新力度的加大,再投资强度的提升,会有更多的民营企业加入到资本市场的行列中来,如何依据企业市场前景和产业规划要求,给予民营企业更多直接融资支持,是监管部门重点考虑的一项工作。在此基础上,更好地帮助民营企业完善制度、规范运营、提升效率,就能使民营企业上市的步伐更快,融资的效率更高,发展的步子更稳。
对暂时不具备上市条件、但发展状况较好、有市场前景的中小企业,要在其他直接融资方面给予更大力度的支持。要求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中小微企业在债券市场融资,鼓励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发行科技创新公司债券,推动民营企业债券融资专项支持计划扩大覆盖面、提升增信力度。这一点非常重要,也非常紧迫。一方面,这些企业正处于快速成长过程中,对资金的需求量更多,对资金的需求效率也最高,如何以最快的速度向这些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且能够最大力度地降低融资成本,对他们的发展至关重要,也十分紧迫。债券发行支持,无疑是目前最为有效,也最为合理的一种融资方式。把债券等直接融资的门开得更大一些,门槛降得更低一些,对解决这部分企业的融资很紧迫。

老生常谈的是,如何在融资方面支持小微企业,仍然是需要各层各级认真思考的问题,也是必须合力做好的一项工作。小微企业是就业的主战场,小微企业活,就业就活,小微企业生存环境好,就业渠道就广。而小微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资金始终是一道难关。尽管银行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在加大,但与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相比,仍然差距很大,呈现需求远大于供给的格局。除了可以拓展债券市场的通道之外,还是应当发挥银行的主渠道作用,释放银行支持小微企业融资的正能量。特别是小微科技型企业、创新型企业、创业型企业,能否采用知识产权抵押、信用担保、技术和订单抵押等手段,帮助小微企业解决资金问题,很重要,也很紧迫。